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幼儿园新《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也明确指出:使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对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各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从而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并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就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调节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应十分重视情感体验教学,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培养过程,就会造成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无意注意的影响,而不利于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幼儿的情感因素得到培养,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一、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情趣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面对大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感受、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更好地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都从洞穴里爬出来了。根据这一季节特征和幼儿的情感需求,我们选择“小蚂蚁”作为幼儿的探索对象,因为“小蚂蚁”是幼儿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小昆虫,在孩子们的眼中,小蚂蚁是他们最好的玩伴。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们组织幼儿分成小组开始寻找小蚂蚁,并引发他们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它们爱吃什么?它们是怎样把粮食搬到自己的洞穴里的?在这一连串问题的指引下,孩子们开始了对蚂蚁的探索、实验、研究。在探索中,我们会听到幼儿兴奋地对同伴说:“快来,我找到小蚂蚁的家了,看!这么多蚂蚁,那个最大的一定是蚂蚁王!”“我说吧,只要用糖,就能把蚂蚁引到洞口来。”总之,幼儿能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探索过程,真的使我感到万分惊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产生了理智感。所谓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好尝试,故幼儿期又有“疑问期”之称。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触及到的,都是新鲜的事物。幼儿能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沉浸在对这些事物的观察、体验之中,并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功感。
二、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出现情感矛盾,或是感受结果体验时,指导者不要过急、过早的启发引导,而要让幼儿有一个恰当的或是充裕的时间感受体验,这样有利于幼儿留下深刻的情感经验印象。
案例2:一天早晨,阳阳问我:“菜籽发出的芽会不同吗?”我,一听话出有因,就问了一句:“为什么会这样想?”阳阳告诉我,她在帮自然角浇水时,发现了一盆发了芽的菜籽中有几根长得和别的不同。我听后,马上去自然角看了一下,原来菜籽盆子里混杂了别的种子。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她,只是对她说:“你看得真仔细,我也觉得有些不同,你能再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过了几天后,她高兴地跑来对我说:“我知道了,是绿豆芽的种子掉到菜籽的盆子里了——”我们都开心的笑了。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候采取适度的“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幼儿通过每一次提问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学会了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的奥秘,并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我们适时地等一等、再等一等,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营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大胆探索,体验成功感。
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环境,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大胆探索,让其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不再怀疑,增强自信心,而且这种自信还将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再者,在活动中我们从不轻易地替代幼儿去体验、判断,因为那样幼儿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去感受,没有自主表达、探索的机会,只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我们强调的是在活动中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鼓励下自主表达、大胆探究,充分体验成功感。
案例3:在主题活动《超市》中,孩子们在逛了超市,并尝试自己独立购物后,对超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拿着油画棒,画起了自己眼中的超市。月亮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画的是我和兵兵提着篮子在买水果。”超超说:“我画的是我和金鑫推着小车去付钱。”帆帆说:“我和小伙伴一起逛超市很开心,我画的是我们在超市里跟着广播里的音乐跳舞、唱歌。”龙龙说:“我画的是超市里的一排排货架,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种各样的货物。”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我们已不再采用老师先示范、幼儿再临摹的学习模式。而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尽兴探索、尽情表达的机会,创设了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空间。在活动中,幼儿情绪愉悦,敢想敢做,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他們会大胆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在表达和抒发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得到了展现,各种潜能得到了发挥。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关注超市里的各种商品;有的关注超市里的音乐,甚至会随着音乐跳舞;这些都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认知与情感以及不同的兴趣点出发。在与同伴、与老师的交流中体验了创作的快乐,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同伴的掌声中感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四、重视自然结果带来负性体验的转化,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力度。
尽管我们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受正面结果带来的成功体验,但是失败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活动、生活中负性体验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过于担心、避开负性体验,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孩子就是在这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在各种不同性质感受体验的反馈,在激励中成长、发展。
案例4:在折纸活动《恐龙》中,由于幼儿不能很好地看图完成恐龙的折叠任务而烦躁、伤心,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听到有的幼儿说:“今天的折纸太难了,我不会。”有的说:“老师,我不会。”还有的说:“老师,你帮我折一下吧。”越越小朋友还伤心地哭了起来。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了幼儿因为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而准备放弃、伤心难过。见此情景,我们不能给幼儿以保护性的安慰、即时性的满足,拿过幼儿手中的纸代替幼儿折叠,让幼儿暂时的消除这种负性体验,而应在认同幼儿情绪的基础上,给以激励和必要的、实在性的帮助。首先启发幼儿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产生的原因,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图示,最后鼓励他们采用新办法再试一试。当孩子们经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时,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热情欢呼,这样由负性体验转化为正面情感体验的经历,更好地培养了幼儿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情感需求,让他们迈向成功、走向未来。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并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就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调节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应十分重视情感体验教学,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培养过程,就会造成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无意注意的影响,而不利于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幼儿的情感因素得到培养,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一、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情趣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面对大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感受、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更好地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都从洞穴里爬出来了。根据这一季节特征和幼儿的情感需求,我们选择“小蚂蚁”作为幼儿的探索对象,因为“小蚂蚁”是幼儿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小昆虫,在孩子们的眼中,小蚂蚁是他们最好的玩伴。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们组织幼儿分成小组开始寻找小蚂蚁,并引发他们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它们爱吃什么?它们是怎样把粮食搬到自己的洞穴里的?在这一连串问题的指引下,孩子们开始了对蚂蚁的探索、实验、研究。在探索中,我们会听到幼儿兴奋地对同伴说:“快来,我找到小蚂蚁的家了,看!这么多蚂蚁,那个最大的一定是蚂蚁王!”“我说吧,只要用糖,就能把蚂蚁引到洞口来。”总之,幼儿能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探索过程,真的使我感到万分惊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产生了理智感。所谓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好尝试,故幼儿期又有“疑问期”之称。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触及到的,都是新鲜的事物。幼儿能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沉浸在对这些事物的观察、体验之中,并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功感。
二、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出现情感矛盾,或是感受结果体验时,指导者不要过急、过早的启发引导,而要让幼儿有一个恰当的或是充裕的时间感受体验,这样有利于幼儿留下深刻的情感经验印象。
案例2:一天早晨,阳阳问我:“菜籽发出的芽会不同吗?”我,一听话出有因,就问了一句:“为什么会这样想?”阳阳告诉我,她在帮自然角浇水时,发现了一盆发了芽的菜籽中有几根长得和别的不同。我听后,马上去自然角看了一下,原来菜籽盆子里混杂了别的种子。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她,只是对她说:“你看得真仔细,我也觉得有些不同,你能再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过了几天后,她高兴地跑来对我说:“我知道了,是绿豆芽的种子掉到菜籽的盆子里了——”我们都开心的笑了。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候采取适度的“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幼儿通过每一次提问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学会了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的奥秘,并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我们适时地等一等、再等一等,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营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大胆探索,体验成功感。
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环境,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大胆探索,让其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不再怀疑,增强自信心,而且这种自信还将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再者,在活动中我们从不轻易地替代幼儿去体验、判断,因为那样幼儿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去感受,没有自主表达、探索的机会,只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我们强调的是在活动中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鼓励下自主表达、大胆探究,充分体验成功感。
案例3:在主题活动《超市》中,孩子们在逛了超市,并尝试自己独立购物后,对超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拿着油画棒,画起了自己眼中的超市。月亮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画的是我和兵兵提着篮子在买水果。”超超说:“我画的是我和金鑫推着小车去付钱。”帆帆说:“我和小伙伴一起逛超市很开心,我画的是我们在超市里跟着广播里的音乐跳舞、唱歌。”龙龙说:“我画的是超市里的一排排货架,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种各样的货物。”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我们已不再采用老师先示范、幼儿再临摹的学习模式。而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尽兴探索、尽情表达的机会,创设了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空间。在活动中,幼儿情绪愉悦,敢想敢做,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他們会大胆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在表达和抒发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得到了展现,各种潜能得到了发挥。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关注超市里的各种商品;有的关注超市里的音乐,甚至会随着音乐跳舞;这些都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认知与情感以及不同的兴趣点出发。在与同伴、与老师的交流中体验了创作的快乐,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同伴的掌声中感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四、重视自然结果带来负性体验的转化,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力度。
尽管我们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受正面结果带来的成功体验,但是失败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活动、生活中负性体验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过于担心、避开负性体验,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孩子就是在这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在各种不同性质感受体验的反馈,在激励中成长、发展。
案例4:在折纸活动《恐龙》中,由于幼儿不能很好地看图完成恐龙的折叠任务而烦躁、伤心,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听到有的幼儿说:“今天的折纸太难了,我不会。”有的说:“老师,我不会。”还有的说:“老师,你帮我折一下吧。”越越小朋友还伤心地哭了起来。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了幼儿因为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而准备放弃、伤心难过。见此情景,我们不能给幼儿以保护性的安慰、即时性的满足,拿过幼儿手中的纸代替幼儿折叠,让幼儿暂时的消除这种负性体验,而应在认同幼儿情绪的基础上,给以激励和必要的、实在性的帮助。首先启发幼儿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产生的原因,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图示,最后鼓励他们采用新办法再试一试。当孩子们经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时,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热情欢呼,这样由负性体验转化为正面情感体验的经历,更好地培养了幼儿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情感需求,让他们迈向成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