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们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第二,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三,必须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第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必须统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统筹各类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要素,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五,必须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有重点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第六,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高度关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准确把握微观和宇观的统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等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等进行全面布局,促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第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第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要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完善项目投资体系和结构,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第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科技界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建立健全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的评估制度、监督机制、责任制度,探索推进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法制化的有效途径,为两院院士发挥咨询作用提供舞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和各方面专家的作用,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本文为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们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第二,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三,必须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第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必须统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统筹各类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要素,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五,必须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有重点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第六,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高度关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准确把握微观和宇观的统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等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等进行全面布局,促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第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第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要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完善项目投资体系和结构,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第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科技界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建立健全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的评估制度、监督机制、责任制度,探索推进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法制化的有效途径,为两院院士发挥咨询作用提供舞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和各方面专家的作用,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本文为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