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江湖

来源 :今古传奇·武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刀的真相



《日本刀歌》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诗。其内容以赞扬当时日本出口的宝刀作为铺垫,从侧面悲叹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我国一部分国学文化的流失。

  我们之前说过了唐刀,这一期说一说苗刀。
  苗刀和唐刀差不多,都是用来跟日本刀较劲的,唐刀的人设是日本刀的祖宗,而苗刀的人设则是戚继光抗倭的兵器。当然,就像唐刀背景是假的一样,苗刀的背景也是假的,只不過没有唐刀那么假。
  同样,开宗明义,苗刀跟苗族没有关系,跟戚继光也没有关系。所谓苗刀,源自日本刀法及日本野太刀形制,刀法源流是日本刀法,刀制也完全仿自日本,明清称为单刀、长刀,民国时武人为了与普通的单刀做区别,为其改名,因为刀身形似禾苗,所以起名苗刀。
  苗刀为戚继光首创的说法,流传甚广。据说戚继光为了抗倭,专门给他的戚家军制造了戚家刀,而戚家刀就是苗刀。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戚家刀这种刀,戚继光没有首创任何刀。
  大概自宋朝开始,中国人就发现日本刀的锻造水平超过了中国刀,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中这样描述: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让妖凶。
  古代中国人思想十分开阔,对于别人家的好东西,并没有一定要证明自己更强的想法,而是踊跃学习。明朝时,中国的刀匠参考日本刀的型制,用中国本土的工艺打造了一类腰刀,并配上中式刀装,改为一种单手腰刀。这类刀一般被称作倭式腰刀或仿倭刀。《续文献通考》卷131《兵器》记载,洪武十三年设置“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中就有“倭滚刀”。明武宗正德年间“兵仗局”制作“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明会典》亦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都是仿造倭刀。
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平铲平削至刃,刀刃平磨,无肩乃利,由妙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


徐州博物馆明代官刀


国家博物馆明代登州戚氏腰刀

  而这时候,戚继光还没出生。
  至于戚家军的制式军刀,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明代展厅有一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的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制造的。那把刀是非常标准的雁翎刀形制,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显然跟“戚继光首创”没什么关系。
  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中也有详细说明腰刀形制,就是柳叶刀形制,柳叶刀和雁翎刀都是明代主流制式腰刀形制,戚继光也只是沿用朝廷制式腰刀。戚继光曾经在《纪效新书》里面感叹过日本刀的品质远超中国刀,但是戚继光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中国军刀要在材质上下功夫,同时要改变研磨方法。
  “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平铲平削至刃,刀刃平磨,无肩乃利,由妙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横出,芒两下有肩,砍下不深,刃芒一秃,即为顽铁,此当辩之,刀要与手相轻,柄要短,形要弯……”
  戚继光提出的这种“平磨”方法,所得出的刀身和日本刀是不同的,平磨得出来的刀身整个是“V”字形的,没有脊,而日本刀大多是起脊镐造——刀身侧面有一条隆起的线,平磨造出的刀刃没有这条镐线。
  同时刀尖和日本刀也不同,日本刀的刀尖要更加尖锐和锋利,称为切先。而戚继光则要求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采用削栋——刀背两个侧面去薄,这种方法来减轻刀刃整体重量,同时又不减少刀刃的强度。从设计理念来说,比日本刀还要强一点。但这样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战斗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击,而中国刀注重砍削。


《单刀法选》节选:左提撩刀势:此亦开右边门户,彼枪札入,则将刀自下斜撩而上,进左步复成右提撩,听便砍杀。此二势乃倭奴之绝技也。

  所以戚继光军队中,用的刀和刀法都跟日本刀没有关系,在《纪效新书》第一版中没有收录任何刀剑法,到第二版时,才将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后收录进去,定名为《辛酉刀法》,但这也只是收录,并没有大肆要求士兵习练。
  真正学习“倭刀法”的,是我们之前曾经提过的程宗猷。在他的《单刀法选》中,才说了“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访其法……不吝授余,颇尽壸奥”。
  这个才是后世苗刀的始祖,技法也跟戚继光收录的《辛酉刀法》不同,程宗猷说“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五尺”。习此刀法所用五尺刀,是仿的日本野太刀,刀法也应该是来自日本野太刀的刀技。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十分巨大,通常都在五尺开外,在日本历史上使用者也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制造十分不易,一是战国一过进入江户时代后,这么巨大的军阵用器几乎没有什么用途了。日本有一口最大的大太刀——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刃长七尺一寸二分,刀全长一丈一尺三寸二分,超过三米。   所以现在好多人看着苗刀那个长度惊叹,说我们比日本刀要长,一寸长一寸强,苗刀比日本刀厉害,而且这个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实际上,大部分被他们用来作比较的日本刀是打刀,尺寸本来就没有野太刀长。
  后来吴殳写《单刀图说》的时候,也说“唐有陌刀……其法不传。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于是结合剑法改良出十八势单刀法。这个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了,他的刀法和程宗猷的其实同出一源,都是日本刀法。


马明达,男,1943年生,河北沧州人,回族,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1993年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断代史研究上侧重于元、明、清三朝。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广河县志》、《中国回族历法辑丛》等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百余篇。

  直到到了民国时,曹锟设置了苗刀营,这个时候才正式给这种长刀、单刀改名为苗刀,同时期身兼军阀和武术家身份的马凤图对此的评价很简单,“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
  后来到了中央国术馆时期,马凤图的弟弟马英图,和精擅苗刀的郭长生两位,将原来传授的不同的双手刀法进行调整,参照古谱修定了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于是继续使用“苗刀”名,改称为“二趟苗刀”。主要刀势与程宗猷《单刀法选》大部分相同,这也足以说明晚清河北省内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应出自程宗猷,或是直接源自程宗猷的刀法老师“浙人刘云峰”,而这个刀法就是倭刀法。
  马凤图的儿子马明达先生对于甚嚣尘上的苗刀之说,也有过评论:“当今海内以苗刀鸣世者不一而足……近年颇有些热闹气象。因为苗刀名气大,又有某种神秘感,加上商品经济给武术观带来的巨大冲击,于是,各式各样的‘苗刀’纷纷脱颖而出,专家们也就纷至沓来,著书立说。但恕我直言……不能证明你的苗刀货真价实。”
  马明达先生身为苗刀发起及刀法修订的亲历者及当事人,对民国苗刀之起,及后来流传之刀法叙述,基本可彻底定论。再加上目前相当数量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戚继光、程宗猷、吴殳、石电、刘云峰等几人所获所传刀法的资料交叉印证,足以证明苗刀源流。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民国。目前国内流传的大多是中央国术馆时期修订出的二趟苗刀法。苗刀的形制和刀法,传自明清时期程宗猷、吴殳,源头都是日本,实际就是改动过的日本野太刀法。至于戚家刀,无论是形制还是技法,都和所谓苗刀没有关系。

左右,取我戟来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绍兴道会》 唐·吕洞宾


青铜“曾”字徽记三戈戟,战国早期,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

  戟在我国是个很神奇的兵器,爱它的人认为它天下无敌,鄙视它的人认为它毫无杀伤力。而且这些人争论的对象都是方天戟,但戟真的不是只有方天戟一种。
  早期的戟是正经战场上的杀伤性武器,名列“周代五兵”,是戈、矛的综合体,它的前端是矛头,下面联装横戈,可以钩挂、可以啄凿、可以捅刺、可以切割,一身兼职四大战术用途,杀伤力比单一的戈和矛都要强,当然除了戈、矛结合的形制,还有其他的双戈戟、三戈戟等,就是两个戈或三个戈联装到同一个杆上,所以最早的戟其实就是复合兵器,先秦的所有复合长兵器都叫戟。
  后来到了西汉时期,戟的材质和形制发生了一点变化,秦代及其以前的戟都是联装青铜戟,而从西汉开始,军队使用的戟都是钢铁制成的合铸戟,这种戟的外形呈卜字状,因此也被称为卜字戟。当时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兵种,骑兵使用的戟被称为马戟,步兵使用的戟被称为步戟。马戟都是长戟,长度基本都在两米开外,步戟则有长有短,长度不定。
  到了东汉,戟又有了新的发展。东汉的戟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戟枝和戟刺均平直;第二种,戟枝平直,戟刺向枝弯曲;第三种,戟刺平直,戟枝向上翻翘;第四种,戟刺平直,戟枝伸出后明显上翘。
  第一种戟与西汉时期的铁戟形制相同,其余三种则是东汉出现的新型铁戟,其中后两种戟的戟援上翘,与过去的铁戟存在明显区别。这种戟援上翘的戟利于叉刺而不利于勾啄。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戟的用法开始发生缓慢变化,勾啄的功能逐渐弱化,叉刺成为主要攻击手段。但这也是戟最后的辉煌了,这之后,戟逐渐就被军队所淘汰了。


卜字戟


钩镶

  在学术界,关于戟为什么被淘汰有幾种说法:
  1.由于小枝的存在,戟的穿刺力不如长矛,无法有效穿透铁甲,作战效果不如长矛。
  2.戟的小枝杀伤力有限,存在价值不大。
  3.戟的头部太重,操持不便。   4.戟头的形状不利于密集编队。
  5.打造戟头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6.北方民族没有使用戟的传统,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广泛融合,戟被淘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但在武术界,流传有另一种说法,很多人认为,戟的淘汰是因为在汉朝有另一种兵器出现了,那就是钩镶。
  钩镶中的钩就是钩子,镶则是手盾,所以钩镶的造型就是一个手盾前面加装一个钩子,我一直认为这东西是后世所有奇门兵刃的鼻祖,它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和环首刀配合作战,战斗时钩用于钩束对方兵器,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镶则用于推挡,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



  这样一件兵器,将戟克制得死死的,准确地说是将戟横戈的那部分克制得死死的,于是东汉卜字戟的横枝越来越短,直到最后彻底退化回长矛的形状。
  但戟和其他就此失传的古兵器不同,它虽然从战场上退了下来,但作为仪仗用具保留了。
  根据汉代仪注,皇帝派出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率兵征伐时,常常赐以棨戟,以代斧钺,允许他专征、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皇帝亲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所以这种有衣的仪仗用戟叫做棨戟。这个时期戟还属于一个从战场到仪仗的过渡期。
  后来到隋朝时,棨戟就彻底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尊贵身份的仪仗物了。根据隋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
  唐代文武官员都以门前列戟为荣,按照唐制,只有官、阶、勋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方可列戟。
  戟成了仪仗用后,造型就开始一路跑偏,越来越华丽,后期多带戟刀。而我们现在常见的方天画戟,它其实并不是仪仗戟,它最早是梨园行的人设计出来,给戏曲舞台上的武将用的,当然它的造型参照了仪仗戟的样子。
  但是,重点来了,这种方天画戟虽然并非出身沙场,但它却阴差阳错的重新具有了实战性。它的造型结构,跟西方月牙戟以及日本的十文字枪是相同的。



  它可以刺、可以砍、可以拍,反弧的戟刀可以轻易砍爆头盔,而横枝和戟刀配合,能在卡住对方武器的同时铲削敌手——这是戟曾经的天敌钩镶的主技能,被方天画戟阴差阳错的具备了。
  当然,它即使有了这样那样的优点,还是没能再次重返沙场,因为它的缺点也很明确。
  首先它的戟头太重了,前后重量极不平衡,基本上如果要使用的话必须在底端配上一个尾鐏。但这样一来整体重量就更重了,对于使用者的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很多。而且这么重的重量,对于戟杆的长度就有了限制,它不可能太长,否则即使是高手也玩不转。
  那用来马战就不可能了,而如果用它来步战,倒是比刀剑长,同时还兼具钩镶的功能,可它的重量注定了它没有花枪灵活。钩镶也对付不了光杆一根的长枪,所以还是鸡肋,唯一适合它的战场,似乎是重甲步兵团,上可爆头盔,下可砍马腿。但方天戟的成本又是那么高,不可能大规模装配,于是乎,方天戟的战场,就只能是戏台上了。
  总体来说,戟的命运比与它同属“周代五兵”的戈、殳都是要好的,起码经过几千年后,现代我们依旧能看到戟,虽然它的造型已经跟最初的样子不一样了,但我们还知道有这么一件兵器,武术界还能流传有完整的一套戟法,這就不易了,而且它虽然鸡肋,但是帅啊,所以如果不考虑种种条件制约的话,在意气风发时,喊一句“左右,取我戟来”,还是很拉风的!
其他文献
上期回顾  死灵顶替了帝子灵的身份,混入唐门中,取得了窦秋雨的信任。此时唐门中正因唐家兄弟俩和窦秋雨的三角关系而暗潮涌动,死灵顺势而为,搅乱了这摊浑水,引得他们自相残杀,并趁机偷走了唐门的秘宝——朱雀之灵……卷三第十七章 风云诡 遗珠芥子帮  一个布设简单的卧房,萦绕着淡淡的檀香的味道。床很柔软,自从下了两界山,她还从未睡过这样一个安稳又清甜的觉。  她缓缓睁开了眼睛,眼前挂着一个粉色的帐篷,床边
期刊
上期回顾  治子以私藏外人为由,要惩治儒子和羊剑容。儒子拼死相护,谁知掀开她的面纱后,竟是柳三妹,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柳三妹早已被治子所杀,她的真正身份是慕容寒。慕容寒将儒子救出战团,然而深受打击的儒子不愿相信事实,仍旧不肯随她出桃源,只一心想找到羊剑容……第十六章 易知且易行  儒子霍然而惊,从迷糊中醒来,心觉有异,喊道:“竹翁上仙……又是诸位上仙与我开玩笑来啦!”但见眼前怪石嶙峋,仙
期刊
上期回顾  晋王囚禁了岳五鹿,以此要挟叶成蹊。叶成蹊虽成功将她救回,但也付出了身受重伤的代价。岳五鹿忧心叶成蹊的伤势,寸步不离地照顾他,而醒转的叶成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她求婚……第二十八章  岳五鹿微微仰着脸,天上有一片流云照进她的眼里,只觉得亮得炫目,好像连思考都不会了,脑海里只有初醒后的迷糊,她困惑又迷惘地眨了眨眼睛,用近乎天真的语气轻声重复道:“成亲?”  等这两个字从自己的口中说出,她
期刊
上期回顾  吴朗等人终于救出了唐赛儿,并且杀死了叛教的丁骄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白莲教死伤惨重。回行路上,贺公公率领锦衣卫拦住了吴朗的船只,原来小丢丢的真实身份竟然是惜墨公主。吴朗虽舍不得小丢丢,但也只能让她跟着贺公公回宫……第三章 骁勇无敌  声声雁鸣,长天一望万里清。正新得骏骑,鬃扬蹄轻,伴我沧浪行。掬山溪洗剑,雪水通似明。道是曾经入绝路,方知英雄死处生。携三世夙愿,求一心归许,人在便有幸
期刊
上期回顾  吴朗拒绝了封赏的爵位,此举惹恼了努尔哈赤。为避免人才为他人所用,努尔哈赤带人包围了潘笑夫、吴朗和阿依古丽,意图置他们于死地。潘笑夫舍身救儿的行为让吴朗深受感动,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潘笑夫儿子的事实,并且成功带众人突破重围。然而逃亡路上吴土焙突然出现,吴朗又陷入了两父相争的困境……  ·《大风吟·山海卷》刊登于2017年1月刊-2017年8月刊  ·《大风吟·离别卷》刊登于2018年3月刊
期刊
第一章  都怪那个李秃瓢的故事太精彩,他才会听得入神以至于忘了时间。现在比预计的时间晚了半个时辰,若是不快些走,恐怕就要有大麻烦了。一身书生打扮的少年怀抱着一个竹箱,一面走一面想。  他那一双脚倒腾得飞快,好似身后跟着索命的厉鬼。  可越是赶时间就越是出差错,少年才走到路口,正遇上王爷出城的队伍。马在早已经肃清闲杂人的街道上飞驰而过,一匹接着一匹。  终于等到所有的马都过去了,后面又来了王爷的亲卫
期刊
上期回顾  钩弋无名在天坑里找到了前人留下的日记,解开了围绕在天选者身上的谜团,原来大家都是计划中的棋子。但此刻形势危急,他必须先和山下樱姬一起找到太岁,离开此处,然后再做打算。另一边,地面上的公输三泪因迟迟等不到二人上来,担心钩弋无名的安危,毅然跃下天坑找他……第四十三章掬来一捧爱河水,放下三世弥陀佛  公輸三泪下了天坑,举着浑天球,很快就找到了山下樱姬和钩弋无名的脚印,同时也发现了另一行不明人
期刊
面对茫茫无垠的资讯,你是否手足无措?  面对雷剧、渣剧的狂轰滥炸,你是否身心俱疲?  面对热门影视动漫,你是否总是失之交臂?  以侠眼看天下,小曲为你去粗取精,带你领略最夯、最潮流、最武侠的影视动漫文化。  我曾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金庸先生是所谓的“直男”,因为按照女生的心思,金庸先生书中许多的爱情故事未免也太简单直白了:要么就是一见钟情,要么就是日久生情,抑或是青梅竹马,像金蛇郎君和温仪那般
期刊
上期回顾  叶成蹊成功救回慕容遐,却被春水生之毒折磨,痛不欲生。岳五鹿为了得到春水生的解药,决定利用楼云起对她的好感,假装失忆,在楼府中偷取药方。楼云起虽伤心愤怒,仍让岳五鹿带走了药方,但她竟然在街上突然晕倒……第二十五章  连日来,朝堂都在忙着布局江南的战事,这个在卧榻之侧鼾睡的人终于要被除去,皇帝难掩兴奋之情。可是,今日早朝的时候,皇帝的脸色忽然阴沉下来,竟然压下战局安排不表,草草退了朝。朝臣
期刊
面对茫茫无垠的资讯,你是否手足无措?面对雷剧、渣剧的狂轰滥炸,你是否身心俱疲?面对热门影视动漫,你是否总是失之交臂?以侠眼看天下,小曲为你去粗取精,带你领略最夯、最潮流、最武侠的影视动漫文化。  说起甄子丹,可能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叶问》。  《叶问》系列也的确是近年来最火的功夫片之一,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主演甄子丹也因此而大获名利,其影响力也终于达到了国际级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