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应多采用跳绳练习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g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绳运动具有简单、易学,学生喜爱等特点,所需器材便宜,并可自行准备,跳绳练习灵活,所需场地条件要求不高,对场地、器材条件较差、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学校十分实用。
  跳绳练习可作为发展学生耐力、弹跳力、灵活性、协调性、时空判断等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提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有效的发展心血管系统,还能促使肌纤维中的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能量物质储备增多,毛细血管网增生,从而使肌肉变得结实而富有弹性。跳绳不但可以增强小腿、踝关节的力量,提高弹跳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身体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活性。跳绳还对提高节奏感,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机能有较好的作用,能够增进脑细胞的活力,使学习中枢得到积极性休息,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用跳绳练习有如下体会。
  一、用于发展耐力的跳绳练习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有氧耐力练习大多采用800米至1500米之间段落的跑步手段,正常情况下需要3至10分钟。这样的练习方法往往使人感到枯燥无味,长时间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烦厌。而很多学校因无场地,很难进行耐力练习。如采用或加入一定次数的跳绳练习可明显提高练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
  安排以有氧耐力练习为目的的跳绳练习时可采用中间间歇10秒至30秒。反复进行3~5次,每次跳一分钟,总练习时间与跑步的时间大致相同或每次跳完一定数量的练习方法。开始练习时,着重动作的放松、协调,熟练后再逐渐增加强度(提高频率)。还可以采用一组按快频率节奏跳,一组按轻松愉快的节奏跳,紧张与放松交替进行,且中间没有间歇的练习方法,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安排以无氧耐力为目的的跳绳练习,可以采用半高抬腿和高抬腿的跳绳练习。用时间(约30秒至60秒)或次数控制练习强度,中间间歇可用每分钟的脉搏次数来掌握或间歇1~2分钟,一般进行2~4次为宜。
  二、用于发展弹跳、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跳绳练习
  跳绳练习对于发展学生弹跳、灵活和协调性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可采用多种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能力水平。
  1.直腿跳:双脚或单脚依次前脚掌连续跳动,膝关节略微固定,可采用单摇跳和双摇跳,亦可采用交叉臂摇跳绳。
  2.单脚跳:单脚前掌连续跳动一定次数后换脚进行,如此反复进行。
  3.分腿跳:可采用跳起腾空时,两腿前后分开,落地时并腿;也可采用跳起腾空后两腿左右分开,落地时并腿。由于边跳绳边做分腿动作,所以分腿幅度不宜太大。
  4.双人跳:一人摇绳,两人一起跳的方法。
  三、提高学生时空判断力,增强节奏感的跳绳练习
  采用集体跳绳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时空判断力、增强节奏感。集体跳绳练习,无论学生人数多少、练习时间长短都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人数少时,可采用两人摇绳其他人跳的方法。入绳后跳的次数由学生自定,一般不超过三次为宜,所有学生循环进行,尽可能不出现停顿。人多时可分组重复以上练习,也可以安排两组跳绳同时进行。将两组跳绳分开距离平行排列,学生跳完第一绳后再进行第二绳,进行大循环跳绳。根据学生水平来控制摇绳的频率,学生可以通过对进出绳的速度、时间判断以及中间的跳动来锻炼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这一练习可提高学生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感情,同时又使学生大脑的学习中枢得到积极性休息。
  总之,跳绳运动具有简单、易学,学生喜爱等特点;教学中经常采用,学生练习积极、主动,学生耐力、弹跳力、灵活性、协调性、时空判断等能力在有趣的练习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中、小学体育课应多采用跳绳这一练习手段进行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七十一中)
其他文献
新甜6号品种由新疆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它是以四倍体与二倍体按3:1配交的杂交种。1981年—1988年经过品种区试、生产示范,在新疆南北疆甜菜主产区表现丰产、优质、适应范围广
会议
2012年7月27日,全军军事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组长、副总参谋长孙建国作了题为《适应形势需
会议
赶在六一儿童节,有关部门宣布《机动车儿童安全约束系统》国家标准在7月1日正式实施,已经讨论很多年的这套国家标准基本属于翻泽欧洲ECE R44/04指令,这是因为欧洲的儿童安全
会议
会议
某电厂运煤公路沿线一侧的路灯高杆灯、地下电力电缆,经常性地被过往的重型运煤卡车碰撞、碾断,造成该路段的路灯不能够正常运行。通过对事故的勘察、分析,利用进厂运煤公路
会议
Objectiv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 critical early event for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many carcinoma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