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因为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逻辑推理科学,而要想实现创新思维,老师必须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几种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造有效的课堂导入
数学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利用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更有效率。生动而富有艺术魅力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形象而富有想象力的导入像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新奇而富有创新力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使课堂处于一种有利于教师调控的状态,为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2.课堂教学的提问是否有技巧是课堂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行教学中传统色彩仍然较浓,仍在注重着“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更是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它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并作出总结,以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从目标看,它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条件下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基本程序如下:
(1)自学。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独立阅读数学教材,使学生将原有的数学知识与新知识相对照,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便于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开展新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自学环节中,因材施教,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逐步达到同层次的水平: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基本数学概念、基本数学原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学结束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学生能够把自学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能够顺利实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2)讨论。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演绎、归纳等推理能力以及协作精神。讨论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也可以在邻近同学之间进行,还可以将班级氛围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时要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适当分配。
(3)启发。对于经过自学和讨论后仍然存在的问题,老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但要注意数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数学这一学科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要尽量避免直接呈现答案,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4)练习和总结。数学知识不是听听、背背就能掌握的,练习和总结也至关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各类作业和实践操作,消化、巩固和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练习,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强化、总结,使其能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做到融会贯通。
该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取这一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讲的少了,只起点拨、解疑的作用,但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了,老师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放任自流,很难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非常普遍。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怎样提出假设、如何推理论证,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非常普遍。
五、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活动为中心,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前期诊断——明确目标——达标教学——达标评价——强化补救。这一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与老师是共同的教学活动主体,既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创新性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而要完成“轻负高质”的新课改目标,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当科学理解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为创新性课堂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造有效的课堂导入
数学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利用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更有效率。生动而富有艺术魅力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形象而富有想象力的导入像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新奇而富有创新力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使课堂处于一种有利于教师调控的状态,为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2.课堂教学的提问是否有技巧是课堂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行教学中传统色彩仍然较浓,仍在注重着“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更是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它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并作出总结,以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从目标看,它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条件下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基本程序如下:
(1)自学。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独立阅读数学教材,使学生将原有的数学知识与新知识相对照,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便于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开展新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自学环节中,因材施教,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逐步达到同层次的水平: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基本数学概念、基本数学原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学结束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学生能够把自学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能够顺利实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2)讨论。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演绎、归纳等推理能力以及协作精神。讨论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也可以在邻近同学之间进行,还可以将班级氛围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时要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适当分配。
(3)启发。对于经过自学和讨论后仍然存在的问题,老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但要注意数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数学这一学科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要尽量避免直接呈现答案,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4)练习和总结。数学知识不是听听、背背就能掌握的,练习和总结也至关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各类作业和实践操作,消化、巩固和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练习,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强化、总结,使其能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做到融会贯通。
该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取这一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讲的少了,只起点拨、解疑的作用,但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了,老师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放任自流,很难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非常普遍。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怎样提出假设、如何推理论证,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非常普遍。
五、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活动为中心,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前期诊断——明确目标——达标教学——达标评价——强化补救。这一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与老师是共同的教学活动主体,既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创新性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而要完成“轻负高质”的新课改目标,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当科学理解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为创新性课堂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