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地尔硫卓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联合地尔硫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胶州市人民医院1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150 mg厄贝沙坦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30 mg地尔硫卓。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患者测血压,患者治疗后3 d,采用动态心电图仪24 h连续检测患者AVF、MV1与MV5导联的变化,监测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与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左心室质量(LVM)。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24 h、日间与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均降低(P均<0.05),且较同期对照组治疗后降低(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总TIB、AVF、MV1、MV5导联降低(P均<0.05),治疗组在所有时间区间(0时~6时、6时~12时、12时~18时与18时~24时)总TIB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对照组同期降低(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LVPWT、LVMI、IVST与LVDD指标均降低(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以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8.4%(7/83)比9.6%(8/83),χ2=0.073,P=0.787]。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厄贝沙坦与地尔硫卓,左心室重构得到有效逆转,心肌缺血得到显著改善,但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血栓性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疾病负担,也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物除传统的华法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外,直接口服抗凝血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使用抗栓药物一方面要考虑其有效性,是否减少血栓负荷(凝血强度),另一方面,药物过量往往导致出血,有些甚至是致命性出血。使得抗凝溶栓药物在一个合理的治疗窗内使用,既要达到有效治疗剂量又不会出现不可控的出血,这恰恰是血
目的观察产妇止血系统变化用于判断HELLP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方法入选在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诊断的HELLP综合征127例。收集产妇和胎儿人口学特征、产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和临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数据。结果HELLP综合征产妇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临产前PT[9.6(9.0,11.5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热点基因突变情况,系统性分析突变位点的分布、类型以及频度,评估突变位点致病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4例NSCLC组织样本,均为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收集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石蜡包埋(FFPE)和新鲜组织样本。患者年龄在35~82岁之间,年龄中位数是61岁。男性63例,女性31例。选择22个基因:KRAS、EG
目的调查并分析全国110家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全血细胞计数参考区间来源及上下限现状。方法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EQA)软件系统,收集2017年全国110家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全血细胞计数参考区间调查表结果。包括全血细胞计数18个项目的参考区间来源、是否进行验证、上下限、是否分组、所用方法、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等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
目的探讨HIT-Ab检测对疑似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新发血栓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疑似HIT 472例,所有对象进行4Ts评分并送检HIT-Ab。依HIT-Ab结果分为四组:阴性组(0~0.9 U/ml)412例、弱阳性组(1.0~4.9 U/ml)45例、中阳性组(5.0~15.9 U/ml)12例和强阳性组(≥16.0 U/ml)3例。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已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做到早预测、早预防、早治疗,以便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关于早期预测VTE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发展,实验室方面应加强协助临床预测肿瘤血栓形成风险,了解肿瘤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指标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潜能。
目的研究微粒水平及其蛋白质在子痫前期时的变化,初步探索微粒在子痫前期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入选98例子痫前期患者、54名健康妊娠女性和51名健康育龄女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MPs水平,蛋白质谱检测微粒所携带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健康妊娠组总MPs水平较健康育龄女性组明显升高[159.87(113.25, 218.18)/μl和94.1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鼻窦内冲洗联合鼻内镜下Messerklinger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FRS)术后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EOS)、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FRS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Messerklinger手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两性霉素B鼻窦内冲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对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与关节破坏程度、关节外表现和重叠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抗MCV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查的所有患者结果记录共837例。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RA分类标准诊断为RA 323例,其中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应用于缺血型、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1年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类型分为研究组(非缺血型,n=38例)与对照组(缺血型,n=42例)。两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均接受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治疗完全结束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