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毛泽东马背上的诗词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诗词大都是在“马背上吟成”的。毛泽东是硝烟中的伟人,马背上的诗人。
  从大革命失败到红军长征,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整整七年(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的战争风云和峥嵘岁月中,毛泽东军旅沉思,马背行吟,一共写了11首诗词(其中秋收起义1首,井冈山1首,中央苏区9首)。这11首诗词,是中国革命战争血与火的生动记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苦卓绝、英勇奋战的壮丽史诗,也是一代伟人、诗人毛泽东战争硝烟中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这一时期所处的时势背景和心路历程,大体呈五个阶段的历史轨迹:

大革命失败前后,毛泽东心境“苍凉”,但“找到了出路”,“我自岿然不动”


  1927年春,一个34岁的青年独自徘徊在烟雨苍茫的长江岸畔,愁思满怀,欲酒酹江。他,就是被瞿秋白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王”的湘人毛泽东,一个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职业革命家。此间,他刚参加了党的五大,预感到将要风云突变,一场劫难很快就要来临,而党的五大却不能改弦易辙,自己的主张又不被以陈独秀为书记的党中央理解。他充满忧思地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一词,抒表胸臆。在“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风烟中,找到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新的“出路”。
  词中作者自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这个“作者自注”,正是这首《菩萨蛮》的背景说明,是词中“心潮”这一词眼的最好诠释,也是青年职业革命家毛泽东心境、心态的准确注解。
  这时的毛泽东,“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不久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决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参加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即,他婉拒党中央领导人瞿秋白邀请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盛情,决意“上山结交绿林朋友”,闯出一条新路。瞿秋白没有强人所难,尊重毛泽东的意向,以中央名义任命他为中央特派员,全权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于是,毛泽东临危受命,担当起领导秋收起义的重任,一扫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苍凉”心绪,满怀革命豪情,于1927年秋欣喜地写下了中外“千秋暴动第一诗”——《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时的毛泽东,已经从一介书生,投军从戎,踏上带兵打仗的军事生涯,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前委书记了。
  然而,震惊时局的秋收起义于9月9日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等诸多原因严重受挫,失败了。毛泽东又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引兵井冈,另辟蹊径,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找到了挽救大革命失败的新“出路”,也就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井冈山道路。
  在井冈山一年零三个月的日子里,毛泽东身任红四军党代表、前委书记、军委书记、特委书记于一身,公务繁忙,只写了一首诗词,即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他在迎还红军大队兵败湘南、回师井冈的归途中,欣闻红军“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时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词章。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心境一直很好,虽经3月、8月失败的两次挫折,当过几个月的“民主人士”,却不曾大起大落,一直执掌军中帅印,与朱德、陈毅合作相处颇为顺心、融洽。

在红四军七大时,毛泽东不幸落选,“但看黄花不用伤”,“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1月中旬,朱毛红军下山,进军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大起大落,三起三落,迭经挫折,心境颇为复杂。
  在1929年间,毛泽东写了两首诗词,都是在红四军七大以后。红四军七大是1929年6月22日在龙岩公民小学召开的,却成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标志。当时由于中央“二月来信”(调离朱毛到上海等内容)的负面影响等原因,红四军党内曾一度出现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潮,红四军领导层在军委设置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甚为激烈。毛泽东在永定湖雷会议、上杭白砂会议上,两次批评刘安恭(代理军委书记)等人鼓吹军委“分权”、反对前委“集权”的错误主张,坚决维护前委(书记毛泽东)实施党对军队的集中领导。在两种意见尚未取得共识时,毛泽东又愤而提出辞职。
  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虽然在白砂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同志(36票对5票)的认同和支持,却在红四军党的七大选举前委书记时落选了,陈毅以多数票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与此同时,会议还给毛泽东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红四军七大虽然只开了一天,却关系重大。由于会议是在“毛泽东落选”的氛围中落下帷幕的,因而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深远而微妙的影响。
  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落选后,心境不好,却很豁达。他以大局为重,抛却失落感,在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等人的接应下,离开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在闽西蛟洋苏家坡等地辗转隐居,读书养病,指导地方工作。7月下旬,毛泽东在上杭蛟洋文昌阁抱病参加了闽西一大,随后就病倒了,得了疟疾。毛泽东在蛟洋治疗一段时间,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又从苏家坡转移到牛古朴、上湖等地休养。10月上旬移住永定合溪的“师俭楼”。此间,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于9月三克龙岩、攻占上杭。
  毛泽东虽在养病,却心系红军,闻讯后诗兴勃发,于1929年秋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吟唱“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的喜悦心态,跃然纸上。他把红四军党内斗争带来的烦恼、落选后的失意完全置于脑后了。   是年10月10日,毛泽东从永定合溪转移到上杭县城,入住汀江之畔的“临江楼”,会见了留守上杭的红四纵队领导人傅柏翠、胡少海、谭震林等,得知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已向武平方向发展,甚为欣喜。第二天(10月11日),正值重阳节。毛泽东偕贺子珍登上三楼,凭栏远眺,心旷神怡,将沿途所见所思,写就了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什么是“战地黄花”?据红军书法家舒同回忆,毛泽东在一次战役后捡起一颗弹壳说:“战地黄花呵!”
  这时的毛泽东,虽然身处逆境,还没有官复原职,回军主政,却没有悲秋的伤感,也没有怜菊的凄情。大凡古代文人、诗家一到重阳,大都免不了要悲秋、怜菊的,如“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菊残犹有傲霜枝”(苏东坡),
其他文献
一  “小主人去海边了。咱们终于聚齐了,开个会吧!”袜子小黄说。  “好啊。想起在这个家度过的半年时间,真是感慨万千啊!”袜子小蓝说。  “还记得吗?那天我们五个被捆在一起放在超市的货架上,一位妈妈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咱们。”袜子小白说。  “她把我们放入购物车里时,我别提多高兴了!我想终于可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袜子小绿说。  “看她的眼神和脸上的微笑,我就知道她一定是买给她的孩子的。”袜子
什么是OurLab?  2012年3月,上海宋庆龄学校的学生们成立了他们自己的信息社团——OurLab,社团Logo是以橙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的一棵香樟树,橙色代表少年儿童的无限活力,绿色代表生命和希望,香樟树也是宋庆龄先生最喜爱的树木。  OurLab——我们的信息实验室。属于学生们自己的信息社团。  校园网,学生是校园的新闻发言官  如果您登陆上海宋庆龄学校的网站,经常会在首页“最新活动”中看到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