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家对于“三农”问题十分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加快,我国土地已经由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向集体大规模经营发展,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发展日益成熟。但是从我国农业生产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耕地机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要对耕地机械进行发展和推广,本文将针对耕地机械的发展和推广进行研究。
【关键词】耕地机械;发展推广
耕地机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在那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耕地的机械化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行应用 和推广。耕地机械以其高效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土地破坏性、工作面积广大等特点和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我国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使用的范围不够广泛,因此需要对耕地机械的发展和推广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耕地机械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
1.1我国耕地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耕整地机械种类较多,可应对多种耕地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缺乏创新动力,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使得我国耕整地机械的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 20a。二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功能类型较为单一, 多样化程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各类复杂地形的耕种需求,很多地方在耕种过程中由于无法采用耕整地机械而不得不进行人工耕种。三是我国各类型耕整地机械的数量比例不够合理,小型耕整地机械较多,而大中型耕整地机械较少,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四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安全性能、防护性能、能耗情况等也有待提升,仍然需要相关科研工作者不断研发和改进。
1.2我国耕地机械推广的影响因素
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使得土地被分割开来,不利于机械操作。我国平原地区实施单个家庭的经营方式,有村民委员会协商各个家庭,共同机械化种植,收割,但是农民以一家一户的承包方式,具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因此种植的作物种类也略有不同。某些地区农业的地理地质,也会导致作物成熟期不一致,农作物生长参差不齐.农业机械化连片操作不可取,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我国多数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较为恶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不相适应。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速度缓慢,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低,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机械化的农具和技术,制约农业机械的推广主要还是受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影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不能很好的认识和接收农业机械,不能对农机进行优化配置。全程化和专业化服务比较难以实现。缺乏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多数农村的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少,田间小路条件差,如果采取农业机械,不仅没有供给启动能源的地方,甚至不能在田间转移.正是由于交通不便利,投资利润回收慢,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农业机械。购买小型农机具,只是为自家农业生产所服务,不会顾及其他田亩的生产,单个家庭的农机使用率低,长时间堆放甚至会生锈损坏。
2.我国耕地机械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机械生产企业过于专注机械制造本身,没有彻底地调整产业结构,更没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生产当中,未能进行新型机械的创造,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些老旧的农业机械,导致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些差距。我国农业生产中现在使用的耕整地机械多数属于中小型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只能够在初级水平上帮助农业发展。为了繁荣我国农业产业,一定要不断地创新,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使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耕整地机械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就必须积极地研究耕整地机械,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耕整地机械的生产。当前我国很多耕整地机械仍由人工操作,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此外,发达国家的耕整地机械已经开始运用复合材料或特殊钢材,而我国的耕整地机械多由钢铁材料制造而成,在材料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
2.2 耕地机械的配套率低
从机械发展上看,我国机械的配套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配套水平;从机械种类上看,虽然存在很多的耕整地机械,但其种类却很单一,只适合在同一种耕地上使用;从配套效果上看,各种耕整地机械设备间不能进行科学的配合,在配置状态不能达到最佳时,很容易产生质量故障。 以上因素对耕整地机械设备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使得生产结构的调整受到拖延。
3.耕地机械发展和推广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高素质科研团队和相关人员培训
任何一项机械的革新,都需要有科研人员对其行研发与改进。 在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研发效率和发展效果,同样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由其牵头进行耕整地机械的研发工作,并由国家为其拨发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经济支撑。高素质科研团队的构建应广泛吸收国家高校中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制定科研计划和科研目标,提供试验场地,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使高素质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对机械化农具的认识。政府需行使好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一个机械化农业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中,加入农业信息网络.内容侧重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便利方面,以及使用机械化农具的步骤和注意要点.利用多种培训方法和信息服务措施,分批次的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3.2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耕整地机械相关科研学术信息的快速共享,对于提升科研效率和科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应邀请中外相关资深专家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参与,集思广益,共享资源,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帮助相关的耕整地机械科研工作者全面获取信息、创新思路、了解行情、把握科研方向,更好地进行耕整地机械的科研工作。
4.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耕地机械和推广耕地机械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进行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不能够盲目地进行发展那和推广。在耕地机械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耕地机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安,王传明.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农机市场,2012(8):27-29.
[2]李向军,许春林,赵大勇,等.耕整地机械耕深电子监测装置的研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8):23-25.
【关键词】耕地机械;发展推广
耕地机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在那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耕地的机械化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行应用 和推广。耕地机械以其高效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土地破坏性、工作面积广大等特点和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我国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使用的范围不够广泛,因此需要对耕地机械的发展和推广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耕地机械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
1.1我国耕地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耕整地机械种类较多,可应对多种耕地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缺乏创新动力,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使得我国耕整地机械的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 20a。二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功能类型较为单一, 多样化程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各类复杂地形的耕种需求,很多地方在耕种过程中由于无法采用耕整地机械而不得不进行人工耕种。三是我国各类型耕整地机械的数量比例不够合理,小型耕整地机械较多,而大中型耕整地机械较少,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四是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安全性能、防护性能、能耗情况等也有待提升,仍然需要相关科研工作者不断研发和改进。
1.2我国耕地机械推广的影响因素
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使得土地被分割开来,不利于机械操作。我国平原地区实施单个家庭的经营方式,有村民委员会协商各个家庭,共同机械化种植,收割,但是农民以一家一户的承包方式,具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因此种植的作物种类也略有不同。某些地区农业的地理地质,也会导致作物成熟期不一致,农作物生长参差不齐.农业机械化连片操作不可取,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我国多数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较为恶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不相适应。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速度缓慢,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低,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机械化的农具和技术,制约农业机械的推广主要还是受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影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不能很好的认识和接收农业机械,不能对农机进行优化配置。全程化和专业化服务比较难以实现。缺乏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多数农村的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少,田间小路条件差,如果采取农业机械,不仅没有供给启动能源的地方,甚至不能在田间转移.正是由于交通不便利,投资利润回收慢,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农业机械。购买小型农机具,只是为自家农业生产所服务,不会顾及其他田亩的生产,单个家庭的农机使用率低,长时间堆放甚至会生锈损坏。
2.我国耕地机械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机械生产企业过于专注机械制造本身,没有彻底地调整产业结构,更没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生产当中,未能进行新型机械的创造,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些老旧的农业机械,导致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些差距。我国农业生产中现在使用的耕整地机械多数属于中小型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只能够在初级水平上帮助农业发展。为了繁荣我国农业产业,一定要不断地创新,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使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耕整地机械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就必须积极地研究耕整地机械,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耕整地机械的生产。当前我国很多耕整地机械仍由人工操作,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此外,发达国家的耕整地机械已经开始运用复合材料或特殊钢材,而我国的耕整地机械多由钢铁材料制造而成,在材料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
2.2 耕地机械的配套率低
从机械发展上看,我国机械的配套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配套水平;从机械种类上看,虽然存在很多的耕整地机械,但其种类却很单一,只适合在同一种耕地上使用;从配套效果上看,各种耕整地机械设备间不能进行科学的配合,在配置状态不能达到最佳时,很容易产生质量故障。 以上因素对耕整地机械设备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使得生产结构的调整受到拖延。
3.耕地机械发展和推广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高素质科研团队和相关人员培训
任何一项机械的革新,都需要有科研人员对其行研发与改进。 在我国耕整地机械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研发效率和发展效果,同样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由其牵头进行耕整地机械的研发工作,并由国家为其拨发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经济支撑。高素质科研团队的构建应广泛吸收国家高校中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制定科研计划和科研目标,提供试验场地,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使高素质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对机械化农具的认识。政府需行使好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一个机械化农业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中,加入农业信息网络.内容侧重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便利方面,以及使用机械化农具的步骤和注意要点.利用多种培训方法和信息服务措施,分批次的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3.2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耕整地机械相关科研学术信息的快速共享,对于提升科研效率和科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应邀请中外相关资深专家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参与,集思广益,共享资源,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帮助相关的耕整地机械科研工作者全面获取信息、创新思路、了解行情、把握科研方向,更好地进行耕整地机械的科研工作。
4.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耕地机械和推广耕地机械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进行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不能够盲目地进行发展那和推广。在耕地机械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耕地机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安,王传明.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农机市场,2012(8):27-29.
[2]李向军,许春林,赵大勇,等.耕整地机械耕深电子监测装置的研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