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投资增幅的“合理”尺度?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6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1.3%的高点。下半年,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投资增速开始下降,至11月底回落到26.6%。不少评论认为这标志着投资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也有评论认为增幅依然偏高。由此引出了一个老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投资增幅是合理的、适度的呢?对此,我们很难看到正面的、直接的回答。
  2007年投资宏观调控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依然是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实现投资的适度增长,同样的问题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对此,人们往往从优化的角度考虑,希望能直接从理论推导上或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找到一个最优区间,然后以此作为调控的目标。然而,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历史经验总结的角度看,尽管经济学家们付出了不少努力,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但由于这个问题极其复杂,至今还是没有得到什么可真正付诸政策指导实践的成果。
  怎么办?不妨两条腿走路。考虑到继续按传统思路直接探索最优区间的任务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放弃以投资总量态势为调控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思路,将增长速度的“合理”或“适度”,定义为在一系列根据科学发展观设立的特定约束条件下(如物价水平、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劳动安全保护、产业政策等)形成的自然态势。其含义是,只要满足了这些约束条件,实现的投资增长态势就可以看作是通过“合理控制”实现的“适度增长”。这样,我们就从试图直接确定投资规模合理增长之“度”转到确定各相关约束条件之“度”。工作的重点就不再是争取实现某个(我们往往不知其所以然的)速度控制指标,而是力争实现那些可具体量化的约束目标或政策目标。显然,在新的思路中,本质性的要求是实现那些约束条件或政策目标,而我们所关注的投资总量调控,在某种程度上已还原为对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于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总量调控消失了,在新框架之下形成的投资增长态势,虽然只是一种作为自然结果的“副产品”,但它却是我们所定义的合理的、适度的增长态势。
  按这样的方法去间接定义投资总量的“合理”与“适度”与否,人们可能还不大习惯。因为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它毕竟与传统的数量型指标不同,不像我们所熟悉的通货膨胀水平约束目标或医学上的体温标准及血压标准那样直接和简明。特别是在这样的调控框架下,由于投资总量的形成是由一系列长短期因素共同决定的,其“合理”或“适度”的增长态势也必然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起伏不定,有较大的弹性,而且很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出现“令人不安”的“高速”增长甚至“超高速”增长,那该怎么办?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真能免于通货膨胀的干扰,能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碧水蓝天,各项宝贵的自然资源能获得合理地利用,劳动者安全保护等约束条件均能得以实现,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投资总量,即使其规模比我们想象的合理值要大,增长速度比我们想象的适度值要快,又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呢?在这样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下,投资规模“失控”又能“失”到哪里去呢?
  应特别强调的是,这些约束条件或政策目标的确定,应决定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不是投资总量调控的要求,即独立于投资总量变动态势。不管投资总量的变化态势如何,这些约束条件或政策目标都不应轻易改变。虽然在近年来的投资宏观调控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严把信贷和土地两道闸门,但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说那主要是针对通货膨胀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而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则更是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长期战略方针。如果把这些约束条件的设立与投资总量态势变化相联系,随投资总量态势变化而变化,投资增长快的时候就紧一点,投资增长慢的时候就搞一点通货膨胀,土地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以至于劳动安全保护标准也放松一点,显然有违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更进一步分析,如果把这些约束条件的设立与投资总量态势变化相联系,随投资总量态势变化而变化,则人们还是会问,到底什么是“合理”和“适度”,到底应当在什么样的投资总量态势下采取调整措施呢?这样,我们又不得不面临寻找最优值和不知何为最优值、但又要使投资总量达到“合理”、“适度”水平的挑战,实际上再一次回到了本文的起点。
  2006年,在“投资增长过快”的背景下,各地根据中央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决策对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背景是“投资增长过快”,但决策部门对这次清理却没有直接提出投资增长的数量控制指标,而只是从产业政策、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信贷政策、安全监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3项具体清理标准。这种只“重”约束条件的实现,“轻”实际增长速度的调控实践,应当可以看作是对“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之理、“适度增长”之度的一种新的把握,也体现了投资总量调控的一种新境界。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乙烯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乙烯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05年乙烯产量达到756万吨。但受产业起步较晚、资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乙烯工业还存在自给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2005年我国乙烯等相关产品自给率只有50%左右。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
期刊
技术引进关键是要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创新。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其成本远低于发明的成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华民族首次把科技进步聚焦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背后凝聚了几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期刊
一、第一年没有完成节能和减排指标告诉我们什么    按照2006年国家计划测算,全国GDP增长8%,由上年的18.4万亿元增长为19.9万亿元;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由上年的1.22吨(标准煤,下同)降低为1.17吨,由此计算出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3.3亿吨,比上年增长近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由上年的2549万吨减少为2498万吨,减少5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2%,由上年
期刊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宁国市的调查,就如何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初步探讨。    一、宁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况    位于皖东南的宁国市,是一个只有38万人口的山区小县,面积248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十五”期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市之首。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7.5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5%和24.1%;农民
期刊
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是重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辖十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分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重庆工业的新跨越。    一、直辖十年重庆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直辖十年,重庆市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工作进程;着力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降耗,加快
期刊
2006年,佛山市经贸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界定执法职权,明确了我局行政执法权限有6大类:(1)依法对电力生产、供应、使用和电力设施进行监管,对电力企业和用户执行电力法律法规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对违反有关电力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2)依法对节能工作实施监督管理;(3)依法对典当、拍卖、旧机动车交易,特许经营等商贸特种行业实施监督管理;(4)依法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监管,对不符合产业
期刊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调动各有关部门、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积极性,推进东中西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特别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
期刊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成为我国今后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也将成为我国“十一五
期刊
2006年,随着国家稳定房价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房价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住房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房地产投机因素明显减少。预计2007年房价走势将进一步趋于稳定,全年房价涨幅将低于上年。    一、2006年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006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长25.3%。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出现回升,
期刊
(一)    2006年,全国电力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供需形势进一步缓解,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为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预计2007年电力供需将呈现发用电增幅整体较高、大部分地区趋于基本平衡、部分地区供应偏紧、个别省区紧张仍需限电的走势,尤其是几个水电比重大且蓄水不足省区的情况需引起应有的重视。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 电力消费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预计2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