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宁国市的调查,就如何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初步探讨。
  
  一、宁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况
  
  位于皖东南的宁国市,是一个只有38万人口的山区小县,面积248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十五”期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市之首。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7.5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5%和24.1%;农民人均纯收入4046元,较上年增长2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3%。该市不仅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全省畜牧业富民先进县市”、“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示范市”、“全省蔬菜产业化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还连续3届位列“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并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县)”称号。近年来,该市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一)各类示范户、示范园、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迅速崛起,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生长点、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示范力量
  2005年,全市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形成的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就分别达到6个、20个和200余户,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4个,科技示范基地10余个。到2006年初,全市仅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有国家级1个、省级4个、地市级6个、市级50个,示范园总面积达10000亩。这些示范户、示范园、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的积极探索者,其示范作用迅速显现。有些示范园、示范户已经成为现代农场的雏形。
  
  (二)各类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优势互补、各显其能的格局初步显现
  近年来,宁国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也是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速成长的过程。在它们的带动下,宁国市山核桃、木材、毛竹、元竹、禽肉、茶叶等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周边县市;尤其是山核桃价格已从“九五”初的每斤不足10元,上升到目前的40多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尽管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实际作用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已开始显现,并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显其能的格局。
  
  (三)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建设显著加强,农业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不断强化
  目前,宁国科技信息网、金农网、农业信息网、畜牧网、农村致富网和科技110等,已成为支撑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其网络连接覆盖19个乡镇、35家企业和21个农技协。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包括港口、汪溪和万家3个乡镇和3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村、145个农户。农村科技和信息平台不断形成发展,成为全省首批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市。各类科技创新和信息平台的运转,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传播;也有效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蓬勃兴起,区域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不断进展。到2006年初,宁国市已有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民营科技企业(其中省级37家)和各类科技创新机构40家,覆盖全市所有的主导产业。民营科技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该市农村基础设施状况逐步改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自2001年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宁国市已实施19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许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乡村道路和农林特产品连锁店,从事山场开发。迄今为止,全市已形成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并被商务部确定为安徽省第二批“千乡万村”市场工程试点县。
  
  (四)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标准化迅速推进,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迄今为止,宁国农业已形成山核桃、竹业、畜禽、茶叶、苗木花卉等5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森林食品、木竹制品、畜禽产品、果酒饮料、中药饮片5大支柱,形成了“特色产品规模化、规模产品特色化”和“多乡一品、数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值得重视的是,宁国市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益,不仅表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其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二、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强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不断明确市县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鼎力支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强有力的“科技兴市”实施机制,并把“创新活市”列入“十一五”时期的4大发展战略。
  
  (二)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完善促进其科技进步的方式和机制
  宁国的经验表明,在区域主导产业特色化、规模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优先解决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科技制约,加强区域主导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把市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同政府关注的热点、农户和企业的兴奋点有效对接起来,调动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借此,强化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一,按照科技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化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近年来,宁国市以消除区域主导产业的瓶颈科技制约为突破口,促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包括围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组织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新品种引进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组织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科技培训和推广活动等。
  第二,坚持用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带动区域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宁国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商业理念经营农业”,将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化、区域经济特色化和龙头企业集群化、农业标准品牌化、产品营销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块状经济格局,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在此基础上,通过理念创新对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对科技需求、科技需求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形成对科技创新进而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撑和带动效应。
  第三,以支持区域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如鉴于畜禽业是宁国农业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为加快畜牧业富民强市的步伐,宁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局为主导,以村防疫员为基础,动检所和乡镇农技中心为中坚的政府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网络。2003年,该市又将畜牧中心更名为宁国市畜牧兽医局,并按行政区划在全市设置了7个动检所,由市畜牧兽医局垂直管理。为改变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防疫任务难以落实的状况,该市还在每个村设立一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由乡镇农技中心实行合同制管理。防疫员除按规定收取动物防疫费外,市财政每年给予600元/人的补贴。
  
  (三)优化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近年来,宁国市科技局不断明确其职能定位,在与其他部门积极合作的同时,推进部门之间的有序分工和优势互补。对于科技局和农业局在农业科技方面的职能分工,科技局长有个形象的比喻:科技局相当于“尖刀班”,主要负责引导和支持新技术研发、组织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农业科技进步“架桥铺路”、作“开路先锋”;通过相关科技经费的支持,引导农业部门做好对乡镇、农户及涉农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农业部门相当于“大部队”,主要负责成熟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及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换句话说,由于县市科技工作任务重、人手少,难以包打天下,科技局要重点做好科技引领未来的工作。
  
  (四)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与完善科技投入的使用结构并重,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功能
  近年来,该市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支持的项目,大多具有以下特征:①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科技的应用。②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且实用性强。③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相关。近年来宁国市财政科技投入的80%,用于支持区域主导产业的科技进步。④有利于发展节约型、循环型、安全型、外向型农业。“十一五”期间,宁国市拟通过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及试验示范。
  
  (五)优化农业组织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产业组织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支
  撑、带动作用
  第一,通过优惠政策和相关活动,支持面向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如大力实施“315强龙工程”,积极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年”活动,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实行扶优扶强,并提供税费减免、财政贴息和财政周转金支持。
  第二,引导支持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如宁国市政府规定,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当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在支农资金中分别给予2万元和4万元的奖励扶持。对各类科技示范典型,注意从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科技三项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的新产品研究、新工艺、新设备引进、质量体系认证和品牌创建,以及建立研发机构等。
  第三,优化政府服务,引导和支持新型的农业产业组织发挥作用。如农委、科技局和乡镇政府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协会进行各类技术培训活动。科技局牵头举办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多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协会遇到农户提出但其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农委所辖的农技站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否则,政府会以破坏经济环境给予惩处。此外,对贡献突出的新型产业组织及其领导人,帮助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
  
  (六)积极深化改革,形成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积极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建功立业的机制。该市很早就建立了农技人员带项目联乡包片制度。该市还通过“经费给保证,成功给奖励,失败不指责”,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
  第二,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机构和民营科技平台的发展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十五”以来,该市把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兴市的突破口,并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诸多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三,协同推进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如为解决农户从事林业的融资困难,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并将其同完善林权流转制度结合起来,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实行森林的资产化经营。鼓励乡镇、村依法对“四荒”地、集体林场等的中幼林和用材林实行使用权转让。
  
  (七)加强农民培训、农村科普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
  通过农民科技培训专项,科技局联合农委、林业、组织等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农技中心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农村党员学科技”行动宣讲团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若干启示
  
  (一)市县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是完善市县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基础
  要发挥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必须注意完善市县科技管理,为科技进步长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提供有效机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市县政府,特别是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具有较强的科技管理能力。我们曾经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市(县、区)的科技管理工作较为完善,与加强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能力建设有密切关系。具体地说,这些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能力较强,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适应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明确定位并切实履行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二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具有胜任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业务素质,开拓进取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三是科技管理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实现有序分工和协作,创造性地探索完善市(县)科技管理体系的有效方式。
  
  (二)“两条腿走路”,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所谓“两条腿”走路,就是一方面,通过加强财政支持、进一步鼓励和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科技服务体系,有效发挥其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引导支持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其多元发展、强化功能。通过“两条腿走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至于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益性农业科技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政府可通过提供部分补贴、财政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作用。坚持“两条腿”走路,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不同利益相关者重视科技进步、支持科技进步、追求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合力。要在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强化“两条腿”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宁国的经验显示,要强化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第一,必须重视发挥各类科技示范典型的作用。第二,鉴于部分示范户由于自身素质、资金和产业规模不足,容易导致追求科技进步的动力不足和示范能力较弱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重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在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仍是任重道远
  尽管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但在完善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宁国反映出的某些问题,并非宁国独有的,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由于农业的外部性,特别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大多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公益性强、成果物化难度大,仅靠私人和企业投资,必然出现供给短缺,并严重制约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以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以解决其当前面临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和人才闲置、培训不足等问题,为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
  此外,我们建议,第一,市政府设立专门基金,通过启动资金、奖励资金或政府采购等方式,进一步鼓励各类科技人员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面向新产业开拓的科技创新工作。第二,通过试点试验,探讨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人权和财权统一整合到市县相关部门的可能性。借此,一方面增加其人员工资和经费的保障程度,另一方面避免因乡镇工作冲淡其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第三,在试点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一些区域主导产业分布密集、需求集中的地区,跨区域设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科技服务站或专业服务中心;在一些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的地区,跨区域设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低于去年5.4%的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5%和2.7%,均低于去年的3.1%。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速分别为8.8%和8.4%,低于去年的9.4%;拉美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4.9%和4.2%,低于去年的5.5%
期刊
2006年,中国社科院博士后国情调研组对北京、山东、重庆、广东、河南、安徽、山西、大连等省市的32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对1万多名师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300多名师生进行了实地访谈,获得有效问卷10020份。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对职业院校的作用认识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受严重制约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
期刊
2006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实施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势头进一步趋好。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形势仍然延续了良好势头。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期刊
当前价格总水平仍然处在平稳运行、涨幅比较温和运行态势,尽管存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国内资源价格改革、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压力加大等因素,特别是存在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以及公务员及国有事业单位职员涨工资等客观因素,价格总水平的运行并没有改变温和上涨的运行趋势,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现象,但可能呈现价格总水平涨幅微幅缓慢增加的态势。  2007年前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2.4%,
期刊
从今年起,凡年收入超过12万,或者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收入、在境外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应税收入但无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人,在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要向税务部门自行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由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走入了“分类计税”加“综合申报”的双轨制运行格局。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收入划分为若干项目,分别就不同项目计税。不同项目的收入,适用不同的税率表格。与之相
期刊
2006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市场需求拉动进一步增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轻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平稳,质量效益提高;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更加协调;出口适度减缓,进口继续扩大;行业就业增加,社会贡献显著。    一、运行情况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58890亿元,同比增长23.2%;产销率97.7%。从行业看,
期刊
一、当前实现“全民低保”的重点,是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一)城市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至1999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1638个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低保制度。特别是2001年下半年以后,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持续投入的加大,城市低保制度的覆盖面迅速扩展,保障标准也随之较大幅度地提高。截至2006年9月底,
期刊
乙烯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乙烯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05年乙烯产量达到756万吨。但受产业起步较晚、资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乙烯工业还存在自给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2005年我国乙烯等相关产品自给率只有50%左右。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
期刊
技术引进关键是要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创新。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其成本远低于发明的成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华民族首次把科技进步聚焦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背后凝聚了几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期刊
一、第一年没有完成节能和减排指标告诉我们什么    按照2006年国家计划测算,全国GDP增长8%,由上年的18.4万亿元增长为19.9万亿元;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由上年的1.22吨(标准煤,下同)降低为1.17吨,由此计算出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3.3亿吨,比上年增长近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由上年的2549万吨减少为2498万吨,减少5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2%,由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