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建构到集体行动:亚文化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网络饭圈欺凌

来源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新形式,饭圈欺凌是陌生人之间、有组织的集体欺凌行为。这种欺凌形式由饭圈亚文化的不当引导所致,通过饭圈成员之间的互动仪式建构而形成,包括虚拟在场、集体节奏调节与共同焦点、共享情感。本文在亚文化视角下,将网络欺凌与饭圈欺凌进行对比,并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饭圈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应当在科际整合与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指导下,强化主流文化与媒体、偶像与未成年人及其亲友在未成年人饭圈欺凌治理中的主体责任与担当。
其他文献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增多,降低其发生率和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利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更易
数字化改革是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慈溪市与杭州湾新区从大场景找准改革突破口,从小切口推动改革集成、制度重塑,努力提升治理水平治理能力、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群众、企业获得感。一、从主体维度出发,推动社会组织运行模式改革。数字化改革使得政府、企业、公民等不同主体打破传统边界,促成了主体之间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社会组织运行模式从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改革为多元主体协同模式。
强制报告制度的出台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提供了破题之策,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新生制度的不足之处.为推进学校强制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从主体驱动之维厘清“学校主体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但
网络霸凌这一现象随着网络发展已经变得较为普遍,本文从网络霸凌的定义、与传统霸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网络霸凌的测量方式、网络霸凌中的不同角色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其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