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课堂 教育大学“问”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q2269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既活泼好动,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对很多事情都觉得新鲜,满脑子想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那么,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进而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几年来,我努力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实践着以问题为中心的问答新模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大家答。其中的“教师问”,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读文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带着问题去想课文的内容。“学生答”,是指学生在积极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学生问”是指学生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请老师或同学们帮忙解答。“大家答”是指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适时适当地加以补充。
  在教学实践中,我带着各种各样的“问”走进语文课堂,让这“小课堂”中的“大学问”,引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一、让“问”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导人新课这一环节。如果能够在这个环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因此产生浓厚的读文兴趣。
  如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我自编了一个小谜语,并以非常顽皮的语气,一边在黑板上写“点”,一边讲给学生听:“—个点儿、两个点儿……七个点儿、八个点儿,掉到地上没了点儿。”学生天生喜欢猜谜,再加上老师这逗人的讲述,让他们觉得这八个“小点儿”很有意思,于是积极地去想,并很想找到答案。因为这个谜语本身不难,出谜语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解开谜底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把这八个“小点儿”很快变成了“雨点”二字,然后夸赞他们的聪明可爱和善于思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妙体验。接着我调皮地问他们:“这些雨点儿都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吧!”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自信。
  二、让“问"引领学生的阅读
  在阅读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占用时间最多的一个环节,就是理解、感悟、朗读课文。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确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但学生读得也少了。没有充分的读文,是很难感悟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所在的。所以,在让学生读文时,教师一定要通过“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大声地读课文,或者轻声地读课文,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读,都要一边读一边划。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一边读一边写,也就是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他们才会边读边思考。
  比如,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在品读课文这个环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画家和牧童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让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四分钟左右即可。不论他们更喜欢谁,都会在读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行比较,然后画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最后,再给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交流。不管他们喜欢谁,也不管喜欢的理由是什么,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的两个人的不同,从而比较出画家的“谦虚、画艺高超”和牧童的“细心、勇于指正”的特点。
  三、让“问”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是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进行全班交流的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度思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体会。
  比如,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风车”是怎样抽水的呢?一个学生说:“我见过童牛岭的山沟里也有一个大风车,可是那里的水太少了,风车从来都没抽过。”其他同学听了之后,也纷纷议论:是啊,风车到底是怎样抽水的呢?我见状,马上追问:“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书中的插图,这个大风车和我们童牛岭的风车一样吗?”于是,同学们都认真观察起来,然后齐声说“不一样”。随后,我为他们演示了课件。因为风车离我们北方人的生活较远,学生更是很少见过稻田。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我意料之中的。但我一定要等到他们提出来后再播放课件,而不是主动拿出来演示给他们看。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四、让“问”塑造学生的习惯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不要怕学生问,而要让他们知道:不懂就要问。即便是在理解了全部内容之后,教师也要再给学生一次质疑的机会,习惯于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决不让任何疑问留存于学生的心底(当然,这“问”也不能随便提出,要先问自己,再问别人)。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在“问”面前就会变得非常勇敢,能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决不等到下课,能在学校解决的问题决不带回家里。
  比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就要下课了,当我问道“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时,有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宇宙飞船里的人怎么小便啊?”同学们一听,哈哈大笑,然后便开始议论纷纷。我没有生气,而是反问道:“是啊,他们飘来飘去的,怎么小便呢?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吧。”这时,大家都在认真地想。很快,一个同学举手说,“不会是尿在太空里了吧!”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当然不会,请大家结合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再仔细想一想:在宇宙飞船上,人要是有尿了到底该怎么办呢?”这时,又一个同学举手说:“宇宙飞船上应该会有一个特制的马桶,可以把人绑住,而不能四处乱动,这样就可以老老实实地尿了。”大家听了恍然大悟。
  总之,“问”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和引导,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习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培养学生“问”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决不能错过每一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要让他们在提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提升能力,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编辑 刘泽刚)
其他文献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写作的规范元素,更重要的是获取核心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阅渎时,学生可以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拓展认识,还可以受到心理与情志的熏陶。因此,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好文章。  在写作中,若我们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只有在大量阅读中,让学生充分获取语言信息,借助规范的语言实例,不断
自建校以来,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以“尊重学生特性、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依据和准则。推行这种“修身教育”,创建修身
根据中国水利部推荐的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以叶绿素a、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透明度为评价指标,采用线性插值方法生成均匀分布的训练样本,建立了用于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的神经网络简单集成模型,其个体网络采用反向传播网络。通过递增法分别确定个体网络隐含层节点数为3,集成规模为40。所有个体网络均采用弹性反传训练算法和带动量的梯度下降学习算法。将该模型应用于巢湖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有
以海州香薷铜矿区种群(大冶铜绿山)和非矿区种群(红安)为对象,通过水培实验,比较分析了两个种群根中铜的吸收、MDA含量、根伤流液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红安非矿区种群根中的MD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铜绿山矿区种群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在≥20μmol/LCu处理时,非矿区种群根伤流液量急剧下降而矿区种群反而增大。红安种群根中的Cu吸收量明显比铜绿山种群的高,如20μ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