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生命意识的自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朱永新说:“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语言文字和紧随而行并由此升华的文学艺术是用来照亮我们生命和精神的火把,那么,语文老师则是为我们高擎这火把的前行者和领路人。”作家徐小兰在《致语文老师》一文中如是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要据于文本,以语言文字的基本元素为基础,以字、词、句、段、语、修、逻、文为主要训练手段,抓住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在这种意识中陶冶学生生命意识的自觉。
   一、涵泳语言,解读文本灵性飞扬
   语文课程是指向生命和真善美的。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解读文本、守住语言学习。涵泳语言的过程,就是让文本在老师和学生、作者和学生、编者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中传递有效信息,体现出文本特有的生命灵性。细微处见真情,不能品嚼文字的课堂,就没有生命迹象。
   汉字本身有生命。玩味推敲字词的内涵与意蕴,赋予文字以生命;赏读体验句子的情致与作用,演绎语言的魅力;理解参悟文本的思想与理趣,挖掘文章的旨意。由汉字组成的文本,在一定的合理的情境下,与作者、学生、教师融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一曲生命的律动。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至情至美的散文,作者史铁生在母爱的召唤下,人生由“我可活什么劲儿”的悲念转变为“要好好儿活”的执念。在一次市级示范课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形象。”“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等三个问题对课文进行精读赏析。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深度把握文章意蕴。该文的教学应从“我”转变前后的表现和母亲的反应入手,通过品嚼细腻的文字,涵泳语言,体会母亲在“我”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品悟母子间相互涌动的爱。
   如“我”产生悲念时,关于“我”的动作描写——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又悄悄地进来,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个无助的母亲,面对欲轻生的“我”,用纤弱的方式,表达出本能的爱,句句真情,字字皆泪!
   “我”一有去北海看花的想法,母亲便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临终前,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艰难地呼吸着,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人之将死,却不能瞑目!母爱如此,何言以表?
   好在母亲的死,撞醒了儿子生的执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当史铁生把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时,母爱得到了永生——儿子用生的坚韧回报着那份爱。母子之爱,已升华为一种信念。
   二、探求文脉,发展思维合理多元
   语文教学一定是在涵泳语言基础上塑造学生思维品质的。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兼顾到作者、编者等综合因素,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就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在文本理念下,发展提升思维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要学会探求文脉。
   深入解读文本,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条行文的轨迹,或事物、或行踪、或情感、或逻辑推理、或思维流动……只要沿迹循脉,就能随波讨源,披文入境,明了无言之美,深刻领悟文章要旨。
   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夜”“欲睡”“月”“行”“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中庭”的作者行踪,扣住月景空灵澄澈的特点,结合“元丰六年”作者已因乌台案被贬黄州的史实知人论世,再去探究“闲人”的含义,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不妨设置情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作者,身份代换,“以我之心度他人之意”——夜幕来临,一个人,解衣欲睡,月光照在床上,忽然想到外面去散步。一个人吗?和谁一起去呢?那个人,张怀民?一闪念间,去承天寺。相同境遇的两个人,在寺院,赏景說话散步。说了什么话?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俩都承认“闲人如吾两人”。至此,文章所要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嘲自解、聊以自慰、旷达又深陷矛盾的心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鉴赏析悟,拓展创造艺术升华
   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语言,依赖于语文思维。同时,语文又是文学,要凭借文本,进行审美与文化教育,使语文学习成为美的陶冶、优秀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获得精神期望的源泉,文本则是蕴含文化的宝库,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着学生,驰骋在文本的原野,通过鉴、赏、析、悟和创造性的表达,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得到文化的滋养,从而唤醒意识深处的生命灵性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赏析作者由现在紫藤萝的繁盛,联想到十多年前家门外紫藤萝的际遇,进而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哲理,然后进行课堂练笔时,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我的心就好比是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园,藏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当遇到那狂风中的树木时,荒园终于有了第一粒阳光的种子,我学会了坚持不懈,我的种子在发芽,直到蜕变成那希望之光。它在燃烧,在旺盛。我心中不灭的阳光已经照亮了我的荒园,点亮了我的春天。
   可以说,这个学生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从紫藤萝悟出的生命启迪,已在她欣赏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美景中,结合紫藤萝际遇、作者经历和学生个人生活体验,“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学生’的心底”,并且升华成艺术文字,流泻于笔端了。
   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语文的韵味在于凭语悟文。语文教学的妙处在于通过解读文本把玩灵动的文字,使学生徜徉于母语的无边海洋,孜孜不倦地体验着生命的意义场。倘若语文教学使文本的语言文字升华了学生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性情,飞扬了学生的生命激情,那么这样的教学也就唤醒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充满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3]叶圣陶.叶圣陶集:文艺作品的鉴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
   [4]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语[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5]王志刚.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J].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16.5B.
其他文献
2009年第7期本刊曾刊发《同名同姓的知名共产党员知多少》一文,介绍党史上同名同姓的著名共产党人,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文堪称其姊妹篇。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非常注重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的研究,新问题的解决,新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完整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它作为《邓
近代以来,有两种现代性话语在清末和五四前后传进中国。一种是文化普遍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即以一般的西化、现代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
一九四六年元月毛主席刚由枣园移住到王家坪不久,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就从苏联上大学毕业回到毛主席的身边.岸英说:“爸呀,听说您身体不好.我从苏联上大学毕业回来看您来了”.毛
2018年8月21日,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中发表了其频道主编、历史研究者谌旭彬先生的《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的》一文.文章主要剖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最为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为一篇短小又规范的寓言。它借“赫尔墨斯询问雕像价格”之事,讽刺了“爱慕虚荣而又不被重视”之人。文章以“卒章显志”的写法,揭示了赫尔墨斯的“妄自尊大”,但这般直接接受结论,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此时,若尝试针对文本中的一些词句使用替换的方式,则定能探发幽微。接下来,我们就以“多大”“赫拉”“宙斯”“白送”等词为例,进行细致地品读。  一、“多大”  这则寓言故事缘起于“赫
期刊
通过这一访谈,笔者与加林·提哈诺夫教授探讨了他对于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看法。其中,主要谈及只存在于文字和语言的流通之中的世界文学的特性;源语言或源语国对世界文学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是世俗社会中的人,占大多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道德完善的人、具有宇宙情怀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这四种境界都有所涉及,本文通过不同的选文或选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这四种不同的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教师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