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是由黄建新导演、多位明星联袂出演的献礼建党百年红色影视作品.该片将视角投向1921年的上海,讲述了以李达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参加中共一大前后的历史事件.影片在既定的时间与多维度的空间下塑造革命群像,在宏大叙事的题材之下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个人内心的描写,从而使人物立体丰满;影片还创新性地融入了超现实元素,可看性更强,更能激发受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了爱国爱党之情在银幕内外的联动与延伸.
其他文献
凭借《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等电影赢得“影帝制造机”之誉的导演、编剧曹保平无疑是擅长塑造男性人物形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影片叙事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相反,曹保平电影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在几乎不冒犯男性,能兼及影片商业回报的情况下,重新生产性别话语,反思性别传统的路径.这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的.文章从男性权威的动摇、女性视点的呈现、女性弱势的思考三方面,分析曹保平电影的性别叙事.
革命作为叙事母题,在历史的转轮中已然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也生成了特定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爱情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如《青春之歌》《红色恋人》《黄河绝恋》《云水遥》《秋之白华》等电影将美好、纯洁的爱情放置在激情的革命故事中,讲述了革命与爱情的双重神话.在这其中爱情所指向的既是个人的爱欲也是社会的理想,既是精神的也是文化的.本文重点分析革命电影中革命与爱情的叙述母题、叙述公式以及这种互文关系的延续、变奏和现实语境.
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先锋电影运动的肇始之流.在表现主义之前德国电影籍籍无名,本土产业弱小无助,德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让这个电影小国得到喘息机会来发展本土电影.表现主义影片特有的场面调度手段、风格化的影像特征不仅塑造了彼时德国电影的概貌,也对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电影文本以及新的电影类型的出现影响深远.本文从德国表现主义运动之前德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发掘德国电影崛起的重要原因并分析表现主义电影的风格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渊源.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美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出了每个时期的时代面貌.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特征,以期为新时代如何做好主题性美术创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部稻作文化纪录片《稻之道》在开篇的两集,用考古学和民俗学的方式探究了谷种起源和谷种文化,其中尤为关注节俗中祭祀神灵的问题,介入了一定的神话学思考,但限于播放时长的原因,其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却略显不足.利用神话学的方式探究谷种起源的问题是有必要的.谷种起源神话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沃土之中,是对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人类的文化启迪和文明传承都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揭示了农业社会中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生存境况.
用动画去描绘平凡现实,挖掘日常生活中诗意的美,可谓近期日本动画的特征之一.这一切无不是继承了高田勋导演提出的关于动画中日常生活行为拥有特殊“放大”意义理论的传统.高田勋早期电视动画《阿尔卑斯的少女》在时空间处理、场景调度、运动节奏上都有独到之处.挖掘已故日本动画大师高田勋在电视动画上的创新特色,以及其对日后日本动画在创作理念与制作风格上的影响,希望对我国的电视动画创作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雅克· 欧迪亚曾多次获得法国以及世界级电影大奖,他的作品在当今世界影坛拥有较高的地位,目前他仍是活跃在电影界的创作者.国内对于欧迪亚的电影仍未有系统性的研究,这篇文章希望可以成为填补这方面空白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文章将从雅克· 欧迪亚的电影艺术价值出发,以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作为分析欧迪亚电影母题的方法论,深化理解他的电影主题,同时思考其对电影研究与创作的借鉴意义.
纳瓦彭· 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是当下泰国最炙手可热的青年导演.作为与新媒介同步成长起来的80后,纳瓦彭擅长挖掘媒介的本质,利用媒介自身的属性构建了一套“新媒介美学”,主要体现在影片主题、叙事、结构、影像等方面呈现的具有新媒介特质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形态,如新媒介主题、数据库叙事、碎片化结构、小清新影像等.本文以纳瓦彭5部剧情长片为例,从主题呈现、叙事策略、结构特点、影像风格等层面探析纳瓦彭作品中的“新媒介美学”.
观看一部电影,游览一座城市.观看电影是一个审美过程,城市空间的审美内涵在电影叙事的意义展示中显现、生成.在电影叙事中,城市不仅是作为一个被再现的物理实存,它也是一个叙事空间,一个象征场域,一个反思现场.电影利用影像叙事呈现出可见的说服力,引导受众在城市空间中理解叙事,接受叙事,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发受众的自由想象,并在体验情感与自由想象中建构反思出新的城市意象.
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民族类纪录片通过记录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来进行少数民族形象传播,它的出现更加有利于做好民族文化认同.《原声中国》就是这样一部在中国全境内进行民歌呈现的典型民族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民族类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价值、人物的外形塑造、人物的心理塑造.再结合《原声中国》阐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求对民族类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产生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