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需要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读写结合,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老师的努力,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师生阅读意识淡薄,不能激发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整体意识的缺乏。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注重完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利用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忽略课外阅读更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其次学生阅读意识缺乏。平时很少看见有学生端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不是写字就是聊天。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也是再叫了好多遍之后才勉强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举起手来。对待读书总是一副懒洋洋的不想参与的样子。
现象二:学生可读书源贫乏,缺少方法指导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图书资源贫乏。据笔者调查,一般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习惯,家庭没有藏书,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唯一资源库。除此之外,学生还缺少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书籍的自身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读书,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象三:学生课外时间缺失,缺少活动引领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切实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都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失的现实境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放学后要有一个小时用于乘车回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到家后因缺乏有效引导,极少有孩子来读书,时间问题成了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推荐读物方式灵活多变,激发其阅读兴趣。
推荐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也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读中有“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掌握好“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使学生爱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各项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参考文献: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师生阅读意识淡薄,不能激发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整体意识的缺乏。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注重完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利用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忽略课外阅读更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其次学生阅读意识缺乏。平时很少看见有学生端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不是写字就是聊天。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也是再叫了好多遍之后才勉强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举起手来。对待读书总是一副懒洋洋的不想参与的样子。
现象二:学生可读书源贫乏,缺少方法指导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图书资源贫乏。据笔者调查,一般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习惯,家庭没有藏书,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唯一资源库。除此之外,学生还缺少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书籍的自身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读书,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象三:学生课外时间缺失,缺少活动引领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切实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都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失的现实境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放学后要有一个小时用于乘车回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到家后因缺乏有效引导,极少有孩子来读书,时间问题成了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推荐读物方式灵活多变,激发其阅读兴趣。
推荐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也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读中有“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掌握好“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使学生爱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各项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参考文献: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