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大量需要中初级计算机人才的大环境下,西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却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困境:一方面,西部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信息化进程需要的中初级计算机人才紧缺,企业需要的“即用型”人才很难招聘;另一方面,大量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技能及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无法对口就业,许多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为了使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走出这一困境,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大幅提升。
更新教育理念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1.确立“就业导向型”的质量观。2004年6月、2005年6月,周济部长两次来我校调研、视察,都提出衡量职业学校的标准,就是看培养的人才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以“就业导向型”的质量观来指导计算机专业改革,要求中职学校首先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应该是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金字塔”型的中下部人才。中职生就业的优势应该在于其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地位。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在国际上是有广泛共识的,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都决定了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和突破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3.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信息化不仅是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更是冲击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借鉴“行动导向”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就决定了教学的模式。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沿袭了学科课程的设置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线,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我校在2004年进行第一轮专业改革的时候,就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探索。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为基础确定专业技能要求,根据专业技能要求选择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技能课程要求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本着适用原则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和素质课程内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其本质是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发现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
当前,相当多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评价仍然沿袭的是普通教育的笔试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重心都集中在理论学习上。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教师也应该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
实训条件的改善和实训手段的提高是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
西部中职学校由于学校财力的问题,一般很难为计算机专业配备一些专门化的实训设备。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来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校的计算机的资源,采用虚拟技术与现实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一人同时操作两套操作系统,配置路由交换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实训的需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技能得到充分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西部农村地区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二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数学、物理教师,他们通过自学、进修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没有完成过计算机方面的实际项目,也没有过相关企业有关工程的实践。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职继学院在职研究生陕西眉县职业教育中心
更新教育理念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1.确立“就业导向型”的质量观。2004年6月、2005年6月,周济部长两次来我校调研、视察,都提出衡量职业学校的标准,就是看培养的人才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以“就业导向型”的质量观来指导计算机专业改革,要求中职学校首先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应该是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金字塔”型的中下部人才。中职生就业的优势应该在于其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地位。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在国际上是有广泛共识的,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都决定了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和突破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3.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信息化不仅是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更是冲击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借鉴“行动导向”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就决定了教学的模式。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沿袭了学科课程的设置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线,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我校在2004年进行第一轮专业改革的时候,就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探索。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为基础确定专业技能要求,根据专业技能要求选择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技能课程要求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本着适用原则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和素质课程内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其本质是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发现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
当前,相当多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评价仍然沿袭的是普通教育的笔试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重心都集中在理论学习上。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教师也应该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
实训条件的改善和实训手段的提高是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
西部中职学校由于学校财力的问题,一般很难为计算机专业配备一些专门化的实训设备。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来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校的计算机的资源,采用虚拟技术与现实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一人同时操作两套操作系统,配置路由交换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实训的需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技能得到充分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西部农村地区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二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数学、物理教师,他们通过自学、进修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没有完成过计算机方面的实际项目,也没有过相关企业有关工程的实践。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职继学院在职研究生陕西眉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