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输移特性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j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弱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的输移特性,选择兰州市作为典型城市,基于其降雨分布特点和面源污染特点提出了弱透水性下垫面径流污染物输移模型.通过对大学校园内屋面、路面及其他弱透水性下垫面组合形式下的天然降雨径流取样检测,分析了浊度,CODcr,TN和TP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物相关性研究,同时运用模型计算径流污染物初期负荷率.结果 表明:校园弱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历时10~20 min各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径流历时30 min内,降雨径流浊度,CODcr,TN和TP的污染物负荷率可达到65%~85%.在中小降雨条件下,降雨径流过程中各污染物显著相关,径流污染物输移模型的适用性较好.
其他文献
空间离散化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充要条件.在90 mm/h雨强人工降雨试验、三维激光扫描构建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M-DEM)的基础上,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研究了人工掏挖微地形在5种不同坡度条件下侵蚀发育过程中不同大小格网/元胞的水沙汇集和传递关系,进而提出空间离散化水文响应单元(HRU)的确定方法.结果 表明:基于CA模型所确定的5°,10°,15°,20°和25°坡在溅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5 mm,6 mm,5 mm,8 mm;片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4 mm,6 mm,
为了研究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可持续年限,选择利用“原土直栽绿化综合改良模式”改良的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年限滨海盐碱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全盐含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分析,研究了滨海盐碱地不同改良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盐碱地改良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随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无明显变化,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升高,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总孔隙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