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对话,于对话中窥探人物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o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乡》重在文本细读。从闰土这个人物出发,以人物间的对话为切口,从多个角度分析闰土三十年前与现在的语言差异,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关键词:《故乡》;闰土;人物对话
  《故乡》一文可供探讨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插叙、倒叙的记叙顺序;“现实”与“回忆”的反复穿插,分析人物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等。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常被当作分析的重点。《故乡》的人物对话非常独特,尤其“我”与闰土的对话占据篇幅较多。语言对话能够反映人物性格。因此,本文基于学生本位、深度阅读的理念,以“我”与闰土相关的语言对话为例进行人物语言分析。

一、从话语角度分析


  文章著重分析闰土与其他人的对话,如少年闰土与迅哥的对话,中年闰土与迅哥以及老太太的对话。此处的对话,笔者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冒号、引号呈现的直接对话,一种是间接体现对话。
  (一)闰土对话统计表
  时间对比是分析人物极为重要的一环,两者的对话分为三十年前和现在,梳理全文,两者的对话整理如下表所示:
  (二)从说不完到说不出
  由表格可知,儿时闰土的话语多,滔滔不绝地回答着迅哥的问题,一大段一大段表达自己观点,充满童真童趣:捕鸟、捡贝壳、刺猹……勾勒了乡间勇敢少年形象,符合儿童玩耍的天性;儿时迅哥眼中的闰土是无所不知的少年,闰土主导着话语权,几乎全是直接描写闰土的语言,将闰土的童年快乐时光写得淋漓尽致。儿时迅哥的语言少,以间接语言为主,即使是直接语言,也仅有三五字。因为此时的迅哥仅是作为引导闰土继续分享童年美好经历的引子,童真童趣的闰土才是描写的重点。

  从内容来看,中年时,对话双方(闰土与老太太、闰土与迅哥)没有沟通的共同话题,在苛捐杂税、多子的背景下,在难以生存的状况社会背景下,闰土自觉将自己的地位放低,以致从谦卑降到了自卑。
  儿时闰土与迅哥的对话,是迅哥问,闰土答;即使迅哥不问,闰土也心有默契地解答。如今,最开始迅哥有问,闰土无答,或闰土答不出来,吞吞吐吐,畏畏缩缩,迟钝麻木。即使闰土说话,也只是客套而已,答非所问。二者没有沟通的默契与平等。最后迅哥感觉两人无法交流,便多用间接对话,省去了直接询问。最后一次对话在夜晚,夜晚应该是最能释放内心,最有聊天气氛的时候,但是两人的聊天内容也没有直接写出,用“闲天”“无关紧要的话”一语带过。可悲,两人的沟通交流有一条鸿沟。

二、从标点符号角度分析


  标点符号有助于表达情感,三十年前后的对话都有大量的省略号使用,但两者表达的内容和作用却大不相同。
  (一)省略号的匠心独运
  儿时对话间的省略号表示列举、说不完,滔滔不绝,语意未尽。而如今的省略号是语意未尽,不尽的是犹豫,不尽的是苦难生活的无尽头;同时还是语句的断断续续。都是闰土谦卑的姿态,不成句子的语言,没有实际交流内容的对话,吞吞吐吐的客套,不再是说个不停,说不尽,而是说不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尴尬。
  一个个省略号,贯穿了三十年的前后,也见证了闰土从童真童趣到麻木愚钝、畏畏缩缩的“木偶人”的痛心过程,使得前后对比更加强烈。注意省略号的前后使用,是走进文本的一个切口。
  (二)标点符号的集中使用
  省略号不仅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而且一句中还反复出现,集中出现的省略号别有深意。同时,各种标点符号的集中出现也不可忽视。
  闰土在被问到生活境遇时,文章更是以省略号的集中使用来暗含情感。闰土欲说还休,只是断断续续不成句子的慢慢回答,找人倾诉又无从谈起的无奈痛心,也就在省略号中省去,此时无声胜有声。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二十年前呢,也有一种标点集中出现,如: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这个逗号是鲁迅当时的语法规范,如今表示短语之间的间隔应该是顿号,顿号小于逗号,停顿小,语速快,滔滔不绝。综观少年闰土的话语,多用短句,干脆利落而语速快。
  同时,《故乡》一文写“我”回到故乡后见到中年闰土时说:“啊!闰土哥,——你来了?……”这里短短的一句话,却用了感叹号、逗号、 破折号、 问号和省略号五种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的运用,准确地揭示出“我”非常复杂的内心情感。
  集中出现的标点作用不可忽视,其揭示了少年闰土滔滔不绝,中年闰土吞吞吐吐;少年闰土说不完、说不尽,中年闰土说不出,在此背景下,两人再次见面也只能是五味杂陈,最终用沉默替代了。

三、从人称的角度分析


  笔者在阅读这些对话句子时,有两个疑惑:在与少年闰土对话中,主语“我”多次出现;中年闰土中的语言描写中“我”为何逐渐隐去?其二,闰土对迅哥的称呼为何有所改变?
  (一)主语“我”的省略
  在闰土的语言描写中,中年闰土语言表达的主语为何省略?如果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可以省略很多,有时阅读省略读者也就一扫而过,不放心上,为何在前后的对话中,偏偏主语“我”的省略如此明显?
  在中年闰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试着在某些句子中添加主语“我”,如原句:“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修改为:“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我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修改的句子语法规范,为何鲁迅省略了“我”?若鲁迅用笔要求精简,那么儿时的对话如“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这个句子也可以删去主语“我”“我们”,但是鲁迅儿时不厌其烦保留了主语“我”,如今却求文字简洁,这样就说不通了,自相矛盾了。看来,主语“我”的凸显与隐去是鲁迅的匠心独运之处。
  结合文本,可得知,主语“我”的省略,本质上是闰土自我的丧失。儿时的谈话都有“我”这个主语的存在,一直围绕“ 我”来进行语言对话,“我”代表着独立自由的话语权。中年的“我”的丧失,正是独立、自尊、自由、平等的丧失。
  (二)对方称呼“你”的替换
  闰土与迅哥间儿时称呼对方为平等的、便于情感交流的称呼语——“你”;长大后,自我的隐藏,随之而来的也是“你”的隐藏,替换成了大多时不谈自己,只言对方,只言高自己一截的别人,称呼要么是老爷,要么是掩饰尴尬的水生,带上水生情节有深意,尤其是面对儿时的伙伴,称对方用的是有等级差别、毫无情感交流、关系生疏的称呼——“老爷”,缺了“你”。综观中年闰土的语言,仅仅谈到收到了信时才有了自我,才见到他的自我的暂时露面。
  由此看来,在前后对话交流中,中年闰土少了“我”“你”这些自由独立、方便交流的称呼,多了标志等级的“老爷”,潜意识中表现出了闰土内心的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语言作为人物情感、思想的承载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物对话不可泛泛而谈,需要细细品味、揣摩。对人物语言进行多角度分析,如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的统计、对话的内容变化、对话的标点使用、对话的主语变化等,可以提供走进文本、走进悲剧人物的途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主旨。
  作者简介:邹玉霞(1994—),女,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七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
其他文献
人粪中70%~80%为水分,20%为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及其分解物等有机质,5%为硅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等灰分,新鲜人粪呈中性。人尿中95%为水分,其他为尿素、尿酸、马尿酸等有机物、氯化钠、磷酸盐、铵盐等无机盐。鲜尿呈微酸性,腐熟后呈碱性。人粪尿中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含氮量高,其中70%~80%的氮素呈尿素态,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可作基肥、追肥。    一、人粪尿的保存    1.修坑或厕
导语:  雪,不像雨水那样淅沥,不像雷声那样轰隆,它拖着单薄的身子,轻轻地飘落,用洁白装点这个世界。雪的身子很弱,但冬天的阳光暂时拿它没办法,它被踩在脚下,发出了一串悦耳的声音,把人们带入一场雪的盛宴。  雪,我思念你。从四月三日清晨落下最后一瓣的时候,我就开始思念你,直到十一月十日的傍晚,你的归来。221天,隔着十二场春雨,一千亩夏花,隔着十万片火红的秋叶,我一直在思念你。  想来,我还是爱你的
锡伯族家庙锡伯族家庙  沈阳太平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俗称锡伯族家庙,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制像。嘉庆八年(1796年)佐领华沙布在大殿前的东西两面,刻立了锡伯文、汉文两座石碑。碑文不仅记载了锡伯族家庙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
大栅栏西口。  故事从老宣武说起。  踅摸着就到大栅栏了。安静的周末时光,总也坐卧不宁,索性出来走走。有一阵子没来了,太阳还好。在观音寺街住过几年,现在叫大栅栏西街,总也改不了口。大门并不大,里面的堂子却很壮观,高大的天井透着敞亮。加了顶棚,也许是塑料的,挡雨还不错,只是北京的雨太金贵,一年也使不上几回。阳光倒是挡了不少,尤其是夏天,很凉爽。据说当年是个茶楼,能听戏,能喝茶,鲁迅先生是常客。如今却
从2008年以来,重庆在全市村、社区探索建立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的“三项制度”。各个区县在贯彻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的过程中,亮点纷呈,各具特色,其中不少机制对于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万盛区: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用,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办
2012年6月1日,巫溪县巫溪中学。  “‘娃娃呀,你啷个总是不听话哟!’每次我们犯了错误,她总是摸着我们的头,那份恨铁不成钢的爱,让我们感觉她就像妈妈一样。”高一学生谭薇一边模仿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谭治华说话,一边“咯咯”直笑。  同谭薇一样,在巫溪这个偏远山区的学生心里,谭治华就是严慈相济的妈妈。  慈母之心  仰望天空,郑平忍不住想哭。  4月的巫溪已是春意盎然,可对巫溪中学高三学生郑平来说,2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花生市场”上,剥壳的、筛选的、装包的和贩运的商贩和农民一片忙碌。而一辆辆满载花生的加长“大卡”已在附近的豫信花生有限公司门前启动,正准备驶向广东、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在花生收获的季节,每公斤花生卖到4元,销售的旺季即将到来,当地农民喜上眉梢。  “时下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一车车的花生被运往全国各地。2005年的交易量12.5万吨以上,交易额突破6亿元,拉动运输、餐饮等相
田玉梅怒斥叛徒。剧中经典的“高低相”,田玉梅点燃了桂英心中的火种。田玉梅带着女儿昂然就义。  2021年7月1日,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现代京剧《党的女儿》。  红军长征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白色恐怖遍布,女共产党员田玉梅矢志不渝坚持革命,直至英勇就义。剧情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唱念做舞具有京剧美,是一部成功的京剧现代戏。  创排经过  《党的女儿》取材于王愿坚的小说《党费》。1958年电影《
医院门诊大厅门口,一个老人颓然地坐在台阶上,眼眶里无休止地往外冒着水,他低垂的手上拎着一张化验单。  旁边一位太婆担心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医学发达了,啥病都有得治,你看我,20年前就查出乳腺癌,现在还不照样好好的?”  老头这才意识到有人在和他说话,便说:“大姐,谢谢您关心,我没事,没事。”他说话间,化验单脱手,被风带着,飞了很远。  太婆赶紧上前帮他捡起,趁便拿起来对着光看看,但化验单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近1 亿的农民工朋友远离家乡和亲人, 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 辛勤地工作在城市的建筑工地、运输企业、家政餐饮和保安服务等各个行业, 用双手和汗水,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外出打工, 实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同时, 也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农民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