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登风”:20世纪30年代奥登诗歌的先锋性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奥登一代”的杰出代表,奥登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语诗坛具有鲜明的开拓性、革命性和反叛性的先锋特点。他与艾略特之间的代际传承和诗学分歧,反映出他的先锋诗歌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前一代诗人反政治、非政治的诗学态度不同的是,他更积极地介入社会问题,尤其表现为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政治左派立场。高空视角、临床性思维和诊疗性话语、现代工业景观描写是他的先锋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既构成了“奥登风”的主要内涵,也为他赢得了时代的掌声和永久的名声。
其他文献
摘 要: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要解决发展经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等问题,应坚持“三个不变”和“两个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结合西部特色不变,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可从实现基于信任的西部地方政府治理协作,最大限度激发西部地方政府善治内生动力,提升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高效化、智慧化供给能力,建立西部地方政府
本文认为,“政党下乡”“政党在乡”必须向“党建引领”转化,党建引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中发挥着“强引擎”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三
摘 要: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既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性选择。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具有民族多样性、多元复合性、对口帮扶性及分散差异性等特质。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仍然面临民族需求瞄准精度不足、供给效果不佳、公共服务获得感不强、供给主体责任边界模糊等现实挑战。因此,应依循可行能力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借助精密智控的
本文是对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盛宁先生的学术访谈。内容涉及对西方文论的考察与认识、对新历史主义发展与现状的评说、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以及对早期美国文论的思考和新见。在访谈中,盛宁先生不仅分享了他的学术理念和治学经验,还对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发表看法,并对年轻学者提出了治学建议与期望。
过于僵化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不仅限制了科研院所创新的动力、活力与能力,而且使得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科技创新政策难以有效落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当前,要发挥科研院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应当适当放开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让绩效名副其实。同时,应加快实施以绩效管理为主的宏观管理,建立供需相匹配的经费分配机制,推进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与活力,真正夯实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
当代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101/2章世界史》对不同历史时期各种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折射了作者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思想。本文以布莱恩·莫里斯提出的生态人文主义概念为参照,结合当代的深生态、生态女性主义和动物研究方面的理论,围绕小说对《圣经》中方舟神话的戏仿、对中世纪动物审判庭审记录的仿写、对消费社会中同为“他者”的女性与动物的同情以及对以爱为基础的生态关系的建构4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剖析巴恩斯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的双重内涵:既融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人通过道德、艺术和爱获得超越的人
《迈克尔》的副标题“一首牧歌”一直困扰着华兹华斯学界。在梳理西方《迈克尔》批评史基础之上,本文认为,《迈克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牧歌,也非农耕美德的赞歌,亦非哀悼北方小自耕农消亡的挽歌——而是一首追问生死、丧失,以及存在之终极意义的哲学牧歌。作为超然的牧者-诗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美学策略将悲苦的原始素材和严峻的社会问题熔铸为审美沉思的对象,进而将《迈克尔》提升到“万物一体”的哲学-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伟大诗歌给予读者的“疗治功能”即在于此。
20世纪20年代初是伍尔夫现代主义创作观念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1921-1924年间,伍尔夫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一部未写的小说》,长篇小说《雅各的房间》和文章《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这三部不同体裁的作品在伍尔夫的创作生涯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三部作品中,她都描绘了一个相似的场景,即在火车车厢里与陌生乘客短暂同程。伍尔夫对这个场景的反复书写值得关注。显然,伍尔夫敏锐地捕捉到了它的丰富意蕴,使之成为其现代性书写的典型。对伍尔夫三部作品中这个场景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伍尔夫是如何通过书写现代性经验向着成熟
本文拟从语言学和伦理学层面分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与其他主体人物在经济和情感上的纠葛,试图揭示出主体人物间错综复杂的两性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伦理秩序和伦理身份的话语建构。文章认为,亨查德与新兴工业社会的代表法伏雷在商场和情场上的竞争,与露西塔等女人的情感纠葛造成了他主体人格的解构与重构。这一人格变化过程通过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展现出来,深刻地揭示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和两性关系。在变动不居的象征秩序中,维护相对稳定的伦理秩序和伦理身份需要语言和伦理双方的共谋,亨查德的伦理身份通过与法伏雷、露西塔和伊丽
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快速发展使期刊研究成为“显学”,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对美国文学期刊概述的基础上,从美国文学期刊研究现状出发,对21世纪以来的媒介转向之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意义进行探讨,认为期刊研究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进行新的梳理,并以此重新审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