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杠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探究杠杆的作用是重点,教科书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杠杆现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中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1)谈话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了一段视频,大家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谁想谈一谈?
  生1: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生2:人们使用工具劳动会很方便,工作效率也很高。
  ……
  师:大家谈得很好,从视频中我们看到我们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展制造使用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越来越先进,使用工具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前几天,老师就遇到一个困难,我们一块来看一看?(放视频,放一段后,学生谈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下简单的机械,我们叫它杠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杠杆。
  (2)认识杠杆:
  师:别看杠杆简单,每个杠杆在工作时都有三个重要的点。(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解)看,支撑着杠杆,使杠杆围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被重物压着的那一点叫重点,用力的一点叫力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材料,组成杠杆,找一找它们在工作时的重点、支点、力点的位置,并用它们撬重物来玩一玩,如果有了发现,请及时和本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组杠杆,玩杠杆,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很投入,你们的发现一定也不少吧?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使用杠杆可以省力。
  生2:我们小组发现有的杠杆可以省力,而有的杠杆却费力。
  生3:我们小组发现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
  (3)探究杠杆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给同学们看一样仪器(杠杆尺),把它组装在支架上,(平衡)这是一个重1牛顿的重物,我把它挂在杠杆尺的左边,把测力计挂在杠杆尺的右边往下拉,你能找出现在杠杆的力点、支点、重点的位置吗?
  (学生找出)
  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这些仪器,你们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力点到支点越远越省力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案)
  师:下面就按同学们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我们的实验,如果在实验中你们想到了别的方法,也可以试一试。(学生做实验)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用泡沫板展示在黑板上)
  (4)认识三种杠杆:
  师:刚才老师这几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在了黑板上,大家比较一下每次实验物重和拉力的大小,是不是黑板上这些实验结果都是省力的呢?(不是)
  师:谁能说一下,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哪种情况是省力的?
  生:第2、6、7个。
  师:除了省力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呢?
  生1:还有费力的情况,第1、4、5个就是。
  生:第3、8个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5)三种杠杆的特点:
  师:我们用同样的实验器材,得出了三种情况,有的时候省力,有的时候费力,有的时候既不省力又不费力。我们在使用杠杆的时候,怎样掌握这三种情况呢? 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生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6)说一说、用一用、比一比——体验生活中杠杆的运用。
  师:杠杆在应用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工具都应用了杠杆,不过它们大多是变形的或者组合的杠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工具和材料,同学们可以在里面找一找,哪些是利用杠杆制作的,还可以用一用,体验一下它们属于哪种杠杆。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生1:我们小组发现钳子是一种省力杠杆,我们还用它截了一段铁丝试了试。
  生2:我们小组发现镊子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一种费力杠杆,
  ……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在课堂上的交流就到这里,不过我要告诉同学的是,老师找的这些工具都是杠杆,至于理由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交流。课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还改造我们身边的工具,老师希望看到你们对杠杆越来越多的发现。
  【案例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者,教师是合作者,教师要对学生适时点拨、引导,为学生顺利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1)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原则。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材料准备、活动组织、实验设计、课堂评价等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在材料准备上,教师能够科学地准备不同层次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能够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瓶颈,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深厚,探究的成效也很高。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当一个小组交流出实验方案时,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他们的方案可行吗?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还是在提醒学生“如果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别的方法,也可以试一试”。这种开放性原则,不仅营造了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也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2)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课上,学生应在探究中学习的,而不是在记忆或欣赏中学习。没有探究,就不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
  《杠杆》一课共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三次探究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本课对于简单杠杆的认识,孩子们接受比较快,但从简单杠杆到杠杆尺再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组合杠杆,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杠杆尺是一种特殊的杠杆,我将杠杆尺组装好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重点,为后面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特点做了铺垫。在杠杆的应用环节中,由于生活中的杠杆大多不是一根棍子,学生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为此我将一些工具带到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并且准备了材料让学生用一用来找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及类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
  (3)本节课做到了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本节课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何把大石头移动到路边”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作用之后,教师创造性地将一些生活中的工具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认一认、试一试生活中的变形杠杆,课后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改造我们身边的工具,使它们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科学。
其他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用以获取化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探究化学问题的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化学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构思假说、搜集证据,运用实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谈几点看法:  1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以及注重激励教育的思想已经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逐步渗透且行之有效,我做了如下尝试。  1 精心指导预习,激励自学能力提高  拥有自学能力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整个教学中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提出相应预习要求,并提供不同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应以
期刊
幼儿园的课程是要回归幼儿的生活,应追随幼儿的已有经验,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合,这与《纲要》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最近有幸参加了如东县名师唐海燕的创新团队研讨活动,本次同题异构的主题是:塑料。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中班和大班两节科学活动,而我们课堂关注的切入点则是关注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下面是在我这次科学观摩活动中
期刊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开启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探究知识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接受新知识,更深更透的理解新知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呢?要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授课语言的艺术性  初中学生接受系统的化学知识只是开端,研究物质的微观形成和性质,涉及的知识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知识、化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感情的作用。”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语言艺术,它通过表情达意的语言,把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幅生动瑰丽的图画。那么如何抓好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呢?根据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1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
期刊
阅读教学必须体现新课标的总体方向,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思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动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人才。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新事物、新思潮不断涌现,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求知,使学
期刊
【摘要】针对多年以来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从教学者这一视角探讨了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加和拓宽所教授学科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工作充满魅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魅力      多年以来,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总感觉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期刊
自从新课改推行以来,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的一线教师,对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虽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许多,但对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收效甚微。我们不禁在反思: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应试教育大道”的局面,到底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一套切实
期刊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新课标也指出:“数学学习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