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的故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提起“虹鳟鱼一条沟”,那名气是相当的响。作为这里的闪亮招牌,在泉水里生长的虹鳟鱼肉质鲜嫩,皮脆刺少,别有一番滋味。
  虹鳟是隶属于鲑科、鲑亚科的鱼类。鲑亚科是一个以盛产世界冷水性重要经济鱼类而著称的类群,包括大麻哈鱼、鲑鱼、红点鲑、哲罗鲑、细鳞鲑等,其中以大麻哈鱼最为有名。
  虹鳟是大麻哈鱼的近亲,外观也与大麻哈鱼十分相似,如侧扁的体型,圆钝的吻部前端具有较大而有些歪斜的口裂,上颌具有细细的牙齿。与大麻哈鱼一样,虹鳟的鳞小而圆,身上也有不少鲜艳的色彩,其背部和头顶部为蓝绿色、黄绿色和棕色,体侧和腹部为银白色、白色和灰白色,在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等分布着很多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当它们性成熟时,沿着身体的侧线会生出一条宽而鲜艳的彩虹带,一直到达尾鳍的基部,非常艳丽,虹鳟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虹鳟喜欢栖息在水质澄清、溶氧较多、流量充沛、沙砾底质的山涧、河川、溪流等冷水中,属于高寒鱼类。它的原产地是在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沿岸一带,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由于虹鳟的美味,它也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食物之一。加拿大的营养专家在对北美洲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进行研究后认为,每周吃两次虹鳟鱼就可以预防血栓病的发生。这意味着,对饱受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困扰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吃虹鳟鱼满足的决不仅仅是口福。
  从1866年开始,虹鳟被移殖到美国东部,后来陆续在欧洲、大洋洲、南美洲、东亚等地区人工养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的鱼类,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各国推广的优质养殖品种。
  人工养殖的虹鳟仍然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的水域,一般都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养殖虹鳟的水的适宜流速为每分钟12米左右。水流的刺激可以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从而加速它们体内的新陈代谢,增进食欲。由于虹鳟为吞食性鱼类,流动的水还可使饵料在水中漂浮时间延长,有利于虹鳟捕食。水流还可把池中的废物带走,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水的流动、交换,能给虹鳟不断输送清新、富含氧的水,以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
  我国虹鳟引入的过程颇为传奇。在台湾,当时是由于初到台湾的蒋介石不习惯吃海水鱼,于是便专门从美国引进了虹鳟。因此,在台湾人们也把虹鳟称为“总统鱼”。在大陆,虹鳟是1959年朝鲜首相金日成访华时作为国礼而传入的,故被誉为“大使鱼”。
  虹鳟来到我国后,首先在黑龙江海林横道河子进行养殖并取得成功。1963年,我国自行人工繁育成功。现在虹鳟已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品种,遍布在北京、黑龙江、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陕西等地。不过,虹鳟并非只有在北方才能生存,它们在浙江的新安江也同样能生存。新安江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4℃~17℃,刚好吻合了这种珍贵冷水鱼种苛刻的生长需求。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我国的汞现状  我国是汞生产和使用大国。根据专家公布的数据,2005年、2006年,我国汞产量约占全球总汞产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约占30%~40%,均位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汞排放大国。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有2000吨,其中中国每年排放的汞约500~600吨,占全球汞排放总量的1/4还多。  中国汞排放量较
对许多人来说,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永不消失的地平线》是寻找“香格里拉”的起点,阿来史诗般的《尘埃落定》则点燃了人们对土司“王国”的热情。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酋长,他们统治着一个个“小王国”,那里有神秘的风俗、独特的信仰和“天高皇帝远”的逍遥。  土司制度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土司、土官受中央王朝分封任命,此后由家族世袭官职,父死子袭,兄终弟继。按地
有人说,草原是“蓝天、白云、大草地”;也有人说,草原是“马头琴、长调和乌兰牧骑”;还有人说,草原是“蒙古包、蒙古袍和蒙古式摔跤”;更有人说,草原是“大碗草原白(一种草原白酒),大块手把肉”……  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广阔草原的某一方面。那么,什么是草原?中国有多少类草原?草原上的植物什么样?要了解有关草原的这些问题,我们要从草说起。  “草”是什么  假如有人说,羊吃草,牛吃草,人类也吃草,你
铝在地壳中的蕴含量大约为7.7%,是仅次于氧和硫而大量存在的元素,且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比铁的含量还要多一倍。现在来看,铝制品随处可见,身价低廉。然而,在历史上金属铝曾作为地位和荣耀的象征,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高贵金属”走下“神坛”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高岭土来烧制瓷器,其实高岭土就是一种重要的铝硅酸盐。早在17世纪,德国化学家施塔尔就意识到明矾中含有的一种金属与普通
事件  癌症免疫疗法取得突破,人类的克隆胚胎技术又有新进展,发现最接近地球的“姊妹星”……2013年已经过去,这些全新的科学发现、惊人的技术进步依然激动人心。  癌症研究在2013年取得了巨大突破,癌症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出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今年(2013年),癌症免疫疗法取得了突破,而且前景广阔。到目前为止,这一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策略只对某些癌症及若干病人有效……但许多癌症专家确信,他
世界上“最丰富”的蛋白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从人类自身的角度,问题的答案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人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其含量介于25%~35%。而对于单个细胞来说,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则是肌动蛋白,它被称为真核细胞的“管家蛋白”。但当我们不考虑单个细胞或某个物种时,可以说,世界上最丰富的蛋白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下文简称光合酶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抗旱耕作形式:人们在地表铺盖一层厚度为6~15厘米的粗砂砾或卵石夹粗砂,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田地,它就是砂田,也叫“铺砂地”,或“石子田”,因其起源和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及其周边地区,故也被称为兰州砂田、甘肃砂田。  砂田是当地群众在长期适应干旱少雨及盐碱不毛之地的耕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抗旱耕作形式。闻名遐迩的兰州白兰瓜、黄河蜜、大板黑瓜籽就出自砂田。  起
塔克西拉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西40多千米处,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著名的古城,历经波斯、希腊和佛教文明的三度冲刷,留下众多的考古遗迹。文化史上驰名的犍陀罗艺术就发源于此,当年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曾在这里居住讲学,并留下宝贵的记载。1980年,塔克西拉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的犍陀罗重镇  塔克西拉的历史非常古老,1980年在此出土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陶器,表明塔克西
托莱多在马德里以南70千米处,从马德里乘坐火车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小城只有六七万人口,但每年前来观光的各国游客却有百万之众。早在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托莱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誉之为“最完美、最和谐、最能代表西班牙悠久文明史的城市”。有人甚至说:没到过托莱多,就不算到过西班牙。  三文化熔炉  托莱多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是因为它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该城地处西班牙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
事件  2012的“世界末日”并未带来任何毁灭性的灾难,2013年如约而至,人类仍将怀着对生活的憧憬,走过忙碌的一年。不知你去年的愿望是否都已达成,反正亲爱的科学家们可没有闲着:寻找希格斯粒子,给中微子测速,计算500页的数学猜想,发射火星车,还要用3D打印取代传统制造业……  2012年7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我从未想过在有生之年还能目睹这一发现。  ——爱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