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宋代多音节复音词例释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碧岩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特别是唐宋时期词汇的珍贵材料,尤其是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有不少宋代新生多音节复音词。通过对《碧岩录》中“转辘辘、田库奴、向上人、昭昭灵灵、横拖倒拽、伤锋犯手”等正文只有八个宋代新生多音节复音词进行考释,《碧岩录》的语料价值可见一斑。
  关键词:碧岩录 宋代 多音节复音词 例释
  《碧岩录》共十卷,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又名《碧岩集》,是南宋徽宗政和初年,临济宗杨歧派著名禅师圆悟克勤以雪窦禅师的《百则颂古》为底本,加以垂示、著语、评唱,又经过门人辑录而成,属禅宗语录,是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作,在禅籍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后人赞誉为“宗门第一书”。在语言方面,《碧岩录》也很有特色,是研究宋代口语的珍贵语料,其中大量的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仅有助于了解禅籍词汇的特点,也有助于探讨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不过对于《碧岩录》的复音词,学界目前研究尚不足。
  《碧岩录》中的复音词,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所调查的3023个复音词中,继承上古和中古的有2083个,占总数的68.9%;继承唐代的有650个,占21.5%。在以前代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也产生了一些宋代新词新义,共有新词290个,占9.6%;新义共116个,占3.8%。《碧岩录》中的这些新词包括当时的俗语、方言、通语及行业语(禅宗专用术语),其中有一些包含三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复音新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选取《碧岩录》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多音节复音新词进行例释,并注意对其源流演变的梳理。
  一、转辘辘
  (1)所以百丈道:“森罗万象,一切语言,皆转归自己,令转辘辘地,向活泼泼处便道。若拟议寻思,便落第二句了也。”(卷四)
  (2)但平常自然转辘辘地,不立而自立,不高而自高,机出孤危,方见玄妙。(卷六)
  (3)古人道:“机轮转处,作者犹迷。”他机轮转辘辘地全无阻隔,所以雪窦道:“放一得二。”(卷八)
  “转辘辘”一词最初主要见于宋代佛教文献,以禅宗语录居多,本指车轮旋转灵活自由,禅林用语中多表“圆转无碍、自由自在”之义,为“ABB”式重迭结构。“转辘辘”后多接结构助词“地”,构成“转辘辘地”形式。《大词典》未收,但一些佛学词典有收录,如《佛光大词典》:“转辘辘地,禅林用语。又作阿辘辘地。以车轮之旋转,比喻圆转无碍,自由自在之境地。”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转辘辘地(杂语),《碧岩》五十三则评曰:‘阿辘辘地。’《中峰语录》二十四曰:‘转辘辘地。’圆转自在之貌。”《碧岩录》共5例。“转辘辘”主要见于宋代佛教文献,又如《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第四:“只爱丝来线去,谓之绵绵密密,亦谓之根脚下事殊不知,正是个没用处,弄泥团底汉。看他前辈大法明底尊宿用处,转辘辘地。”《密庵和尚语录》:“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全体是个大解脱门。二六时中,受用转辘辘地,出生入死,不犯毫铓,或去或留,全超旷劫。”《如净和尚语录》卷上:“清净法身卢舍那,衲僧队里干萝卜。逐日呼来打一槌,万像森罗转辘辘。”《大觉禅师语录》卷中:“因事小参,雪峰辊三个木球,转辘辘地,何曾撞着。”《佛光国师语录》卷第八:“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似地擎山,如石含玉,一句雷奔电掣,一句花红柳绿,刹刹尘尘尽发机,万象森罗转辘辘。”
  元代亦有用例,但不多见,如《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八:“若能如此者,法法无依平等大道万有不系,随处转辘辘地更有何事。”《竺仙和尚语录》卷上:“如何是佛麻三斤,眼中瞳子面前人,随人上下转辘辘,忽看岩上云相逐。”明清时,我国本土佛教文献用例不多见,但同期日本佛教文献则时见用例,如《绝海和尚语录》①卷上:“孤迥迥峭巍巍,出匣宝剑谁敢婴锋。转辘辘活鱍鱍,走盘明珠不留朕迹。”《普照国师法语》②卷下:“原无一物染污,亦无点尘留碍,圆陀陀活泼泼赤洒洒转辘辘。名不可名,识焉能识。”《月舟和尚遗录》③卷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延宝改端如意珠,转辘辘地阿辘辘。”自宋至元明清,非佛教文献则很难见到用例。
  二、脓滴滴
  (4)僧问玄沙:“如何是清净法身?”沙云:“脓滴滴地。具金刚眼,试请辨看。”(卷四)
  “脓滴滴”一词最初主要见于《碧岩录》,本义为疮口溃烂得很厉害,特指病重或身体状况较差,为ABB式重迭结构,《大词典》等未收。《碧岩录》只1例。宋代其他文献很难见到用例,不过在宋末以后的日本佛教文献中,倒有一些用例,如《佛国禅师语录》④卷上:“因肿疾久不升堂,众请上堂。坚固法身脓滴滴,文殊曾未知端的,尽言杜口于毗耶,倒岳倾湫轰霹雳。”《通幻灵禅师漫录》⑤卷之上:“四十九年血滴滴,青山绿水湛如蓝,二千余岁脓滴滴,桃红李白华烂漫。”《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⑥卷之二:“僧问玄沙:‘如何是清净法身?’沙曰:‘脓滴滴地。’师别曰:‘三月懒游花下路,一家愁闭雨中门。’”《五家参详要路门》⑦第二:“光曰:‘汝道老僧有何病?’僧喝云:‘瞎汉,铁枷铁锁脓滴滴地。’光笑曰:‘恰佣汝疗那。’僧曰:‘某甲有公事,乞请别人好。’光击杖三下曰:‘春山行处兴难极,春鸟春花唱拍新。’僧便礼拜。”
  三、活泼泼
  (5)宗师家等闲不见他受用处,才到当机拈弄处,自然活泼泼地。(卷三)
  (6)及至后头雪窦颂,也只颂这两错,雪窦要提活泼泼处,所以如此。(卷四)
  (7)垂示云:掀天关翻地轴,擒虎兕辨龙蛇,须是个活泼泼汉,始得句句相投,机机相应。(卷七)
  “活泼泼”一词最初主要见于宋代禅宗语录,其中以《碧岩录》为最多,义为“充满生机、活泼之至”,有时后接结构助词“地”构成“活泼泼地”式表达。构词上,“活泼泼”为“ABB”式重迭结构。《大词典》等亦有收录,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活泼泼地(杂语),活泼之至也。本释氏语。宋儒亦用之。《中庸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碧岩录》中较多,共计11例。除《碧岩录》外,“活泼泼”在宋代其他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而非佛教文献则有一些用例,其中《朱子语类》较多。如《朱子语类》卷第六:“父子自会亲,君臣自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又卷第一百二十一:“今学者全无曾点分毫气象。今整日理会一个半个字有下落,犹未分晓,如何敢望他?他直是见得这道理活泼泼地快活。若似而今诸公样做工夫,如何得似它?”宋葛天民《寄杨诚斋》诗:“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泼泼。”《东坡志林·修养》:“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   元时,“活泼泼”在佛教文献中仍用例有限,如《竺仙和尚语录》卷下:“送行之外别作偈,信笔一啜无所贵。笔端飒飒清风生,舌头衮衮波涛沸。非禅非道非佛法,但贵当阳活泼泼。亦造亦作亦天然,能卷能舒能纵夺。”《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卷下:“阿谁无作用,便是死了底汉,犹棺椁中瞠眼,此颂人人分上活泼泼地皆有作用,是显解也。”明清时佛教文献中仍难见用例。此期日本佛教文献中能偶见用例,如《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⑧卷之四:“孤迥迥岐阳九月定微雪,活泼泼丹山一雨过旅亭。”《普照国师语录》⑨卷中:“普天匝地尽是大光明藏,于中无有一物为障为碍,圆陀陀无住无依,活泼泼有宾有主。”
  非佛教文献中,元时不多见,明清用例较多,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看着贾闰娘尸骸,不觉伤心大哭道:‘我的姐姐,昨日还是活泼泼与我说话的,怎今日就是这样了,却害着我!’”《西游记》第五十五回:“那女怪,活泼泼,春意无边;这长老,死丁丁,禅机有在。”《红楼复梦》第五十二回:“王夫人看见梦玉如此情形,竟活似当年宝玉,只可怜珍珠不得见面,差得半日工夫,活泼泼的一个人做了江心之鬼。”
  元明清时,非佛教文献中,“活泼泼”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即“活活泼泼”,如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鲙》第三折:“这鱼在那江边游戏,趁浪寻食,却被我驾一孤舟,撒开网去,打出三尺锦鳞,还活活泼泼的乱跳。”《警世通言》第四十卷:“嵯嵯峨峨的山势,突突兀兀的峰峦;活活泼泼的青龙,端端正正的白虎;圆圆净净的护沙,湾湾环环的朝水。”
  另外,除了表示“充满生机”义外,“活泼泼”还有“生动自然、机灵、不坚定”等义项,可详见《大词典》,此不赘述。
  四、田库奴
  (8)这僧道此犹是拣择,赵州道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卷六)
  (9)他敢恁么道,赵州作不放他,便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岂不是猛风铁柱。(同上)
  (10)举,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无语。(同上)
  “田库奴”一词最初主要见于宋代佛教文献,为俗语,詈词,义为“无心智无见识者”或“蠢人、不长脑筋者”。“田库奴”一词,《碧岩录》(卷六)中有阐释:“田库奴,乃福唐人乡语骂人,似无意智相似。”构词法上,“田库奴”属“名+名”式偏正结构。《碧岩录》中共5例。从文献来看,宋代用例较少。《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第二:“进云:‘辉腾今古烁破乾坤。’师云:‘这田库奴。’”直到明以后,用例才稍多一些,但仍总体较少,如《大明高僧传》卷第五:“僧问:‘如何是宾中宾?’裕曰:‘尔是田库奴。’僧曰:‘如何是宾中主?’曰:‘相逢犹莽卤。’”《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头戴须弥山,脚踏四大海,呼吸起风雷,动用生五彩,若能识得渠,一任岁月改。且道谁人识得渠,喝一喝云:‘田库奴!’”《特赐佛日常光国师空谷和尚语录》⑩卷下:“这田库奴形丑心愚,其丑也者画得太似,其愚也者固匪可图,莫谓丹青无妙手,佛祖亦难以名摸。”《本如实性禅师景川和尚语录》?卷上:“古人道,绿暗红稀古佛心,朝朝风雨演宗乘。维摩诘,言辞颖脱,田库奴见得分明。”《不能语荒田随笔》?:“是故证界不容佛,佛界不见证,田库奴何处拣择。”
  五、向上人
  (11)只如他恁么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且道在什么处?到这里须是向上人方会恁么说话。(卷三)
  (12)仰云:“某甲寻常见僧来,只举拂子向伊道:‘诸方还有这个么?’待伊有语,只向伊道:‘这个即且置,那个如何?’”沩山云:“此是向上人牙爪。”(卷四)
  (13) 看赵州问:“大死的人却活时如何?”他便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直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还他向上人始得。(卷五)
  “向上人”一词最初主要见于禅宗语录,佛家指有德智之高僧,为“方位短语+名”式偏正结构,《大词典》未收。“向上人”与佛家所称之“上人”一词基本义同。关于“上人”,《佛光大词典》:“上人,梵语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上人,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向上人”在《祖堂集》中即出现6例,如卷二:“云大师拈问龙花:‘佛法有何过,祖师不肯会?’花云:‘向上人分上合作摩生?’进曰:‘向上人事如何?’花云:‘天反地覆。’龙花却问云大师,大师云:‘一翳不除,出身无路。’进曰:‘除得一翳底人还称得向上人也无?’云大师云:‘横眠直卧有何妨?’”卷六:“学进曰:‘请师指示个佛向上人。’师曰:‘非佛。’”卷八:“若与摩透得祖佛,此人却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祖,则万劫无有得期。”“向上人”于《碧岩录》中共出现13例。
  宋代其他文献用例如《禅林僧宝传》卷一:“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朱子语类》卷第四十五:“夏时,人正也。此时方有人,向上人犹芒昧。”陈着《卜操作数·次韵舅氏竺九成试黜》:“一自梦卢头,应学乘裴蹇。元是都门向上人,大用何嫌晚。”宋以后已很难发现用例。
  六、昭昭灵灵
  (14)看他马祖百丈恁么用,虽似昭昭灵灵,却不住在昭昭灵灵处。百丈作忍痛声,若恁么见去,遍界不藏头头成现。(卷六)
  (15)有者只认个昭昭灵灵为宝,只是不得其用,亦不得其妙,所以动转不得,开拨不行。(卷七)
  (16)看他奇特汉,岂只去认个昭昭灵灵,落在驴前马后。须是打破业识,无一丝毫头可得,犹只得一半在。(卷十)
  “昭昭灵灵”一词可能萌芽于唐末至五代禅宗语录,义为“明白而不混昧”,如唐末《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还是尔目前昭昭灵灵鉴觉闻知照烛底。”不过,唐末五代用量极少。从文献来看,“昭昭灵灵”作为词语成熟运用应在宋代禅宗语言里。《大词典》等未收。关于“昭昭灵灵”中“昭”与“灵”的含义,《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惟昊天兮昭灵,阳气发兮清明。”原注:“昊天,夏天也。昭,明也;灵,神也。”?“昭”与“灵”均有“明白”之义,“昭昭”与“灵灵”均为迭词。又《大词典》:“昭昭,明白;显著。”“灵灵”应为“明白、神明”之义。“昭昭灵灵”为“形+形”式并列结构。《碧岩录》共5例。宋代禅宗语录用例又如《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一:“玄沙云:‘大小傅大士,只认得个昭昭灵灵。’师拈云:‘玄沙也是打草蛇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尔若拶得一路透去,便与尔同参。尔若只守个昭昭灵灵下咄下喝扬眉瞬目,不如这个更是大病。”《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更有一般便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大赚人。”   宋以后,也有一些用例,如《禅宗决疑集》:“若工夫上稍有入处,会得个昭昭灵灵常现在前,触之不散荡之不失。”《竺仙和尚语录》卷上:“莫怪唠唠征诘大众,捏定拳头,咬定牙关,认个昭昭灵灵底。”《五家参详要路门》?第五:“今时有以知见解会而为正悟者,有坐在无事中里而为正修者,有不知不会是为向上禅者,有认昭昭灵灵而为自己者。”但自宋以来,非佛教文献很难见到用例,“昭昭灵灵”主要还是见于禅宗语录。
  七、伤锋犯手
  (17)此颂极好,只是太拙。雪窦颂得极巧,不伤锋犯手。(卷一)
  (18)争奈首尾相违,失却宗旨,伤锋犯手,不惟辜负自己,亦且触忤他人。(卷五)
  (19)若是变通的人,有逆水之波,只向问头上有一条路,不伤锋犯手。(卷七)
  “伤锋犯手”一词最初主要见于宋代禅宗语录,本指因舞动刀剑等不当而使锋刃和手均受损害,禅宗语录里比喻因方法不当而效果较差或蒙受损失,为“动宾+动宾”式并列结构,《大词典》等未收。其中,“犯”与“伤”为同义词,《大词典》:“犯,伤害;损害。《礼记·檀弓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郑玄注:‘犯,躐也。’《国语·周语下》:‘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韦昭注:‘犯,害也。’”《碧岩录》“伤锋犯手”共7例。宋代其他禅籍用例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动则影现觉则冰生,不动不觉死水里平沈,既动既觉未免伤锋犯手。”《虚堂和尚语录》卷之二:“此拂子过如吹毛剑,善用者坐致太平,不善用者伤锋犯手。”
  从文献来看,“伤锋犯手”一词总体用量不多,宋以后同样如此,又如明《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三:“韩信打关,未免伤锋犯手;张良烧栈,大似曳尾灵龟。”
  八、横拖倒拽
  (20)大凡扶竖宗乘,也须是全身担荷,不惜眉毛,向虎口横身,任他横拖倒拽,若不如此,争能力得人。(卷三)
  “横拖倒拽”一词最初主要见于宋代禅宗语录,指使用暴力强拖硬拽,为“偏正+偏正”式结构,《大词典》亦有收录。《碧岩录》只1例。从文献来看,“横拖倒拽”一词在宋代用例不多,主要见于禅宗语录,其他文献中很难发现用例。又如《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更有问话者么?试出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横拖倒拽任尘漫,终不敢辜负和尚。”《大觉禅师语录》:“若有出来,将山僧横拖倒拽,痛打一顿。”
  元时,“横拖倒拽”一词用量大增,且大都见于非佛教文献,基本成为一个常用词。如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三折:“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第三折:“恶哏哏后拥前推,雄赳赳横拖倒拽。”杨梓《忠义士豫让吞炭》第三折:“将我扑鲁鲁的横拖倒拽,闹炒炒的后拥前推,我急煎煎独力难加,我不能勾剜心摘胆,只办个咬齿嚼牙。”明清时“横拖倒拽”仍用例较多,如《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可怜武松醉了,挣扎不得。急要爬起来,被众人一齐下手,横拖倒拽,捉上溪来。”《三遂平妖传》第十二回:“众人发声喊,正似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一发都上,把那和尚横拖倒拽,把条麻索绑缚了。”《老残游记》第五回:“这时于家父子三个已到堂上。玉大人叫把他们站起来。就有几个差人横拖倒拽,将他三人拉下堂去。”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古笔记小说词语考释”[14BYY167]。)
  注释:
  ①日僧绝海中津(1336~1405)撰,小师俊承持编。
  ②日僧隠元隆琦(1592~1673)撰,兴焰编。
  ③日僧月舟宗胡(1618~1696)撰,侍者曹源编。
  ④日僧高锋显日(1241~1316)撰,侍者妙环等编。
  ⑤日僧通幻寂灵(1323~1391)撰,普济编。
  ⑥日僧东阳英朝(1429~1505)撰,侍者某等编。
  ⑦日僧东岭圆慈(1721~1792)撰,东岭圆慈编。
  ⑧日僧东阳英朝(1429~1505)撰,侍者某等编。
  ⑨日僧隐元隆琦(1594~1678)撰,性杲编。
  ⑩日僧本空谷明(1327~1407)撰,侍者编。
  ?日僧景川宗隆(1425~1500)撰,侍者编。
  ?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撰。
  ?见《大词典》“昭昭”词条。
  ?日僧东岭圆慈(1721~1792)撰,东岭圆慈编。
  参考文献:
  [1]程湘清.变文复音词研究[A].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2]祖生利.《景德传灯录》中的联合式复音词[J].古汉语研究,
  2002,(3).
  [3]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4]董志翘.《五灯会元》词语考释[J].中国语文,1990,(1).
  [5]蒋绍愚.《祖堂集》词语试释[J].中国语文,1985,(2).
  [6]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5);1981,(1).
  [7]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
  (2).
  [8]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J].中国语文,1979,(6).
  [9]张永绵.近代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J].中国语文,1980,
  (3).
  [10]丁福保.佛学大词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张鹏丽 江苏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211816)
其他文献
本文进一步讨论〔1〕中提出的合成图边色数问题,给出了合成图属于第二类的一些充分条件,推广了〔1〕中定理5的结果.
《红楼梦》是围绕女性而展开的一幅美妙画卷,在众多女性中,按其重要性排列在前十二的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列位其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十二钗之中,除妙玉外,其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职业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从阐述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入手,深刻剖析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宏观调控、深化教育教学
摘 要:本文以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观为主要理论框架,通过剖析不良计生标语和文明计生标语对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旨在透射出中国计生标语的文明趋向,以期为中国计生标语的语用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关键词:威胁面子行为 礼貌策略 不良计生标语 文明计生标语  一、引言  自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简称“计生标语”)在此后的30多年里成
一、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呈现活跃趋势,并有令人瞩目的如下特点:
本文引入了环的不变σ—理想和模的σ—派生模等概念,并建立了它们的若干基本性质.同时,还指出并修正了文〔2—4〕中的几个不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