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治疗腰椎不稳定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采用后入路钛钢螺纹多孔椎体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13例。作者认为固定可靠,术后能够早期下床行走;能够保持或增大椎间隙厚度;避免椎体间植骨挤出吸收及假关节形成;可以恢复腰椎生理弯曲。

其他文献
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原理进行长管状骨缺损修复实验。取兔10只,造成双侧桡骨8mm节段性骨缺损,一侧采用几丁质膜覆盖成管室状,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6周,对愈合情况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对照侧均呈骨不连,骨端圆纯、髓腔闭合,治疗侧在膜表面形成薄形骨痂使骨缺损取得愈合。结果表明,几丁质膜具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而膜管内骨痂稀少可能与膜管阻碍了一些成骨因子进入膜管内有关,在膜管中植入BMP,
本实验用35只新西兰兔研究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的方法造成双侧兔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侧用缝合成管状的硅胶膜来连接。另一侧作对照。6组分别于术后3天,1、2、3、4、12周处死,标本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早期,大量增殖的纤维细胞被硅膜阻挡在骨缺损区之外,而对照侧骨缺损很快为结缔组织占据。新骨自骨端沿硅管内血肿向骨缺损中央生长。12周时,10只兔中有7只实验侧骨缺损已修复,2只近愈合,1只
TGF-β广泛存在于多种正常组织细胞及转化细胞中,不同种属间高度同源。目前认为血小板是TGF-β最好的组织来源。本实验以牛血小板为原料,采用酸醇抽提方法,提取血小板蛋白。相继进行两次Bio-Gel P60柱层析,分离纯化出其中分子量为25kDa的TGF-β。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动物股骨中下段前方骨膜下注射TGF-β溶液20μl(400ng);在对照组相应部位注射PB
作者就影响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五个因素分十二水平,使用生长期家兔,正交设计安排实验。术后4周处死取材,进行多指标观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下列因素均影响游离骨膜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即创面面积以小于2者为好;生发层朝向关节腔优于朝向创面者;骨膜旋转90°更有利于关节面的修复;骨膜与创面面积比值应为1.3~1.6:1;合适的CPM可以促进移植物早期构型,诱导移植物向类透明软骨转化。
作者报告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基因重组碱性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溶性载体,将三者的混悬液经皮注射入小鼠肌肉和兔桡骨缺损处的实验研究。经不同时间点的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成骨量及骨缺损愈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入小鼠肌肉后及兔桡骨缺损区,观察到与新骨伴随的血管增生。证实该两种因子的联合植入,成骨作用大于单用骨形态发生蛋白,
本实验以正常人髂骨松质骨剪碎成的骨粒为材料,对骨粒进行预处理后,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形成单层后再进行传代培养。结果显示:(1)经预处理后骨基质中仍可见骨细胞,骨小梁表面及骨髓腔中无细胞残留。(2)原代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3)经4次传代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4)细胞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且其活性并不随传代次数的增多而发生明显变化。(5)经PTH刺激后,细胞内c
作者利用人骨肉瘤组织在裸鼠股骨下段的常位移植模型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筛选试验,依靠核素标记法,检测移植瘤的药物抑制指数和宿主骨髓、小肠的抑制指数,再根据两个抑制指数的比值大小,区分高效低毒、有效有毒和低效高毒类药物,选择前者,剔除后者,调整用药量后进行临床化疗。实验组结果表明每例骨肉瘤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每种药物对不同个体的骨肉瘤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指数。不同药物对同一批荷瘤鼠正常组织的抑制指
期刊
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系切除内侧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将截下的椎板再植,使椎管之后壁后移以扩大椎管、保持椎弓后部结构完整并着重防止术后粘连。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或二者并存的病人。临床应用85例,其中椎板截骨再植68例,随访1年以上者27例,结果优21例、良5例、可1例。棘突植骨9例,随访1年以上者3例,优、良、可各1例。半侧棘突与椎板截骨再植8例,随访1年以上者2例,皆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