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卷述评
  
  2006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继续遵循“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和“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按照“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原则设计试题,体现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和高考英语试卷命题的延续性和过渡性。试卷基本信息如下:
  
  试题仍然突出语境化和综合性两大特点。
  语境化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测试学生的英语知识运用。本大题中大多数试题都有明确的和较为真实的语境。15个题目中有4题是对话形式,为考试正确选择提供了判断依据。如:
  21. —— I think I’ll give Bob a ring.
   ——You. 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with him for ages.
  A. will B. may C. have to D. should
  23. —— I don’t suppose the police know who did it.
  —— Well, surprisingly they do. A man has been arrested
   and now.
  A. has been questioned B. is being questioned
  C. is questioning D. has questioned
  25.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this year?
  ——I’d love to. I can’t wait to leave this place .
  A. off B. out C. behind D. over
  28. ——It took me ten years to build up my business, and it
  almost killed me.
  ——We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
  A.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 All roads lead to RomeD. No pains, no gains
  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考查的是综合知识(integrative points一个题目考查若干个知识点和多种技能),而不是离散性知识(discrete points即一个题目考查单一知识或技能)。如:
  22. My most famous relative of all,who really left his mark on America, was Rob Sussel, my great-grandfather..
  A. one B. the one C. he D. someone
  要作出正确选择,考生不仅要理解题干,还要具备定语从句、代词作为先行词以及冠词的用法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找到答案B。
  3.着眼精读能力的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在语篇层次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题型,其测试目标是考生的精读能力和水平,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试题之一。要完成这一题,考生仅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词汇、语法、结构等)和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考生在答题时要能总揽全文信息,理清逻辑关系,阅读时要词斟句酌,才能确定正确选项。因其综合层次高,所以,历年来考生往往在这一题上失分比较多。
  2006年的“完型填空”是记叙文,应该是高中生所熟悉的体裁。文章记述的是作者“我”在儿时一次作文竞赛中无意看到了题目并获了奖。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我”深感愧疚,无法释怀但又一直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文章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话题平常而严肃。其中little mistake can trap (使陷入) you in a more serious moral corner一句更是体现了测试的教育性和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该文语言地道,难易适中,主题明确,语言简练,内容生动,夹叙夹议。设空与选项的设计以实词为主,侧重动词。文章总阅读量为336个单词(256 + 80 )。空格间平均词间距是13.8 个单词。20个小题选项中没有冷僻的单词,干扰项的设置则重在文意干扰,考点分布情况是:
  1)要求根据上下文答题的有9项,分别是第36,39,41,42,45,46,47,48和49题。
  2)测试单词的搭配或“词伴”關系的题目有4项,即:37,40,44,50,51和52题。
  3)测试逻辑关系的有2题:54,55题。
  4)测试语法知识运用的有2题:38,53题。
  5)测试基本常识的有1题:43题。
  从词性的角度来分析,本题测试以实词为主,共考查了实词18个(动词7个,名词6个,形容词2个,副词2个,代词1个),虚词2个(介词1个,连词1个)。
  该题难度较大的是第47题和第54题。做第47题时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后再加以归纳总结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第54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长句的分析能力。
  平时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在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中的一些好的遣词、造句,分析其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培养语感。此外,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具有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和相当的词汇量也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关键。
  4.阅读理解
  熟悉高考英语题的都知道,阅读理解是考查重点。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都是获取信息的技能,涉及到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的速度和水平。因此,阅读考查的重点也就是reading for gist, 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for inference。但是,与听力不同的是,由于阅读理解是文字材料,考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回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对阅读速度进行调整。这个题型所测试的不仅仅是细节问题,概括主旨、大意以及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对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词汇或短语、句子的推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显然就比听力理解的比重大了。
  题材广泛,话题关注社会和人文现象,富有时代气息,语言地道真实一直是阅读理解题的重要特点。2006年的5篇阅读理解题,其内容涉及两种文体:叙事和说明,都是高中生非常熟悉的体裁。话题内容体现了实用性、生活化的特点,包括家庭、电视脱口秀、广告、创新学习和隧道建设等5篇文章。文章中的词汇、语法和结构都是学生常见的语言现象,难度不大。考点设置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对书面英语的理解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第56、57、60、61、64、72、74题),识别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第62、65、68、73题),加工和深化信息的能力(第58、59、67、69、70题)以及合理表述信息的能力(第63、66、71、75题)。设问角度新颖独特,语言流畅,文字平易。这体现了阅读研究的成果:阅读理解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话题(内容图式)、词汇(语言图式),还要理解它的体裁(结构图式),全面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该题难度较大的题目有:第65题,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会猜出first-come-first-served的意思的。第66题,该题的B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第71题,命题者对文章深度挖掘,题干和选项设计很有独到之处,增加了答题难度。
  5.对话填空
  江苏省今年取消短文改错,改为“对话首字母缺词填空”,命题方式是在一段对话中留出10个空格,要求考试根据对话的话题、情境、对话双方的身份等确定每一空格处的单词并正确拼写这个单词(首字母已给出),使全文意义完整。从测试目的看,该题既考查考生对对话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在交际性语篇中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其价值取向或教学导向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既关注语言的意义,又关注语言的形式”升华为“既关注基本能力,又关注基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很多研究表明,词汇准确运用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提高的基础。逐步提高对高中学生英语词汇的要求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总趋势,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该试题测试了考生对对话交际中的词汇要素、句法要素和修辞要素的掌握情况。考查的语言点主要包括: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和连词等。
  可能是第一次使用这种题型,本题的难度没有很多教研员和一线老师预期的那么难,与往年的短文改错相比,难度也略有降低。
  6.书面表达
  本题考查的学生笔头表达信息的能力,综合水平高,难度相对大。命题形式一般以表格、组图、文字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表格中的内容。
  2006年书面表达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时代感很强的想象作文:讨论作为奥运会的志愿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字数要求从100字提高到了120字,似乎比往年增加了难度。将主题、文字和想象相结合,扩大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考查了学生遣词造句和组句成篇的能力,体现了 一定的开放性。但是,由于提供的信息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要求相对不高,考生只要掌握几个基本句子结构,即可从容答题,
  但是,部分考生在答题时,词汇、句式单调,语法错误多,得分较低;还有部分考生虽然表达了基本内容,但是句子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得分也不会太高;多数考生对于最后一块比较开放的、可以发挥自己水平的部分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总体看来,平均分与往年大致相当。
  
  三、关于高三英语复习的几点建议
  
  1.指导思想
  高三复习教学的指导思想或宏观策略应为“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结束新课以后,我们要带着学生再次学习考试大纲,明确高考英语试卷的考查目标,考查重点,难度结构、题型结构,答题期待时间等等,并对照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现有水平,与高考之间的差距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通过若干年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也应心中有数,通过测试排查,确定问题所在的领域和层次,如:是知识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在知识问题的领域内,这些问题属于哪个层次,是识别记忆层次、理解层次还是运用层次?这样以查漏、补缺为手段,以巩固、提高为目的,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注意巩固、提高。
  2.微观策略
  1)基础与能力并重,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但是,要记住,没有基础知识,能力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的那样,没有语法,我们的交流就受到限制;没有词汇,我们什么也交流不了(Without grammar, we can communicate little; without vocabulary, we can communicate nothing.)。
  2)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以专项练习为主
  按照英语学习的目标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照高考试卷,进行专项练习。专项练习的好处有:一是便于按照语言项目逐项进行梳理,明确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完整、层次明晰、条理清楚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以便在需要使用时快速提取;三是每个专项练习测试目标明确,便于师生分析薄弱环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和学习重点;四是可以对照高考题型分别练习;五是练习内容不像模拟试卷容量大,便于课堂练习。综合练习的好处是,能帮助学生整合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两种练习形式要兼顾,但是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能力而进行大量的综合练习,特别是模拟高考试卷的练习。
  因此,我们建议老师们,在复习阶段,限时定量专项练习与限时定量综合练习相结合;形成性练习与模拟测试相结合;我们建议考生们限时定量练习与课外自选练习并重。
  3)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一般都是比较综合的题,综合水平高的题目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就大。越是测试效度高的题目,测试起来难度越大。而客观题,特别是选择题,往往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选择题看似好出,实际上编写出好的选择题并非易事。而且,选择题最大的好处是阅卷不会受阅卷老师主观意愿的影响,阅卷信度高,这也是我国考生人数众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为了取得高分数,“高考、中考考什么(内容),日常教学就练习什么(内容),高考、中考怎么考(用什么题型),日常练习就用什么题型练”。这样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殊不知,升学考试无论披上什么样美丽的外衣,终究遮不住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的嘴脸。因此,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就是选拔,为了实现选拔的目的,发挥选拔的功能,试卷的题型当然就必须为选拔服务。目的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目的完全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手段也直接影响功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能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技术。一味使用高考题型只能挫伤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精讲多练:练在需要处,讲在点子上
  我们常常说要精讲多练,这是个老话题。现在有人说“精讲精练”。英语中有一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英语中还有一句话:“Only perfect practice that makes perfect”。也就是说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ractice perfect. 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大搞题海战术,违背了“学习=稳定的变化”这个关于学习的定义,学生知识和能力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没有能让学生发生变化的“题海”不仅不能让学生进步,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或许还可能Practice makes you permanently wrong。所以,在复习教学中,老师要精选、精编你的学生需要的、对于你的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练习,而不能整本整本地让学生无休止地做。抓基础题、基本分,切忌偏题、难题。
  练习与讲评相结合,在讲评上下功夫。要想讲在点子上,我们必须研究和分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要研究和分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首先是要采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所产生错误的信息。同样的错误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和过程引起,我们不仅要采集学生出现的错误,更要采集出错的过程和原因。尽可能完整地得到学生发生错误的过程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对策。
  讲评时要提供范例,提高综合水平高的题目的正确率。完形填空和写作部分综合水平很高的两个大题,也是学生的难点。针对这两个部分,专项练习要多做,同时提供一些范例。如写作,如何写开头(introduction),如何写好文章主體(body),如何写好结尾(conclusion)。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范例,同时整理50或100个常用佳句。在高考阅卷中,这些佳句如果使用得当,对于提高考试的作文分数会有很好的效果。
  5)练习与测试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日常练习和高考都是评价,前者是非正式评价,后者是正式评价。平时练习是为了帮助、指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而高考则是为了分等鉴定,以便高一级学校录取。因此,我们绝不能逢练必模拟,那样,势必落得“追求分数却得不到分数”的下场。
  但是,临考前做5份左右的模拟练习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熟悉高考,降低其考试焦虑心理,便于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根据测试学研究,做几份模拟题,可以提高成绩3到5分,这叫做“准备效应”。做多了,则偏离了平时练习的目标,很难发挥平时练习的功能。
  要不断变换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重复是快乐的终结。总是做同样的题型,就如同You go to the same restaurant and order the same food from the same menu prepared in the same way by the same chef.这样再美味可口的饭菜你长期吃下去也会倒胃口。所以在选择和编写练习时,同样的测试目标可以用不同的题型(或测试技术)来测。做好这个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老师必须对每一种题型的功能、长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激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激情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一堂课中运用和使用激情,旨在倡导在新课程的课改教学中倾注激情,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情 英语教学 课堂 和谐    引言    “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热情奔放的……,伟大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美国-理查德.威武)我十分赞同这位美国人的看法,因为经过十年的英语教学我体会到:
期刊
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天然形成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又不是一一对应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还受文化的制约。本文旨在通过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差异。   关键词:颜色词 白 white 文化内涵 翻译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神奇的彩色世界里,颜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文化伴随意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一堂公开课的几个有特色的具体教学为例子,从两个方面即“设‘情’入境巧妙导入 ”,“寓‘悟’于读 深入体会”入手分析,最后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结,再次强调朗读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把握文章,领悟它的主旨。  关键词:设情 寓 感悟 朗读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双向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文本《青春之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通过弗洛伊德提出的恋父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论证主人公林道静的恋父情结。文章旨在突破传统的解读模式,尝试用新的视角诠释这部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关键词:林道静 恋父情结 爱情    《青春之歌》是以烽火四起的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因为小说诞生于解放初期,所以人们多是
期刊
梦境一“叮当,叮当……”,上课铃声响了。“走哇,还愣着干什么?”我被一个人拉着来到一间教室。“上课!”“起立!”我不由得也站了起来,放眼一看,三十多岁,蓬松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满脸的络腮胡,那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伤仲永》,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疏通一下字词。”我拿出书,漫漫的读了起来,“金溪民方仲永,世……世……”我突然举起了手,“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老师走过来一看
期刊
《2007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07江苏说明》)是在《200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7全国大纲》)要求基础上制订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招生英语考试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江苏省英语考试命题的依据。研读《2007江苏说明》,理解其精神和实质,对考生下一阶段的复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2007江苏说明》与《2007全国大纲》、《2007全国大纲》
期刊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艺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一观点已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在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把课程的扩展紧密地结合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意艺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环境紧密联系,因地制宜扩展新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教师擅长且材料经济充足的学习内容。  近年来,我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尝试用生活中的各种谷物
期刊
自从上世纪末以来,澳大利亚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它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等职教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对我们探索职业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澳职教合作项目在重庆得到实施推广。我作为一名中职的英语教师多次参加了培训,通过听澳大利亚专家的讲授逐步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由传统的讲授者逐步转变为设
期刊
2004年始,教育部对全国高考采取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江苏成为“分省命题”的省份之一,但命题的依据是教育部发布的《考试大纲》。2006年开始,江苏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说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应试的考生和辅导的老师必须认真阅读、深切理解,从而把握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把握试卷的结构,了解命题的指向,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现在,2007年江苏语文高考的《
期刊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面,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勿庸讳言,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巧设情景,就显得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