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5、3倍数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学生解决同样的一个数学问题,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如整除问题,让学生运用“2、5、3倍数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发现出错原因及正确解题策略,并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启示如下:其一,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水平差异和类型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其二,关注思维类型差异,渗透有序思想。其三,加强对比,理清2、5、3倍数特征关系,在综合性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求联。
  【关键词】2、5、3倍数特征;解决问题;策略

一、问题提出


  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学生解决同样的一个数学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当然解题策略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例如,在教学2、5、3倍数的特征之后,我们想了解学生是否会综合应用“2、5、3倍数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会错,有多少人会对?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解题正确的人所采用的解题策略又会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为此,笔者给出一个整除问题:在五位数25□4□的方格内填什么数字,才能使它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试图从学生的解题中,发现出错原因及正确解题策略,并分析学生“用2、5、3倍数特征”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此题的研究,能读懂学生的思维差异,初步检测教学成效,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改进教学。

二、研究方法


  (一)测试目的
  本测试主要通过一道综合的开放题,检测学生学习了2、5、3倍数特征之后,是否能综合应用“2、5、3倍数特征”来解决问题。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2、5、3倍数特征”的应用能力水平及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思维水平。试图通过对学生解题思维水平的分析,了解教学成效,进一步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二)被试对象
  选择公办、民办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共59人。该校使用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测试对象已经学习了2、5倍数特征与3的倍数特征的内容。
  (三)测试内容
  所用问卷为本人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2、5、3倍数特征”相关知识与能力要求编制而成。测试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一:在五位数25□4□的方格内填什么数字,才能使它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
  你能写出满足条件的这些数吗?请你写一写这些数。
  问题二:刚才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请写一写你的思考过程,越详细越好。
  (四)测试过程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数学老师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也没有读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测试时间15分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讨论与交流,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解答这一整除问题的水平。测试后,笔者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初步的整理,并选择1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三、 结果分析


  (一)从整体上分析,约有40%的学生能正确解答此题,且解题策略灵活多样,思维呈现出较高的有序性
  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学生能正确解答这个问题的有24人,占40.7 %;解答错误的有35人,占59.3 %。在正确解答的人数中,有83.3%的学生思维呈现出较高的有序性。解题正确的孩子,所采用的解题策略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在图1中,学生能分别从“3的倍数特征”和“5的倍数特征”的定义出发,先考虑满足“5的倍数特征”,再考虑能同时满足“3的倍數特征”,有顺序地写出这些五位数。图2也是如此,只不过在分析满足“3的倍数特征”的思维过程中,是用算式去表达的。
  2.有序思维型
  “有序思维型”是指先确定某个数能同时被3和5整除,再选择其中的一个数位进行变换,依次增加3,使得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始终是3的倍数。采用这一策略的有3人,占5.1%。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答。
  在图5中,学生能有序地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五位数。由定义出发陈述理由,并举例:2 5 4 0=11,要使和能被3整除,应该为12,又因为12-11=1,所以百位应该是1。同理,其他数位上的数也是如此。   4.分类讨论型
  “分类讨论型”是指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讨论。该方法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值得推广。采用该策略的有10人,占16.9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答。
  1.思维无序型
  “思维无序型”是指思考问题思维混乱,理由离谱。出现这样错误的有3人,占5.1%。下面是一个学生的解答。
  以上两个学生的解答是错误的,但似乎错的有理由。在图9中,学生对3、5倍数特征都是了解的,也能根据特征来写数。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是单一的、狭隘的。如单纯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写出25041、25044;再如单纯考虑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写出25145、25240、25345。从学生思考过程的描述中来看,没有将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结合,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但学生却忽略了。同样,在图10中,我们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数只满足5的倍数特征,从思维过程的描述中学生提到“前面的数则没有要求”,完全忽略3的倍数特征,更不要说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了。
  3.顾此失彼型
  “顾此失彼型”是指思考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对问题做出最终的决策与判断时,又因为顾了这一头,而忘了那一头,不能综合考虑问题。出现这样错误的有2人,占3.3%。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解答。
  该生的错误比较特殊,他对概念的理解是清晰的,知道既要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又要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个位是否为0或5),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综合思考的时候,没有从个位先入手,只把除个位外的其余四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作为判断依据,然后再判断个位出现的0和5的两种情况。
  4.思维漏洞型
  “思维漏洞型”是指思考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能写出符合条件的不同的五位数,思考方法是对的,但会有遗漏。出现这样错误的有23人,占39%。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答。
  在圖12中,学生能先从个位开始考虑,个位是0的情况下,写出了又要同时满足3的倍数特征的数25140、25440和25740;然后再考虑个位是5的情况,但学生却只写出了25245这一个数,有遗漏,考虑不全。在图13中,学生却只写出了个位是5的情况下的满足条件的三个数:25245、25545和25845。而个位是0的情况下却没去考虑。

四、建议与思考


  针对本次测试的结果,笔者对教学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差异和类型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苏联的克鲁切茨基认为,数学能力差异可分为类型差异和水平差异。数学能力的类型差异又可分为以下三类:分析型(倾向以言语——逻辑的关系来思考)、几何型(倾向以视觉——形象的关系来思考)、调和型(兼具前两种类型的特征)。那么在上述该问题中,如图6(分类讨论型),这类学生属于分析型,他的语言逻辑成分占明显的优势,他习惯用严谨的语言去描述。而错误思维“顾此失彼型”(如图11)这一类型的孩子恰恰属于几何型。这类孩子具有非常好的视觉形象成分,习惯于形象地解释抽象的数量关系。在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思维的独创性。他们总是坚持用视觉的图示、表象和具体的概念进行运算(这里用加法算式去表征)。在图5中,“举例推理型”的思维类型所表现的数学能力则更趋向于“调和型”。大多数能力强的孩子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的特征是在语言逻辑成分的主导作用下,保持语言逻辑成分和视觉形象成分的平衡发展。在图5中,我们能看到该孩子逻辑表达能力强,而且会根据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列举,并推理概括。   数学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一线教师要兼顾这三种类型差异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解题表征,让更多的解题图示都得以展示,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创设适合的教育,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而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差异是有好坏之分的,思维也有高低之分的。在教學实践中,我们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也就是差异教学。如教师可以设计智慧A、B、C、D卡。(A卡层次最高,D卡层次最低)每一张卡上都有对2、5倍数特征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些提示。并明确告诉学生,如果A卡中你不能完成所有的题,你就需要看B卡或C卡,依次类推。智慧卡如下图:
  利用智慧卡,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思维得以发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针对学生解题的思想方法错误,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学生在用“2、5、3倍数特征”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几种思维类型错误。如思维无序型、思维狭隘型、顾此失彼型、思维漏洞型等,占总人数的59.3%。通过错例分析,大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无序混乱。该研究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有序思考的思想十分重要。所谓分类讨论思想是指: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无法通过统一研究或者整体研究解决,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类进行讨论,再把每一类的结论综合,使问题得到解决。其实质是把问题“分而治之、各个突破、综合归纳”。而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培养“有序思维”,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
  其一,有序观察,有序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使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达到言之有序、思之有路的目的。例如图3,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果被5整除,个位可以是0,其他数位上的数字之和:2 5 4=11,12-11=1,所以百位可以是1。紧紧抓住被3整除的特性: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于是可以有序累加,1 3=4,百位可以是4;4 3=7,百位可以是7。同样个位换成5,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有序思考。
  其二,合理分类,有序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合理分类,就是引导学生有序思维。例如在归纳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分类思考,先思考个位都是2的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是否能被2整除;再思考个位是4、6、8等数是否都能被2整除,从而推导出2的倍数特征。
  其三,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学生的操作过程,其实就是他思考的过程。例如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再到验证的过程,理解2的倍数特征:给出像18,22,36这样的数,利用实物图请学生先猜测如果2个2个分,是否刚好分完。然后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测。接着让学生进一步猜测当5个5个分时,刚好分完,物体的个数应该是几,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
  (三)加强对比,理清2、5、3倍数特征关系;在综合性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求联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到应用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概念的理解到应用实质上是要经历由知识点—知识域—知识体系的求联过程。那么在解决上述这个问题中,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是“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或5”;“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两个知识点并非孤立的,学生在学2、5倍数特征时,所采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具有共性的,可通性的,都是从个位开始研究,进行判断。而在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中,也会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迁移,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于是就会另辟蹊径,一个新的知识点又诞生了,知识点的诞生扩充了知识域。
  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更多的综合性问题情境。不仅要关注一个知识点的丰厚,而且要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知识链的求联。当要解决既能被3整除而又能被5整除的数时,我们就要把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求联,要把这一问题放到整个整除的知识体系中去研究。知识链的求联是需要在综合性问题解决中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吴增生.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14(3).
  [3]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310000)
其他文献
相关链接:“迷你”创富榜样榜样1:李建国40多岁,在机关上班,开起了“北京霍营店”。面积不到10平方米,实行会员制管理,消费满100元的自动成为会员,以后每次消费都打9折。社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的重视,中药产业迎来宝贵的发展机会。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市场之一,安国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但在实际流通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已成为
开发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是丰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的误区。因此,教师从拓展性课程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其根本点在于思想支配行动。青年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学校的这种教育是不是就一劳永逸,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长时期,加之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效益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直被看做企业的成本中心,成为压缩预算的首选对象。由于该部门缺乏客观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他们的工作往
为了修订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本文进行了12块配置CRB550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板的静载试验,对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刚度、裂缝进行了研究。试验和分
采用固定化酵母发酵技术对传统白酒生产工艺进行部分改造,对其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固定化酵母的效果均比对照组的产量和出酒率高3%,且不影响原酒的风味和其他理化指
<正>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家庭教育等,相对城市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