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学好数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地心引力》。
  2014年,《星际穿越》。
  2015年,《火星救援》。
  连续三年,三部科幻大片的风靡全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浩瀚宇宙的冰山一角,似乎更向我们昭示着科幻热的重新回归。不可否认,近年来,科幻电影渐渐式微,风华锐减,继《阿波罗十三号》之后,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密集地上映过科幻大片了。而此次“硬派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78岁高龄执导《火星救援》,多少有点逆风而上的味道,他也许是想用自己的作品向观众宣告:科幻题材的电影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当下,也依然具备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那么,作为一部科幻太空题材的电影,《火星救援》究竟讲了什么?试想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火星的沙漠里,宇航员队友都以为你“挂”了,正加速飞回地球。少年派好歹是在印度洋上飘,而且还有一只老虎陪着;而你的周围却连只苍蝇都没有。怎么办?是痛苦地坚持,还是洒脱地放弃?这正是《火星救援》片中马特·达蒙所饰演的马克·沃特尼的真实处境。而整个故事就是从“我不能就这样等死”开始的。
  作为史无前例、首个被迫面临“如何在没有氧气、没有水、生活物资紧缺的火星上独自生存500多天”生死难题考验的地球人,男主角马克·沃特尼用他的镇定、智慧、勇气、乐观与毅力,向我们呈现了一份落入终极困境时该如何自救的完美答卷。这部电影不仅满足了观影者对于火星的好奇,其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时新写作素材。
  下面,就请大家跟着笔者来细细解读这部火星版的《荒野求生》吧。
  《火星救援》关键词
  热爱:业余太空迷写就科幻大作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是根据科幻作家安迪·威尔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安迪·威尔的正式工作是一名电脑程序员,同时他也是一位狂热的太空迷。他曾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编写了一个专门用于计算从地球到火星旅行所需航行时间的程序。
  我们可以说安迪在科学方面是天赋异禀的:他的父母分別是微粒子物理学家及工程师;他15岁时即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之后专攻电脑程序;他热爱物理相对论、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是个不折不扣的太空宅男。
  我们也可以说安迪在创作小说方面很有一套:起初,他的短篇小说曾被文学经纪人拒之门外,但他并不放弃。2009年,他开始写长篇连载小说《火星救援》,并将其放在自己的网站上让人免费阅读,没想到大批读者来信,希望能出版电子书让他们收藏。于是2013年,他把小说放到亚马逊网络书店上出售,定价0.99美元。没想到短短3个月,《火星救援》就卖出了3500份,后来还荣登了亚马逊2014年科幻类畅销书榜首。电子书的畅销引起了出版商的兴趣,美国皇冠出版集团随即用六位数买下了纸质书的出版权,同时,安迪还得到了一纸电影合约。
  自出版起,《火星救援》经受住了科幻迷、太空迷和专业人士的检验,得到了众多好评。有航天员曾这样评价:“作为一部科幻小说,《火星救援》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而且技术上也有很高的准确性。”而这一切,都与安迪·威尔专注、坚持、重视细节、热爱科学等素质密不可分。
  专业:一部向科学致敬的写实电影
  为了完成《火星救援》这部小说,安迪·威尔自学了大量航天知识,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源自他本人的精确计算。作者形容,这部小说就是一道“超长的数学题”。小说出版后,甚至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中,NASA给予了全力支持。在《火星救援》的剧本里,有50页内容都与NASA相关;影片一共拍了大约70天,其中有21天是在拍摄关于NASA的细节和内容。
  同时,故事的影片呈现也努力保持了写实风格。“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很少有绿幕,”在《火星救援》里饰演宇航员之一的演员塞巴斯蒂安·斯坦说,“电影场景做得很逼真,所有东西都是手工做出来的,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部十分写实的电影。我的意思是,火星旅行在我们这个时代肯定会得以实现。”
  此外,为了拍摄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场景,剧组真的在摄影棚内种了一片土豆,也就是说,男主角马克·沃特尼收获的土豆苗和成熟的土豆100%是由剧组自产的。而为了拍出火星的地表环境,导演选择了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作为外景地——要得到一个非常“凄凉”的地貌,他们需要开车40分钟才能抵达拍摄地点。马特·达蒙曾表示,当他身处瓦迪拉姆沙漠中央时,转身环顾四周,“真的感觉身处火星,的确十分孤独”。
  无畏:临危不乱的镇定与大胆前行的勇气
  别说独自一人被扔在外星球,哪怕被扔在不熟悉的外国他乡,多数人都会感到几分战栗和慌张;然而,被独自扔在火星的马克·沃特尼并没有惊慌失措。面对危情,他十分镇定,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让恐慌和悲伤占据自己的内心,从而得以将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如何积极自救上。镇定与理智,是人类在面对困境及未知时需抱持的首要态度。
  另外,在这个亘古无人的火星上,马克·沃特尼是第一个长住人类,他没有任何同伴、没有任何已知经验或成功方法可借鉴,他在这个星球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崭新的。支撑他用一己之躯在这片未知的处女地行走的,正是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和大胆前行的勇气。在影片中,为了减轻重量顺利进入太空,他甚至敢于乘坐连舱盖都没有的“敞篷”飞行器升空;到最后,为了成功获得救援,他干脆选择自爆,把自己从太空舱中弹射了出来……可以说,没有勇气就没有最后成功获救的完美结局。
  博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电影里,马克·沃特尼拥有植物学和机械工程学双硕士学位,也许只有这种 “学霸”,才有资本在火星上生存下来。来看一下他在自救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和技术。   马克孤身一人被遗弃在火星上。此时,登陆舱已经被沙尘暴损毁,生存物资补给不足,眼前是一片荒凉而狂野的火星戈壁。面临重重困难、孤立无援的马克必须想方设法在火星上生存下去,并坚持到队友们来救他回地球。
  马克先是自己包扎伤口,然后利用火星定居点的储备物资积极生产自救。他重新排布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清点食物,根据生存所需的最低热量需求,估算所能支撑的时间。他搭建了蔬菜大棚,用地球上带去的一小部分土壤与火星土壤和自己及队友们的粪便混合,培养出了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富含微生物的土壤,并在火星上种起了土豆。他找到之前火星任务遗弃的探路者号火星车,利用火星车上的天线重新与地面取得了联系,把自己仍然存活的信号传回了地球。
  由此可见,广泛的涉猎、渊博的学识、强大的动手能力等,这些都是男主角得以在火星上生存下来的关键所在。难怪有观影者这样评论:“《火星救援》用极端的困境向我们展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真理。”
  乐观:在火星上苦中作乐
  马克·沃特尼的英雄之处还体现在,他能在绝望中保持乐观坚强的精神。很多观影者表示,在看《火星救援》之前,原本以为电影会是那种晦暗的、令人恐惧的风格。结果去看了才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男主角所开的玩笑甚至比一部普通的喜剧片还多。当他在火星上种出了农作物时,他说,这意味着他完成对火星的“殖民”了。无论是自言自语还是与NASA及队友们的对话,都是充满了幽默。此外,他还很会苦中作乐,在那样的环境下,他还有心情找音乐来听,并且“嘲笑”队长的音乐审美:“为啥爱听那样的disco?”也许正是这种苦中作乐、自娱自乐、自我调侃的精神,才让马克在极端困境中保有希望,不至于被黑暗、恐惧和孤独的情绪所吞噬。
  生命:不惜代价的营救计划
  除去马克的自救部分,NASA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努力救助马克,刘易斯等队友孤注一掷地营救马克,则成了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在这两条交相辉映的线索中,生命之重、之畏的终极命题被诠释得至深、至纯,叫人感动、感佩。用整个国家的力量去营救一个生命,而且过程有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这种价值观其实不止体现在《火星救援》中,在《拯救大兵瑞恩》《星际穿越》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巧合的是,这三部影片都有马特·达蒙主演或参演。也难怪马特·达蒙在中国的影迷见面会上说:“花很多钱去救一个人,这是生命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种生命至上的文化的具现。”
  虽然是一部科幻大片,但《火星救援》的内核其实还是关于生命的。就作为国家公民的马克而言,国家有义务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力去拯救身处危机中的他,这种价值观,在很多美国主旋律大片中都有呈现。之于马克这个个体而言,生活在烟波浩渺的火星之上,与其孤独地死去不如快乐地活着,这依旧是敬畏生命的主旨。而片中的马克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他利用自己在航天方面的专业知识,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种植土豆,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不放弃,不抛弃,直至救援大军的到来。无法想象,如果“被抛弃”的马克一开始就想放弃自己结果会是什么样。其实,不仅是生活在火星上的马克,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绝境之中,自救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胜于他救。
  延伸阅读
  看懂《火星救援》你需要知道的硬知识
  1. 火星究竟是个什么鬼地方?
  第一,火星自转一天(火星日)是24小时39分35.244秒,公转周期为687个地球日,并且也有四季。它的平均温度为-62℃,冬季最低达到-126℃,夏季最高可达21℃,但夜间会骤降到-73℃。第二,它的大气很稀薄,95%都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可以呼吸。第三,土壤中缺乏种植作物所需的细菌,也就是说,这里注定寸草不生。第四,有水,但几乎只以冰的形态存在,被形象地称为冻住的“生命源泉”。
  是的,它的红色外表就像是在警告你:这里什么都没有,除了窒息或是失温而死。
  2. 火星上如何种土豆?
  在火星上种土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男主角马克·沃特尼是加州大学的植物学家,但是他并不擅长种土豆。种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还需要阳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学界认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种蔬菜,不过要成功可不简单,曾经有研究人员利用火星探测器得来的数据,在地球上仿造火星的土壤,结果成功地让植物发芽、生长,不过只活了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植物生长还需要养分。男主角是一位植物学家,他看了一眼真空厕所就找到了方法,因为粪便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火星的土壤,最终得到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和矿物质。不过,在火星上种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3. 种土豆的水从哪里来?
  男主角马克·沃特尼为了种活土豆,把火箭的燃料 “联氨”( N2H4 )分离成了氮气和氢气。我们知道氢气和氧气一起燃烧就会生成水,不过氢气经常不能够充分燃烧,会有小部分逃逸出来,聚集多了之后就可能引发爆炸。不过马克·沃特尼反其道而行之,让氧气在氢气中燃烧,为此他制作了一个设备,在其中充满了氢气,然后把氧气一点点输入进去,以让氢气充分燃烧。事实上,在安迪·威尔写《火星救援》的时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态水,某些地区每到夏天就会有深色的“水渍”往山谷流下。
  4. 在火星上如何防辐射?
  电影对火星辐射的描述相对较少。事实上,火星环境中的辐射强,对宇航员的健康危害大,至今还没有研发出适当的防护系统。
  实际上,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航天员主要会面临两类危害健康的辐射粒子:一类是剂量较低、但长期存在的宇宙射线。另一类是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时产生的太阳高能粒子。
  未来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型的轻质材料,或许会比铝板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但即使找到这种新型防护材料,也只能降低部分辐射剂量。
  5.《火星救援》的科学逻辑真有那么严丝合缝?
  坦白地讲,因为原作者安迪·威尔把故事时间设定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距今大约12~15年后,而书中所提到的所有科学方面的东西都是可信的,都有现存理论的佐证。除了一个例外:火星上的气压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因此,安迪所描写的火星上的大风暴仅仅相当于地球上的“微风拂面”。但安迪也有他作为作者的权利:“我需要一个让航天员离开火星的方法,所以我允许自己稍微杜撰一下。况且,想想吧,我觉得风暴的感觉会很酷。”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在其王牌电视新闻栏目《天天630》中新增了一个特别版块《630公开课"云课堂"》。节目以经典诗词为载体,聚焦少年儿童中的古诗词爱好
笔者总结1990年5月~1995年5月应用6542、碳酸氢钠治疗血管性头痛15例,总有效率100%,其中第一疗程治愈10例(占66.6%),第二疗程治愈5例(占33.3%),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故疗效显著。
小儿急性中毒256例临床分析张玉芒(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许昌市461000)小儿中毒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我院儿科自1985年1月~1994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256例小儿急性中毒,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本文探究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体融合,以中国主流媒体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原则进行探讨.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培养优秀人才、
目的 比较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冠状动脉消融肥厚心肌(TASH)或起搏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3例充分药物治疗不满意,心功能Ⅲ级(NYHA)以上的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随机接受心肌声学造影指导下的TASH或根据血压优化PR间期的右心双腔起搏器治疗.其中2例接受TASH治疗者并发永久起搏器依赖而安装永久起搏器.对单纯接受TASH(13例)或起搏器(8例)治疗者进行了平均24个月
本文以发挥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合力为着力点,以健康传播KAP模式为框架,沿着知识获取、态度转变、行为优化的思路,对河南省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宣传动员策略进行分析并提
视频直播作为网站、微信的迭代产品,在催生新的传播逻辑的同时,也推动了用户需求的转变,继而引发了传统媒体从生产内容到传播方式的新变革。如何发挥传播媒体优势,以"内容为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更多的信息获取方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多种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编辑和发送,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都较以往更快。传统电视媒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也有所不同,创作者与受众主导关系的异位,内容与观众心态都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喜剧也无可避免地随着大时代的变迁发生
亚甲蓝治疗三叉神经痛38例体会陶开强(安徽省贵池市人民医院贵池市247100)三叉神经痛是痛觉中枢和痛觉纤维的"故障",其发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因此,未有特殊治疗方法,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痛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