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我越来越明白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和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它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尊重生命,体现个性,促使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真正地让课堂回归了自然。如何让生物教学回归自然,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在知识讨论中“回归”
生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现象来理解书本知识。例如:在学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蝴蝶是害虫,有的同学认为蝴蝶是益虫,通过讨论分析,大家明白了蝴蝶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它在幼虫期喜欢吃叶子,而到了成虫期又可以帮助花儿传粉,最后大家总结出了“益与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样通过简单而实用的例子,告诉学生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条件来分析某种动物的益和害,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回归”
新课程倡导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师应创设接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特征、色彩斑纹,观察生物与温度、与光照、与PH、与大气、与水分、与矿物质元素等的关系;观察生物的感性、向性、趋性、避性及其它;观察动物的本能、模仿、条件反射等现象;观察动物、植物对季节、节气所折射出的物候表现……其目的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探究发现中“回归”
书上的知识往往是前人已总结的形式内容相对固定的理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走捷径,直接把结论、规律告诉学生,时间长了学生会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有很多学生却不知道,甚至有些学生还没见过鼠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探究。先要分组捕捉鼠妇,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尝试提出问题,通过交流作出假设,然后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此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把本来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灵活的探究性实验,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能力。
四、在知识应用中“回归”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资源进一步思考,如对光能、水能、潮汐能、生态能、地热能等的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氮如何利用;农田里的秸秆如何利用;沟、渠、塘中的污泥如何利用等等,都应让学生认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即不但要使学生的所学回归自然,也要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对自然研究应用的属性中来,以保证学生对生物知识学得活、用得上,开发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在评价学生中“回归”
陈旧的评价体制,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人为地、一成不变地以分定高低、评优劣,学生和教师只成了选拔的对象,而忽略了他们智能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致使教育不公平程度加大,姣姣者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永远成了陪读。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压迫下,产生厌学现象,而姣姣者多数是高分低能。这样的评价致使教育走向极端,贻误了人才培养。再者,尽管是过程性评价,但评得不科学,单一片面,反映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轨迹,捕捉的只是学生一时或一方面的信息,要促进教育发展必须改革评价。而自然性教学评价就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它评价的是学生的自然性学习状态,是以学生自然体为基础的评价,是发展的评价,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那么现在我们要以怎样的形式,选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才不至于误了学生?笔者认为对学生评价引入“听政会”模式比较好,民主加集中的方式比较合适。由家长会,学生会,老师会各自对学生评价,最后通过学生自己评定,学生评定,教师评定,家长评定综合得出最后评定,可能比较全面。方法要征求学生,家长,老师多方面意见,依照中学生的一些规章制度,参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指导性培养人才趋向,制订让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都比较满意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责任心,都有上进的欲望和动力,都有努力的方向。这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为中心、要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中心。只有围绕中心,才是我们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我们研究后感到,调皮顽皮是学生童年的自然天性,他们在自然的张扬中冲破了老师、家长的种种束缚,而真正回到了自然中,因而他们得到了正常的发展;相反,那些乖学生多安于现状,按照教师的安排循规守矩,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思维,过早地失去了自然的天性,一直生活在禁锢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发展是畸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需要回归自然性。
一、在知识讨论中“回归”
生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现象来理解书本知识。例如:在学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蝴蝶是害虫,有的同学认为蝴蝶是益虫,通过讨论分析,大家明白了蝴蝶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它在幼虫期喜欢吃叶子,而到了成虫期又可以帮助花儿传粉,最后大家总结出了“益与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样通过简单而实用的例子,告诉学生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条件来分析某种动物的益和害,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回归”
新课程倡导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师应创设接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特征、色彩斑纹,观察生物与温度、与光照、与PH、与大气、与水分、与矿物质元素等的关系;观察生物的感性、向性、趋性、避性及其它;观察动物的本能、模仿、条件反射等现象;观察动物、植物对季节、节气所折射出的物候表现……其目的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探究发现中“回归”
书上的知识往往是前人已总结的形式内容相对固定的理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走捷径,直接把结论、规律告诉学生,时间长了学生会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有很多学生却不知道,甚至有些学生还没见过鼠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探究。先要分组捕捉鼠妇,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尝试提出问题,通过交流作出假设,然后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此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把本来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灵活的探究性实验,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能力。
四、在知识应用中“回归”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资源进一步思考,如对光能、水能、潮汐能、生态能、地热能等的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氮如何利用;农田里的秸秆如何利用;沟、渠、塘中的污泥如何利用等等,都应让学生认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即不但要使学生的所学回归自然,也要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对自然研究应用的属性中来,以保证学生对生物知识学得活、用得上,开发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在评价学生中“回归”
陈旧的评价体制,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人为地、一成不变地以分定高低、评优劣,学生和教师只成了选拔的对象,而忽略了他们智能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致使教育不公平程度加大,姣姣者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永远成了陪读。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压迫下,产生厌学现象,而姣姣者多数是高分低能。这样的评价致使教育走向极端,贻误了人才培养。再者,尽管是过程性评价,但评得不科学,单一片面,反映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轨迹,捕捉的只是学生一时或一方面的信息,要促进教育发展必须改革评价。而自然性教学评价就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它评价的是学生的自然性学习状态,是以学生自然体为基础的评价,是发展的评价,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那么现在我们要以怎样的形式,选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才不至于误了学生?笔者认为对学生评价引入“听政会”模式比较好,民主加集中的方式比较合适。由家长会,学生会,老师会各自对学生评价,最后通过学生自己评定,学生评定,教师评定,家长评定综合得出最后评定,可能比较全面。方法要征求学生,家长,老师多方面意见,依照中学生的一些规章制度,参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指导性培养人才趋向,制订让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都比较满意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责任心,都有上进的欲望和动力,都有努力的方向。这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为中心、要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中心。只有围绕中心,才是我们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我们研究后感到,调皮顽皮是学生童年的自然天性,他们在自然的张扬中冲破了老师、家长的种种束缚,而真正回到了自然中,因而他们得到了正常的发展;相反,那些乖学生多安于现状,按照教师的安排循规守矩,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思维,过早地失去了自然的天性,一直生活在禁锢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发展是畸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需要回归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