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字当作何解?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箱
  贾谊超前的政治主张
  汉初奉行黄老之说,在国家治理方面以继承前朝旧制为主,鲜于创新,所以汉初沿袭秦制,只是在秦制基础上有所增删。但贾谊认为汉家天子应当别开生面,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建立并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制度,摆脱秦制的窠臼,彰显大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史记》记载:“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贾谊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在当时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直到汉武帝时期施行“大有为”之政才得以实现。这体现了贾谊思想意识的超前性,但同时也奠定了他的悲剧底色。
  《过秦论》是一篇论述秦的过失的政论文,那么,秦的过失是什么呢?文末有一句话做了概括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全文论述秦由攻势转为守势至灭亡的历程,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二者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即“而”字当作何解?有人解释为“因而”(表因果),有人解释为“并且”(表并列),而我认为当作“但是”(表转折)讲。理由何在呢?
  我们先梳理一下全文脉络。
  一、二段讲述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程。他们在内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对外采用连横策略,分化、联合、打击其他诸侯国。秦国不断蚕食诸侯国土地,日益强大,“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争割地而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三段讲述,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的领土扩张到最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实力达到顶点。这一百多年,秦一直处于攻势,采用的策略是“诈”(谋略)和“力”(武力)。
  第三段后半部分讲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愚民、弱民、防民”的策略治国:“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秦始皇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防民甚于防寇。此时的秦已得天下,进入守成阶段,而秦始皇没有审时度势,依然刻舟求剑,延续着从前处于攻势阶段“尚诈力”的老路子。他没有考虑到,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蹂躏,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是“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的宽松仁政。
  第四段,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陈涉起义,星星之火速成燎原之势,秦朝建朝不到二十年,便迅速灭亡。
  探究秦朝从兴到亡的历程及原因,既不能说是“(因為)不施行仁义因而导致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也不能简单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二者理解成并列关系,即秦朝灭亡的原因一是不施仁义——内因,二是攻势和守势已经变化——外因。因为,“攻守之势异也”是秦从崛起到统一天下历程的客观陈述,是任何一个新建朝代的必经之路,既不是“仁义不施”导致的结果,更不足以作为秦败亡的理由。
  再来看,当我们把“而”字解释为“但是”时,情理就顺畅了。秦国从秦孝公即位到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即从崛起到强大再到鼎盛,历时一百三十九年;而从秦始皇称帝到陈涉起义导致秦朝迅速灭亡才历时十五年。缓坡式的上升和悬崖式的掉落形成鲜明对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结篇句,是全文论述的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再从全文脉络看,秦正是因为不顾攻守形势的变化,一味“尚诈力”,不在守成时施仁义才导致灭亡。所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成“不施行仁义,但是攻和守的形势(已经)不同了呀”更合理。也许这才是贾谊的本意。
其他文献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时,天空很近,村庄很远  师:小时候,每年春天,我都和小伙伴到田野里找桃树苗。上一年不知谁吃桃时扔掉的桃核,这时在青草丛里长出了青枝绿叶。眼尖的一下子就能发现那挺拔清秀的树苗,在春风里摇曳,然后大家一起赶过去,抢着挖起来,栽在自家门前。  然后各
期刊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作为学术类著作阅读与研讨的书籍。作者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本书首次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70多年。世易时移,今天的中国还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吗?站在今天的角度该如何审视这部作品?哪一部小说能充分展现“乡土中国”的面貌?下面,我们将介绍三本书,希
期刊
祸起《檄英王鸡》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高宗认为,二王斗鸡,王勃身为修撰,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意在挑拨离间,钦命
期刊
一台方方正正的小盒子,锁着我们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再严厉的家长也不会阻止我们看动画片,因为这是独属于我们小孩子的!  三三 说  整个童年时代,我的家里只有一台老式的14寸电视机,方方的“脑袋”上顶着两根细长的天线,信号不好的时候,屏幕上就会满是“雪花”。而且,因为是黑白电视机,就意味着我看到的所有动画片都是没有色彩的,所以我看不到机器猫是蓝色的,看不到紫龙的圣衣是绿色的,也看不到海尔弟弟的头发是金
期刊
初读《我与地坛》之后,有同学对第二章的结尾提出了疑问,接下来的讨论由此展开。  老师,课文第二章的末尾写道:“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我读着很感动,但又说不出来究竟被什么打动。  你能注意到这句话非常好,这句话其实很有深度,同学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觉得感动是因为这句话非常深情,早年“我”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不幸,并不能体
期刊
小绿豆躺在小碗里。我一边加水,一边期待地说:“小豆子们,快快发芽吧!我带你们去学校给同学们看!”  绿豆的个头小、身板瘦。它在心里默默地说:“我虽然又瘦又小,但一定会尽全力生长!”于是,它慢慢品尝甘甜的泉水,轻轻呼吸新鲜的空气,努力长啊长。  第二天,绿豆没有撑破外衣,也没有吐出气泡,依旧静静地躺着。第三天,它觉得身体痒痒的,像有什么东西要从肚脐眼里钻出来。它挠了挠肚皮、扭了扭腰,突然,外衣裂开了
期刊
新年到,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牛年吉祥!大家好,我是今年的送福使者,这个春节我和你们一起过。今天我们就聊聊,古代春节那些有趣的事儿!  是谁写下第一副春联?  每逢过年,人们便会在大门两旁贴上春联,在家里挂几幅年画。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在过年的时候往家门上贴画的习俗。左面贴神荼(shū)像,右面贴郁垒(lǜ)像,也有的人在家门上挂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神荼、郁垒是两位神仙,
期刊
读《〈指南录〉后序》可知,面对元军,文天祥抗辞慷慨,责骂虏帅,被俘却能奔突数千里逃出生天。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魁梧有力、挺拔健硕的豪侠。然而,《宋史》却这样描述文天祥的相貌:“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烨然。”人,本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却常将不同的人想象成坚硬的“標准像”,将其人生叙写成情节雷同的模范故事。  《宋史》将文天祥的忠君爱国写足了,然而,他的一个弱点,或者说污点也暴露无遗:“天祥性豪
期刊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我们理解诗歌,往往只要抓住一两个关键字词,便可管中窥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品读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亦是如此。  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多组不同的关键词中窥见孟浩然心中隐秘的情感。比如说,“泪”和“古”,作者在古迹前流泪,是因为面对留下丰功伟绩的古人,想到自己年华老去却
期刊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创作的泰山题材的散文名篇,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新的统编教材将其列入必修上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情怀”。在新课标背景下,这篇课文的自主学习该如何实施?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任务01  一位同学重读《湖心亭看雪》,发现此文与《登泰山记》有相似之处,一时技痒,仿照《湖心亭看雪》对《登泰山记》进行改写。你怎么看?  泰山看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