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无言,意蕴悠远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创作的泰山题材的散文名篇,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新的统编教材将其列入必修上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情怀”。在新课标背景下,这篇课文的自主学习该如何实施?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任务01
  一位同学重读《湖心亭看雪》,发现此文与《登泰山记》有相似之处,一时技痒,仿照《湖心亭看雪》对《登泰山记》进行改写。你怎么看?
  泰山看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泰安。是月丁未,由南麓登山。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次日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同游者,唯知府朱孝纯子颍。及下山,从者一人某谓余曰:“莫说先生痴,更有痴似先生如朱太守者!”
  学习成果
  这篇改写比较准确地抓住了两篇写景游记在行文思路和审美意趣方面的相似之处。
  从时空、场景角度来看,姚鼐和张岱均是在“鸟飞绝、人踪灭”的寒冬时节外出观赏雪景,都在作品中交代了游览时间与路程,并重点对如诗如画的景色进行细致描绘与渲染。但两人感知到的景色风格不同,姚鼐所观的“苍山负雪”“泰山日出”之景热烈秾丽、炫目喷薄,而张岱笔下的画面空灵迷蒙、颇有禅意。
  从作者心境与思想情趣方面来看,两人都“痴情”于山水自然。特立独行的姚鼐在除夕冒风雪登山,而与众不同的张岱在雪天只身前往人迹罕至处,透露出超凡脱俗的雅兴逸情。然而由于所处时代和人生境遇不同,两人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略有差异。性情内敛的姚鼐官场失意,借山水以解沉忧,大量笔墨写景而少论及人事,将自己的心事隐去,在表达上较为隐晦;而受晚明思潮影响的张岱,表达方式较为直接外露,将旷达与痴情的心境传递给读者。
  曹老师批阅
  这个任务富有启发性,意在引导大家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作者是否有“痴”情“痴”性。这个任务的学习成果也较好地展现了该学生的学习能力。
  姚鼐“痴”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从作者性情角度看,张岱是性情中人,他的文章情感外显。《湖心亭看雪》通过意外遇上知音等描写,借助舟子的話把作者的情性(“痴情”)表现出来。姚鼐则沉稳内敛,他的文章似乎更愿意隐藏自己,只是兴致勃勃地写景,没有涉及多少人事。但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哪些蛛丝马迹中看到姚鼐的情感?细心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姚鼐和张岱一样有对自然山水的“痴情”。但是姚鼐的“痴情”不同于当年衣食无忧的富贵子弟张岱的“痴情”。姚鼐辞官南归,通过游览山川景物消解其沉忧。其雪中赏景也是为了在人生重大转折的关口(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进行自我鼓励。张岱笔下的景色,则是苍茫迷蒙的。画面空灵,充满禅意。天地无边,人如一芥。张岱用往昔的回忆温暖自己,寄寓故国之思,又不经意间透露出晚年生活的无奈和空漠的生命体验。
  从二人的思想和经历来说,张岱少年时为富贵公子,才华横溢,风华绝代,人见人爱,加上受晚明思潮影响,故表达更加直接。姚鼐出身清寒,性情内敛,科举蹭蹬,官场失意,加上清朝是一个禁锢森然、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故姚鼐的表达非常隐晦简约。
  任务02
  姚鼐与朱孝纯一同受业于刘大櫆门下,三人间的师生情谊极为深厚。刘大櫆对两位学生非常了解,他在《朱子颍诗序》中提及姚鼐的《登泰山记》:
  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
  如果你是姚鼐,看到老师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怀?如果给老师写一首诗或者一封信,你最想表达什么?
  学习成果
  夫子道席:
  因缘际会,学生读到先生论及拙作《登泰山记》时的谆谆诲谕,其语情深意切之至,令不才感激不尽,承蒙恩师谬赞。听君一席高见,学生深感“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古人“隐君子”的高风亮节、“幽怀远韵”的情操着实令人追慕,如王荆公纵情于山水之间,挥洒才情,自由豪迈;同时又胸怀远大,不惧险阻之势,尽其志以克其难,这般超凡脱俗的精神令学生心向往之。有幸得恩师点化,学生报乏琼瑶,深感惭愧,日后定当躬自践行古人遗风。
  肃此。敬颂
  受业 姚鼐
  曹老师批阅
  这个学习任务有几个隐含的思考题,比如怎么理解“幽怀远韵”?什么是“隐君子之高风”?大家在本任务驱动下经过学习思考,会理解“幽怀远韵” “隐君子之高风”是指超凡脱俗的情操和高洁、高贵的精神。借助《登泰山记》一文中风雪登山、亲历艰险、极顶俯瞰、松石形貌等描写,可以总结出“幽怀远韵”的几点内涵:不畏困难,勇攀高峰;胸怀远大,一览山小;品节高贵,沉稳刚健;等等。只有基于这些理解,才能够给老师写一封合适的信,表达师生之间存知己之情的感动。
  学习成果中的这封信,体现了该生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联想到王荆公在纵情山水中寄托高风亮节,非常好地理解了任务设计者的意图。但是还存在一些文法方面的不当之处。比如给老师的信里称自己“不才”; “承蒙恩师谬赞”不适合放在一句话的结尾;“听君一席高见”表达不得体,也不准确;“报乏琼瑶”表达也不得体;“敬颂”后缺宾语,可改为“敬颂时绥”等。
  任务03
  某学校举办“走姚鼐登山路”活动。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依据《登泰山记》的相关内容,设计一段介绍登山路线和主要景观的导游词。导游词要求引述《登泰山记》原文,并进行解说。
  学习成果
  我们将从泰安城出发,由南麓顺着中谷入山,穿越中岭后,再沿着西谷,最终抵达山巅。夕日向晚时,在山顶处可以欣赏“苍山负雪”图,群山裹负的白雪所反射的光点亮了沉沉暮霭,日光下城郭依山傍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雪雾萦绕山间,恰似广袖善舞的女子飘飞的丝带,在流风回雪中轻轻摇曳。在凌晨天色尚早时,则可以行到日观亭处,坐看“泰山日出”图。数峰突起,立于云间,或隐或现,此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天边的云彩连成一条细线,顷刻散成奇异纷繁的彩色。等到日上云端时,“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绚烂的朱砂红在一抹抹红光的簇拥下微微晃动,层层晕染开来。相信你们一定会为刹那间变幻的景致而目眩神迷。
  曹老师批阅
  这个学习任务意在梳理文章线索,鉴赏文中精彩的写景语句,强化对本文名句的背诵和灵活运用。学习成果的呈现非常优秀。
其他文献
在《春秋》中,“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有“晋人、秦人围郑”的记载。专为解说《春秋》而作的《左传》,将这件事较为详备地叙述为郑国大夫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在只言片语之间瓦解秦晋联军,保全郑国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一般而言,《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重点是鉴赏烛之武“说话的艺术”。烛之武劝退秦伯,一共表达了四层意思:首先是“示弱”,他态度诚恳地表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期刊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时,天空很近,村庄很远  师:小时候,每年春天,我都和小伙伴到田野里找桃树苗。上一年不知谁吃桃时扔掉的桃核,这时在青草丛里长出了青枝绿叶。眼尖的一下子就能发现那挺拔清秀的树苗,在春风里摇曳,然后大家一起赶过去,抢着挖起来,栽在自家门前。  然后各
期刊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作为学术类著作阅读与研讨的书籍。作者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本书首次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70多年。世易时移,今天的中国还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吗?站在今天的角度该如何审视这部作品?哪一部小说能充分展现“乡土中国”的面貌?下面,我们将介绍三本书,希
期刊
祸起《檄英王鸡》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高宗认为,二王斗鸡,王勃身为修撰,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意在挑拨离间,钦命
期刊
一台方方正正的小盒子,锁着我们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再严厉的家长也不会阻止我们看动画片,因为这是独属于我们小孩子的!  三三 说  整个童年时代,我的家里只有一台老式的14寸电视机,方方的“脑袋”上顶着两根细长的天线,信号不好的时候,屏幕上就会满是“雪花”。而且,因为是黑白电视机,就意味着我看到的所有动画片都是没有色彩的,所以我看不到机器猫是蓝色的,看不到紫龙的圣衣是绿色的,也看不到海尔弟弟的头发是金
期刊
初读《我与地坛》之后,有同学对第二章的结尾提出了疑问,接下来的讨论由此展开。  老师,课文第二章的末尾写道:“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我读着很感动,但又说不出来究竟被什么打动。  你能注意到这句话非常好,这句话其实很有深度,同学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觉得感动是因为这句话非常深情,早年“我”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不幸,并不能体
期刊
小绿豆躺在小碗里。我一边加水,一边期待地说:“小豆子们,快快发芽吧!我带你们去学校给同学们看!”  绿豆的个头小、身板瘦。它在心里默默地说:“我虽然又瘦又小,但一定会尽全力生长!”于是,它慢慢品尝甘甜的泉水,轻轻呼吸新鲜的空气,努力长啊长。  第二天,绿豆没有撑破外衣,也没有吐出气泡,依旧静静地躺着。第三天,它觉得身体痒痒的,像有什么东西要从肚脐眼里钻出来。它挠了挠肚皮、扭了扭腰,突然,外衣裂开了
期刊
新年到,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牛年吉祥!大家好,我是今年的送福使者,这个春节我和你们一起过。今天我们就聊聊,古代春节那些有趣的事儿!  是谁写下第一副春联?  每逢过年,人们便会在大门两旁贴上春联,在家里挂几幅年画。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在过年的时候往家门上贴画的习俗。左面贴神荼(shū)像,右面贴郁垒(lǜ)像,也有的人在家门上挂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神荼、郁垒是两位神仙,
期刊
读《〈指南录〉后序》可知,面对元军,文天祥抗辞慷慨,责骂虏帅,被俘却能奔突数千里逃出生天。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魁梧有力、挺拔健硕的豪侠。然而,《宋史》却这样描述文天祥的相貌:“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烨然。”人,本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却常将不同的人想象成坚硬的“標准像”,将其人生叙写成情节雷同的模范故事。  《宋史》将文天祥的忠君爱国写足了,然而,他的一个弱点,或者说污点也暴露无遗:“天祥性豪
期刊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我们理解诗歌,往往只要抓住一两个关键字词,便可管中窥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品读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亦是如此。  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多组不同的关键词中窥见孟浩然心中隐秘的情感。比如说,“泪”和“古”,作者在古迹前流泪,是因为面对留下丰功伟绩的古人,想到自己年华老去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