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语文故事】李爱新:“热爱这个工作,就要努力做!”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y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1979年11月,在被撤销13年后,云南省委同意恢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云南民族语文工作迎来了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
  就在这一年,主要居住在滇西北贡山县独龙江乡,当时人口仅有4000多人的独龙族迎来了一件大事。
  李爱新到基层搞培训
  01
  在贡山县文化馆工作的独龙族木里门·约汉到北京参加民间故事座谈会,了解到:民族不分大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他想:”我们独龙族世世代代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处于文盲状态,今天,党的民族政策这么好,我们也要向党和政府要求为独龙族创制文字,以便提高独龙族的文化素质,拯救独龙族的传统文化。“
  他立即向县政府的领导和本民族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大家都很赞成创制独龙族文字。”
  02
  在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民委等部门及当地独龙族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贡山县很快通过了创制独龙文字的提案,并指派约汉负责此项工作。省民语委派出龙乘云同志协助约汉开展工作。
  他们在日旺文的基础上,以独龙江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孔目村公所一带的话为标准音点,草拟了独龙语拼音方案。
  经过反复研究修改,方案1983年12月正式提交在昆明召开的省民语委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同意试行。
  贡山县成立试推小组,组织编写了《独龙语拼音方案实用课本》《汉语独龙语对照课本》。从1984年起,在当地独龙族干部、家属、教师和农村青年中进行试教,效果很好。
  ”独龙族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长期从事独龙语文研究、翻译工作的独龙族专家李爱新说。
  十四个民族十八个语种的民汉双语教材
  03
  1987年秋,来自独龙江乡的独龙族姑娘李爱新从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省民语委缺乏独龙语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把我调到语委工作。刚过来,接到的工作任务是跟约汉老人学习独龙文,我本就是独龙族,会说独龙语,加之有国际音标的基础,就用国际音标对照学习独龙文。“
  一两年后,李爱新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经常到基层搞培训,办扫盲班、培训班,到独龙江推广独龙文。
  ”那时人才、教材都比较缺乏。有一年办独龙语教师培训班,8月份是暴雨季节,我一个人从昆明到六库,再到贡山,进独龙江。“
  在六库车站,李爱新得知路上塌方很严重,路不通。但想到时间很紧,独龙江完小的教师们在等着,她就和几个人拼车从六库到独龙江。
  ”一路上有10多处塌方,走一段路、坐一段车,还请了一个当地的背夫帮忙,早上六点出发,下午才赶到福贡。第二天好不容易按时赶到,那时候没有手机,怒江州教育局的老师联系不上我,为我担心了两天。那时候真的很不容易!”
  04
  翻译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翻译科普读物,翻译、配音影视剧,编译学前、小学教材,还参与编写《独龙族文化大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独龙族》等研究文献。
  翻译的难度在于汉语的词汇比较多,独龙语的词汇比较少,很多新词术语翻译比较困难。
  让李爱新感到高兴的是,近几年,她和同事的工作更加受到重视。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翻译,到正在翻译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01 本》(2016年版),宣讲员带着他们翻译的书到基层宣讲,非常受欢迎。
  “群众都为‘习总书记会说我们的话’感到新奇、自豪。独龙族群众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很幸福!我想,热爱这个工作,就要努力做,做好了,有价值,有收获,就高兴!”
  2016年7月8日,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在连云宾馆召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民文翻译动员会”。参加会议的有14個民族18个语种的民文翻译专家和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相关人员
  05
  近年来,为使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得到有效宣传,云南不断加大民族文字读物出版力度,分别用彝、哈尼、白、傣等14个民族、18个语种,翻译、配音、制作党的十八大报告DVD光碟,翻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免费向边疆民族地区发放。
  微信上学独龙语
  随着手机的普及,培训班有了新形式。李爱新说,“我建了‘学习独龙文课堂’微信群,算是一个简单的‘微信课堂’,比如:每一天学一组声母,我在上面发布,大家来学,很多人感兴趣,很快就有100多人在群里。他们有的是本民族年轻人、大学生,有的是研究独龙族的研究生、学者。”
  监制:刘瑜澍 编辑:李玉朋、赵芳
  校对:彭烨 制作:李玉朋
其他文献
在昆明诸多景点中,有两处至今仍然能让人感觉到几分雅致。一是西山上的太华寺,路远人稀、十分清静;二是位于昆明市区北郊的黑龙潭,满山梅林,如果恰好遇见冬天小雪,就颇有几分诗词中“香雪海”的意境。  关于黑龙潭,在昆明有很多传说,这里曾因为四景而出名:汉祠、唐梅、宋柏、明墓。又因此地有泉水涌出,积水成潭,潭水一分为二,一半清水、一半浊水,两水相通,潭中游鱼却互不交往,形成昆明当地的一处奇景。  道人告诉
期刊
美丽的边境口岸城市瑞丽,位于云南省的西部,被誉为“天然森林公园”和“植物王国”,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与缅甸毗邻,村寨相依,竹楼相望。银井村距瑞丽市约11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  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田埂为界,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通婚互市,礼尚往来,和睦相处,世代传承,被大家
期刊
2017-04-08 今日民族  在去年迈入高铁时代、开通铁路里程近800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我省铁路建设力度不减、步伐加快,目前,共有12个铁路项目正抓紧建设,规模达2365公里。  根据《云南省中长期及“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将在“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主骨架网框架下,形成“三横四纵”铁路网布局。到202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力争6000公里,既有和在建铁
期刊
2014年8月,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摩梭史诗巨幅画卷”展览会。巨幅画卷长达128米,大小共有175幅。这幅独有的摩梭史诗巨幅画卷的策划投资人,就是我们此次采访的对象——达坡阿萨。  初见达坡阿萨,第一印象就是高大英俊、豪爽洒脱,有文艺范。接触下来,发现这是一位有故事的人,而他的故事都是围绕“民族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  达坡阿萨又名和军,纳西族,1977年出生在宁蒗泸沽湖边的一个村落里
期刊
2006年,“80后”藏族姑娘祁文秀从云南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省民语委办公室。  “工作,不是拿来辜负的!有什么机会,我都会主动去做。我翻阅老资料,看到前辈们的手稿,感触很深,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非常值得学习。他们为民族语文做出的贡献也特别大。”  以前辈们为榜样,她非常珍惜实地调研的机会。“每次调研,我都尽可能去和当地人交流。要有第一手的资料和实地调研带来的感悟,才能写好一
期刊
2月3日,丽江市摄影家协会组织了11名会员来到古城区七河镇共和村委会东关村民小组,给这里的老人们免费拍照,并现场打印和装框。  东关村民小组以纳西族为主,分成一、二两个组。村子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30多人。  古城区七河镇共和村委会东关二组组长宋周贤说:“很多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可老了的时候,却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这次活动对老人来说是一台好事、实事。希望摄影协会多组织类似活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
期刊
3月28日,2017年云南省第一批“云岭楷模”发布。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文山州森林公安局纪委书记石宏、云南公安消防总队曲靖支队特勤中队二级警士长董永山、镇康县外事界务员毕世华以及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董永山  从警23年的董永山扎根一线,是一位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敢于顶着灾难向前冲的消防战士。他以队为家,恪尽职守,立足本职作奉献,忠实履行着一名消防
期刊
1  丰富的历练可以助人成长,这句话在省民语委办公室纳西语专家赵庆莲身上得到验证。  1991年从云大外语系毕业的赵庆莲是丽江古城土生土长的纳西族,纳西语是她的母语。  进单位不久,按当时的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到基层锻练一年,赵庆莲来到了丽江县(现玉龙县)民语委。正是这一年的经历,让赵庆莲真正进入了工作角色。  “丽江那一年的锻炼很有成效,我跟着当地民语委的两位老师,帮农技站为不懂汉语的
期刊
“三化”工作一直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长期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让少数民族群众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跟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省民语委办公室副主任、德宏傣语专家郗卫宁就是这项工作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规范化”是三化工作中的第一步,除早期开展的文字创制改进工作外,新词术语规范化是省民语委这些年一直在开展的工作。  1982年,云南省民语委召开全省民族语文工作座谈
期刊
祁德川  1960年生,一位从云南德宏州景颇山寨走出来的学者,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研究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部分语言工作者及有关人员举行会议讨论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问题,并对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文字方案设计、干部培养、文字推行等工作作出决定。  这次会议对全国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祁德川介绍,国家非常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