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常态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ff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铃声响了,我徐步走进三4班的课室。还未站稳,学生就神秘兮兮地问我:“科学老师,是什么课啊?”“科学课啊!”我被问得有点莫名其妙。“科学老师难道要给你们上语文课啊?!”“不是!”那个学生急忙挥着小手辩解道,“我是问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哦,原来他们是问这个。我爽快地告诉他们:“平常课!”
  “那太好了!”他们如释重负似地长长舒了口气。
  “上公开课有什么不好吗?”我好奇地问他们。
  “好是好,就是太累了!”
  “老师,我们班都连续上了好几节公开课了!”
  是了,前段时间我们学校新基础教学中期评估,要上研讨课,很多老师都选择了三4班。
  “你们上课表现很好啊!”我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们。
  “那是我们装的!”一个学生无奈地说,“后面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我们不得已才装作很快乐很好学的样子!”
  “是啊!”一个学生跟着附和道,“老师你知道上公开课有多烦吗?一个问题总是讨论来讨论去,明明没有心思却还要装作很有激情的样子,而且有不懂的也不敢说出来。”
  “那你们为什么不和上课老师说呢?”我反问道。
  “老师也没办法啊!”看来他们还蛮善解人意的,为了老师,忍辱负重一般。
  “那你们希望我今天怎么上课呢?”
  “老师,你就像以前一样上课就好了。我们就想坐着听讲,不懂的再问。”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很满足一样。
  原来,他们是对公开课的形式心有余悸。
  我不禁有些难过: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可是他们为了公开课的需要,还要装作很认真很开心的样子。我们把一群充满想象力、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逼迫到感情透支,这是一件多么可悲可怕的事情啊!
  可是一想,现在在很多学校,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督学,或者是为了某些课改的噱头,老师们频繁地上公开课,有的反复在同一个班级试课、磨课,有的甚至是赤裸裸的表演课:老师给学生写好剧本,让学生按照套路流程,在众目睽睽之下颠覆自己的学习常态,在充满着装饰味道的花哨课堂上激情飞扬地表演着学习的情趣欲望,以达到表面上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产生抗拒心理。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要回归到常态教育了?!
  教育,其实质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以前的教育模式以老师的“教”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认为老师教得越多,学生学得就会越多,所以大家都填鸭式地满堂灌。现如今,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科学理念,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是由老师教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接受多少决定的。于是,四面八方的教育大家宗派便发起了一轮课堂改革,什么“先学后教,当堂练习”,什么“新基础教育”,什么“洋思教育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等。课改是必须的,可是,我们的课改符合学生的学习模式了吗?学生真正收获到知识了吗?我们的课改改到点子上了吗?教育,其实就像是一湖静水,清澈活跃,微风时起涟漪,狂风时起波澜,但是不管微风还是狂风,湖水总要回归平静。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别总想着课改,一会把水变成固态的,一会变成气态的,回归到社会,不还是要变成液态的嘛,瞎折腾什么,留点心思多研究研究学生,多研究研究教法与学法,比什么都强。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也开始受到关注.消防设施在使
5月21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对云南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抓住了民生一大问题,发挥了共青团组织优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源危机随之而来,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建筑节能新技术,想要通过降低建筑能耗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也加入了研究建筑节能技术的行列,尤其是我
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跳,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山水画,美的动人心魄。他又善以禅趣入诗中,使诗不仅仅为诗,更上了一重让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确遭遇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主管部门的压力、领导的压力、同行之间竞争的压力,还有来自家长及学生的压力。可以说,方方面面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职业倦怠便附体了。  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却仍有人做得风生水起,班级管理游刃有余,处理起学生中所生发的问题仍是那样得心应手,这是为何?因为他们的初心还在。  重拾初心,就是重拾当初的激情。美国剧作家尼尔·西蒙在威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