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和成熟的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ong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读到这本当代人悼亡的文集。众所周知,中国人是回避谈论死亡问题的。孔子有言,未知生,焉知死。更为严重的是,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在养生送死上给了国人巨大的安慰,但近代以来的中国,遭遇了革命世纪、唯物思潮和历史决定论的影响,死亡一改农耕文明中的至高信仰,成为集体仪式,被当作工具,死者也要为活人服务,死者不能与生者争地……无论是堵枪眼、顶炸药包、以革命人的名义实行枪决,还是自绝于人民;无论是抑郁症死,还是十连跳死;无论是70码死,还是飞机失联死……都与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弹”异曲同工,说明死亡在现代国人心中的异化。
  我曾经盛赞野夫先生的文字在汉语散文史上跟鲁迅一样执着地、集中地叙说死亡。本书众多无名作者的伤逝悼亡文字,也是集中地、执着地谈论死亡,每一个亡者都有名字,每一个灵魂都有名字,他们坎坷或顺遂的一生,他们幸福或悲惨的一生,在作者笔下都化入了永恒。这本书让我相信,尽管死亡不为当今时代社会所关切,但在亲友心中,在众多国人心中,它仍是一个有待解答有待印证的问题,仍是情感、精神和灵性的源泉。我也从中印证了对野夫文字的感觉:“在中国生活的边缘,我们中国人民不仅有着羔羊般温驯的气度,而且绝不缺乏纪念碑一样矗立的高贵品性。”
  父亲、母亲、姥姥、爷爷、堂伯、二爷、四哥、教授、老师、朋友……这些中国人的亲属在回忆中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他们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死亡纪念馆,形象化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有着个体人生不可代替的经验,更含有精神寻求突围的消息。例如《远去的皮影》一文末尾所言:“弥留之际,回首往事,四哥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咱们生自农家,平民百姓,遵从家教谨小慎微,一生逆来顺受。但纵观自己一生,就像儿时的皮影,纵有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却都在操控之中,从工作到生活,从社会到家庭,总是有只似有形若无形的手牵制操纵,就像孙悟空始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难道这就是宿命?”
  这本书让我想起自己对死亡的一些思考,这才想到自己青春意气时写过不少关于死亡的诗。如《早熟的悲哀》:“我是一个老人/这世界却太年轻/那么多孩子似的/向我问这问那/我有话却无法诉说//我的感受是另外一种/是那古比的西米尔/千年前善作预言的女人/当孩子们问她/西米尔,你要什么/她说,我要死。”如《死神》:“我不怕你/你不在的时候/我看见那依靠黄昏的墙角/嘲弄你和你兄弟的孤老婆子/傍近生命闲谈她长长的故事/没有人注意到她/她辛苦一生,满面皱纹/在旅途的终点静静地感味/太阳隐退,夜幕降临/她沐浴着自己的光辉//我不怕你/在你那里/她只是结一次账而已/她把肉体还给肉体/她把灵魂还给灵魂……”当然,后来我也写过不少悼亡文字,这是我们人生必修的功课。
  比较古今中外的死亡观,我们发现:古代人尤其原始人的死亡观是一种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相信灵魂不死;现代人则把死亡看作必然,看作解脱,看作威慑和恐惧。但我们相信:死亡仍会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将其作为本质的秘密还给越来越多的精神个体,宿命会在越来越多的人那里成为一种规范自由,人们能够从死亡的存在本身获得人生圆满的动力,获得创造的灵感。就像怀念逝者的文字是传统中国极为珍贵的遗产一样,本书作者證实了现代中国人的怀念文字,是被污染的汉语世界中少有的财富。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的精神在社会面前获得了完善,或者说,胜利,一如生者对逝者的祈祷:愿他们穿过荒凉的大地,在上帝的怀里得到安宁。“仁厚的地母啊,愿你永安她的灵魂!”人生的卑微、苦难和紧张,在生与死的观照里获得了解答与回报。
  可以说,本书作者自觉不自觉的悼亡,既反映了大时代中的个体命运,安顿了自己和亲友,又无意中透露了死亡本身的消息。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并印证养生送死的庄严,可以理解人生惊心动魄的瞬间和人生如蚁的典范。正如死者们感叹的:“人如草木,春生秋老,风过无痕。”人们还可以从中了解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生状态,甚至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张鸣先生悼高华教授一文所说,近代史学界从此塌了一个角;或黄宁先生叹息的,“没有了姥姥,我的故乡坍塌了”。
  中国人对死亡的评断本身是二元的,一为喜丧、善终,一为包括夭折、哀事、暴病、大病等在内的不幸,这是顺生哲学的反映。这一评判在当代仍有意义。书中有不少喜丧,但更多的是不幸的灵魂,他们在病痛中死去,他们上吊死去,他们在困顿中死去……向死而生,以中西方相通的这一形而上学思考来回顾人生,我们当知,善终有一种成熟的心智、健康的自由意志,而夭折、横死或暴死则是命运对生者身心的某种评价。中国人对身心污染、变异或病态的人有着最大的诅咒和评判——不得好死,不得其死。老子对生和死的思考是:“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本书中的一些篇什,也有对老子思考的印证。如公今度教授吹箫,无意中吹起了儿时听过的“大出丧”,箫音未断,就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如杨芸的爷爷预言自己活不过9月。如布衣的大舅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他反剪双手,形象地比拟,“在牢里,有一人长年这样手铐脚镣。别人都说莫开锁,不然他马上没命。”
  这种对死亡的感应、触及乃是人生自觉的大成就之一,它给人生赋予不可代替的诗意,使死亡真正如归。这种视死如归的成就源于对人生的庄敬和完善,一如歌德所言,所有成熟的事物都想死。这种死亡才是无惧的,才是文明个体领受到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种死亡才是重大的,才是文明个体顶礼的;“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这种死亡才是自然的,才是文明个体赞美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可以说,活着时直面死亡是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所有“活过”的灵魂都是我们生者的背景,他们在天上、在地狱里看着我们,死亡同样在加持着我们。年轻时曾为“留他如梦,送他如客”敷演出下面的句子:“因为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遭遇/我们常常忘记了生命的存在/像在梦中忘记了是在梦中/我们保留住生命不过保留着一个梦境/不由我们操纵,不用我们指引//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虽然我们还恋念着光阴/像春日里送走水一样的客人/我们送走生命不过送走了一位客人/有一点儿惆怅,有一点儿欢欣……”
  我读本书,拉杂想到这些问题,写在这里,跟读者分享。是为序。
其他文献
图/华小峰  2月20日,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检察院通报:原四川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刘维(曾用名刘勇)等36人,因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经营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等21项罪名,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新华社报道称,1993年以来,被告人刘汉、刘维等36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大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攫取巨额经济利益,称霸一方,在四川省广汉、绵
暴力来得如此之快,仿佛,也迅速令故事中人甩脱即时的困境。  一个上访告状都没走出县城的村民,一支裹着老虎毛巾被的猎枪,6条人命,其中一半无辜或正撞在枪口上。想揭发侵吞国家、集体资产,上下无路,只有比“万恶”。  一个洗脚按摩店的前台小姐心事重重,在包间里搓洗衬衣,恶客临门,用强,用人民的币一遍一遍摔打她的头脸,只有拔刀——顺便,赵涛将水果刀握出江姐的味道,多少有点出离邓玉娇。  一个在集体工棚里跳
马未都走在灶坝的遗址上  57岁的易中天又一次走进湖北省图书馆老馆。初中、高中时期,这是他几乎每周末都要去读书的地方,离他家的直线距离不过百米。现在,这里正要搬迁。  图书管理员给他取来一套叫作《太平草木萌芽录》的书,16卷,出版于1920年,序里写着,希望这套书将来可以作为教育子孙的读物。书的作者,正是易中天的曾祖父易翰鼎。而此前,易中天从不知道有这本书,更不知道它就在自己身边。“可以说它静静地
几年前,还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来访者都是异常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任何诊断意义上的心理障碍,仅仅是觉得不开心,需要找心理老师聊聊。他们在世人眼中都是天之骄子,却常常流露出焦躁、懊恼和挫败,对人生怀有强烈的不满。这种与现实不相称的自我否定,出人意料地普遍。  “这学期又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他们常常这么抱怨。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他们心里存在一个“估值”:过去了多
飞机抵达雅库茨克时,空姐提醒旅客:“下飞机时请注意行李,下次再见,现在地面气温为零下46摄氏度。”雅库茨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北部,是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每年冬天,它的气温可以低至零下50度,有35万居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雅库茨克,寒冬的冰雪覆盖着纪念二战的人民英雄雕像。每年冬天,这里的气温可以低至零下50度,有35万居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  早晨,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冰宫
一个年轻人花了很大工夫约到我的时间。他说:“我一定要来问一问你,我觉得如果再不解决我的心理问题,我的人生就要进入死胡同了。”  我问他是什么问题。他说:“我想换个工作,但是完全找不到方向。”  他跟我抱怨现在这份工作。虽然赚钱也不少,但是加班多,吃的是青春饭,总不能一辈子这样下去。最近感觉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但是又没有健身的时间。别说健身了,想看两本书,都从年初一直拖到年末。可是不看书又不行,如果要
5月29日,埃及开罗,前军方领导人塞西的支持者在解放广场上举行庆祝活动。埃及总统选举初步计票结果显示,前军方领导人塞西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埃及总统大选结束,前军方领导人塞西的得票率高达95%左右,胜选已成定局,最终结果只待6月5日前公布。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之春”,推翻了穆巴拉克、卡扎菲这样的军事强人和独裁者,平民主导的民主政治时代呼之欲出。然而仅仅3年半后,塞西将军就卷土重来,一切又回到了
我出生那年,詹姆斯?斯派德开始转运了。做过卡车司机、瑜伽教练、牛仔、服务生的他,终于在电影《无尽的爱》里,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那年他21岁。  1989年,斯派德主演的《性、谎言和录像带》,亦是年仅26岁的斯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的处女作,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5年后,我在家乡镇中心的那家录像铺发现了这盒录像带。我没听说过从导演到演员的所有人名,你也别指望一个9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初中生有
图/魏巍舆论  4个月前,太合娱乐发行总监田琪看完影片《心迷宫》,这个小制作、在诸多电影节获奖的片子并不文艺,“故事结构是商业片,要不是在农村发生,男女主角换个名演员,就是个商业片。”  但他非常头疼,“这片子搁在去年或前年就是‘一日游’。靠口碑?口碑这东西,最多也就是在业内传播。这种片子很容易碰上死循环:没院线排,然后没人看;没人看,就没人排……”  《心迷宫》原本定的档期是9月,却碰上一大拨进
距今已有百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将当时全球主要国家都卷入了血腥无比的杀戮。这场战争无论是人员伤亡数量还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破坏,都是史无前例的。引发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正是一支当时的新式手枪。  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一个名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刺客,用一支勃朗宁1900手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这一枪,点燃了火药桶,协约国和同盟国阵营迫不及待地宣布必须用战争来惩罚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