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英:永不言休 服务无止境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地两疏、一无所有,到被人尊敬、受人褒奖,陈兰英女士在香港脚踏实地工作,于中医行业,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脚步,打造救死扶伤的城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她还热心中医药界的各种活动,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传承中华医学经典。数十年奔波,劳碌,青丝熬成白雪,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陈兰英女士依然固我的坚守岗位,在她心中:医人,将直到生命结束为止。这是她的信念,亦是她的理想,更是她甘愿为他人奉献到最后一刻的崇高医德和人格体现。
  
  不畏劳碌奔波 凡是亲力亲为
  陈兰英女士祖籍福建福州,早在1960年她就已经是一位合格的中医师了。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对任何人而言,选择中医,学习中医,都是一个挑战,大医精诚,医德为重,一生坚守更是不易。如今,从接触中医到了解中医,从学习中医到行医,中医在陈兰英女士的生命时光里,好似从未淡化,而是感情越来越深,责任越来越重。
  陈兰英女生年轻时候就学习中医,后又有幸进入医学院学习专业知识,这为她日后的行医之路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抱着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的心态,从家乡来到香港寻求发展机会,然而,当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旁人眼里的花花世界时,语言不通和人地生疏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不适应,使正值花样年华的她,意识到实际与梦想的差距。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尝试和拼搏的陈兰英女士,已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创出一片天地。
  实际上,在到香港之前,陈兰英女士便已经在家乡福州人民医院工作了好几年,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几年中为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她日后在香港的立足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亦坚定了她救死扶伤的医者信念。刚到香港,虽有诸多不适,但是,也许是因为陈兰英女士此前救助了许多生命,从而得到了幸运女神的垂青。
  到香港后不久即1975年,一位中药店的老板急需聘请一位中医师,恰巧这一年陈兰英女生来了。也许,是与中医与生俱来的缘分,哪怕是到了香港,陈兰英女士注定要继续以其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此后她便开始在香港做中医师,直到1983年,她在熟悉环境、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另立门户,创办了福州参茸行。她自己也没有预想到,自己这一路走来,就是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
  “刚到香港的时候,中医药馆很少,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中医,近些年,在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界和中医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取得了很大发展。”陈兰英女士如是说,自到香港开始,她便在中医之路上,亲历了香港中医的发展历程,也为香港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路坚持下来,陈兰英女士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和考验。最初,她白天在药馆看病,晚上出诊,而在最辛苦难熬的时间里,她曾连续三年,每天仅仅只休息三个小时。“早上五点半起床出诊,十点多到門诊医治病人,晚上十二点回家,零零碎碎的事情处理好之后,大概凌晨两点左右方才入睡。”
  这就是陈兰英女士的艰苦生活,然而,她全部的奔波劳碌,并不是图一己私利,看看她的行踪,哪一样与中医无关,哪一件又无关医治?既然选择了中医,就等于选择和病患者一起,与病魔作斗争,陈兰英女士以她顽强的毅力和崇高的医德,支撑自己坚持到底。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她没有助理、帮手,一切亲力亲为。毛主席告诉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香港的打拼历程,陈兰英女士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演绎这句话的精髓。从初来乍到的五元钱诊金,到今天的不收诊金,她用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每一位患者朋友服务。
  而今,时间悄然流逝,但丝毫没有动摇她救人医人的信念。当与她年纪不相上下的长者,都在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之时,她仍然坚持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病患者送去健康福音,为传承中华医学经典而倾尽最后的力量和心血。
  
  贡献一份心力 推动中医发展
  现在,陈兰英女士仍旧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变的初衷,活跃在中医界,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医文化。
  自离开家乡来到香港之后,陈兰英女士回内地最多的地方不是自己的生养之地,而是南京,因为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至今,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培养了第一批师资,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陈兰英女士有幸成为这所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也证明其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在这匡育菁才的园地,她始终如一地秉承该校“严谨治学”、“继承创新”的优良传统,面向全国,更放眼世界。直到今天,陈兰英女士还是一如既往的两地奔波,她的辛勤劳碌和坚持不懈,不仅仅只是在传播医学知识;更以身为桥,促进香港和内地同仁之间的交流,致力于将中医发扬光大,延续其千年生命,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此外,陈兰英女士还是香港中国医药学会理事长,香港中国医药研究学院院长,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创会注册人兼常务委员。在其位,谋其政,无论是民族医药学术课题的研讨,还是开展香港与内地中医同仁之间的交流,陈兰英女士主动配合众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1974年,她就已经加入香港中国医药学会,而香港中国医药研究学院还曾遭遇过停办的命运,1996年复办后,陈兰英女士接任院长一职,德艺双馨,她也受之无愧,只不过,她亦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她介绍说:“香港中国医药学会,是香港的十一个政府注册的中医团体之一,现有会员一千余人,我们还在继续努力,促进会务发展,带动中医前进。”
  从选择中医开始,陈兰英女士就做好了弘扬中医的凖备,在数十年的中医之路上,她一直都在一步一步的兑现自己的心中的这个诺言——维护中医的专业地位,争取中医的专业权益,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香港是连接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些中医师的共同努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标将又近了一步。
  
  不言休 不后悔
  当年,陈兰英女士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古籍中挖掘、整理和钻研、学习,而今,她依然以“德艺双馨”之身在中医界坚守。她说:“医人,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她没有退休的打算,在她的意念里,一个人任何时候都应该自食其力,只要还有能力帮助他人,就应该一如既往,这是一种幸运和福气。
  在香港三四十年,陈兰英女士最大的感触,不是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这里的人群始终如一和她以诚相待。“这里的人始终关心、爱护我,无论是在我初来乍到一贫如洗的时候,还是今天,他们对我的好从未改变。”而她在中医事业上的努力与勤力,对待病患者的真心与真情,更是得到了广大父老乡亲的认可与称赞。金钱、名利随时都可能被人夺走,唯有人间真情,是值得珍藏的永恒的财富。
  陈兰英女士为人随和,现在也已是儿孙满堂,继承她中医衣钵的子女亦不在少数,而则她始终以积极向上的乐天精神继续行医和生活。未来的路还有多远,无法预测,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陈兰英女士将永不言休,医人无止境,而她亦将无怨无悔!
  
  【人物简介】
  陈兰英女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国医药学会理事长,香港中国医药研究学院院长,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创会注册人兼常务委员。她以一个人的勤劳拼搏和奔波劳碌,旅行医者之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她热心参与中医界众活动,本着一颗朴实的心灵,旨在推动中医发展,为民族瑰宝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
  
其他文献
他是香港纸业大王——姚国安先生。近四十年来,他与纸为伴,在用纸搭建的舞台上,他绽放着勤劳、拼搏、智慧的光芒,这光芒是温和的,家人,同事,社群无不感受着他的温暖。  他说事前要勤勉努力,事后便顺其自然,不强求,一切随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消极妥协之人,他仅仅只是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既定的事实上,而是用在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物上。勇闯纸业王国,服务社会大众,他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创
期刊
  
期刊
2011年2月,广东清远揭晓了第一届“十大侨界爱心人士”的榜单,来自香港、尚担任着清新县政协委员的周荫华先生赫然名列其中。有因才有果,光环背后,是十二载的付出。  周荫华先生其有颗金子般的心;他不擅辞令,所以将爱化为无形。为了支持清远的教育事业,他呼朋唤友,奔走两地,施行善举,笃定至今,助学行动,还未停止……    多面商者 志士仁人  周荫华先生祖籍东莞,生长于香港。他曾是一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
期刊
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筑业水平节节攀升。放眼各大都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直指苍穹,每至夜幕降临,更是灯影绰绰,彰显繁华,林立如同一座座璀璨夺目的地标。  玻璃幕墙,一种新世纪的建筑装饰结构,便是这多彩风貌的载体之一。原投入装修工程的周富荣先生约于10年前开始涉足该项业务,迄今为止,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旗下公司俨然已成为行内的知名品牌。由于对经手负责的工程皆坚持质量第一、按时完成等
期刊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進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萧志常先生作为一名中医,求学期间,即了解中医灿烂、辉煌的文化,徜徉在几千年中医文化中,聆听中医大师治病救人的风采,这让他更坚定了当一名中医的梦想,并立志在中医行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时光荏苒,如今,擅长治疗骨伤的萧志常先生,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不断为患者送去健康和
期刊
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麦桂圃先生勤耕细作达三十五年,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蕴含在了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融入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年每一天。  退休之后,他創办教育专业培训协会、开办伦敦卓越书院,勤耕不辍,孜孜不倦,从不因退休而放慢为教育奉献的脚步,从不因退休而褪去对教育的热情,从不因退休而掩饰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眷念。  为教育而忧,为教育而乐,教育事业,是麦桂圃先生最爱的事业,也是
期刊
梁官华先生曾是公务员,退休之后,闲不住的他在友人的牵线下,踏上了服务的征程,从居民代表到乡公所主席,从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到青年中心执行委员,从大埔到连南再到韶关,服务的步子越迈越快,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  真诚待人,真诚为服务,服务也为梁官华先生退休后闲适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让他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充实。    退休之后服务提上日程  2005年3月以前,梁官华先生供职于政府的水质控制部门
期刊
2011年10月15日,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以“嘉庚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新校区落成暨93周年校庆典礼隆重举行。数千名集美中學的海内外校友和集美中学师生,相聚母校,济济一堂,共贺庆典。其中,90多名来自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老校友也亲临现场为母校道贺,罗立清先生与黄碧珍女士夫妇正在此列。  作为集美学子,罗立清先生一直具有浓浓的母校情怀,虽已离校多年,
期刊
普洱,能唤醒久违的记忆,在柔绵的回味中,幸福的甘甜溢满心头;铁观音,清香而不失浓醇,轻啜一口,沁人心脾、甘之如饴;花茶,浓鬰而花香四溢,观之清新宜人,品之心旷神怡;绿茶,色泽鲜明、青翠欲滴,四季长饮,收藏的是满目春色、绿意盎然……不同品种的茶叶有着不同的特色与功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洗礼与沉淀,曾志挥先生对各种茶叶的品性早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因而被尊为“一代茶王”。  “茶叶除了轻身耐劳、增强免疫
期刊
澳门一直被誉为“社团社会”,在这样的氛围熏陶和感染下,很多青年不由自主地加入社团,并在前辈的指导下,不断为社团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夏俊英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热心社团工作并竭尽全力为之奉献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以期让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宽广、让自己的人生旅程更加精彩!     学成归来 步步为营  夏俊英先生祖籍江门,在澳门出生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