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观念、思潮:2012年近代中国思想史阅读回顾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既往,当代中国史学界政治史、社会史热门,思想史偏冷。思想界亦然,普遍存在着谈思想者多,深入研究思想史者少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史没有意义。正如萧功秦所言,研究对一个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可以认识这一民族的特性。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才能理解这个时代中人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尤其是在需要更多的学理和智慧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今天,更需要前代思想家为我们提供思想资源。
  以人物为中心的思想史
  钱穆曾经说过:“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从此语可知,思想史首先应该是关于人的历史。对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也是近三十年思想史研究的经典模式。
  王?森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展现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之下,作为五四精神继承者的傅斯年,批判传统思想、重新界定古史、坚持自由主义、追求学术独立,最后却在政治和学术的拉扯下,左右势力的夹击下,被迫放弃部分五四理想的过程。作为王?森的博士论文,本书成书年代较早,所谓政治和学术的两难,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突等传统命题,今天看来已不新颖。其亮点在于,研究中使用了大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收藏的“傅斯年档案”,通过傅斯年的书信、阅读眉批、购书记录、未刊札记等生活史的资料,作为判断傅斯年的思想走向的佐证。王?森用精彩的研究证明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中的论断,思想史和生活史可以有交集。目前思想史研究普遍存在着资料瓶颈,王?森的研究,对扩展思想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提供了有力例证。
  无独有偶,黄克武的《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也是一本对史料有自觉的人物思想研究之作。以往的严复研究,多以其著作为文本,进行纯思想的分析,而很少在挖掘史料上下工夫。黄克武利用大量被忽视的严复书信和日记,展示了严复思想发展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严复的许多译著都是在抽鸦片之后完成的,身染毒瘾的痛苦使其意识到,应该呼吁国人禁烟自强;严复原本无女权思想,多次娶妻纳妾,与忘年女学生交往后,才逐步认识到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本书的主旨意欲说明,严复终其一生思想具有连续性,反对不顾东西文化内在差异而作无根移植,希望能够会通中西,为中国找到合适的现代化道路。但是,鉴于“另一种启蒙”或“思想调适”的说法,在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中各家已经多有阐述,将鲜活的生活史资料引入思想史,从某种程度上为本书增加了新意和分量。
  如果说严复思想中新旧交织,反映了张灏所谓的“转型时代”下人物的普遍特征,黄道炫和陈铁健关于蒋介石思想的研究,为这个结论提供了另一则有力证明。《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以近年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为基础,专门对蒋介石的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整理。可以看到,蒋介石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领袖,却是旧人格的典型。他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染,推崇《中庸》《大学》,对宋明理学研究精深,并以阳明哲学为基础,结合三民主义学说构建了一套力行哲学。尽管他被对手视为“流氓”和“独裁者”,本身却极重修身,强调经世致用,一直以儒家理想中牧民的“君师”自命。这种圣贤梦,导致他重视伦理教化、轻视制度规约,提倡人治、忽视法治,崇尚民本、隔膜于西方民主制度等等。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对其行动有着重要影响。蒋介石这种思想上的局限和性格上的保守,或许为其政治上的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观念为中心的思想史
  个案研究并非终极目的,最理想的研究是以小见大,展现时代中被知识分子普遍分享的思想观念。然而,未必每一个案都能成功地以小见大。这时就有必要走出个案,进行以观念为中心的研究。在这方面,相对于历史学背景的学者,政治学和哲学出身者往往有更多贡献。
  杨贞德的《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和梁漱溟等几位人物为中心,发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分享的一种“转向自我”或“反求诸己”的观念倾向。这就是说,知识分子在回答如何改变政治和社会问题时,普遍采取了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改造式策略。用林毓生的话讲,就是一种“藉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倾向与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注重修身类似,过分相信道德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将改造政治和社会的要求,完全寄托在个人道德的提升上。对于用制度约束权力,进行分权制衡的宪政架构,保障个人自由,则多有忽视。用张灏的话讲,这是对人的堕落性和无限为恶的潜能缺乏一种“幽暗意识”,可能走向全民主义、民粹主义和权威主义。从杨贞德的研究亦可看出,这种倾向最后导致知识分子在面对权力时软弱无力,无所适从,或是如胡适期待当权者的良心和觉醒,或是如梁漱溟转向社会运动,或是如陈独秀走向共产革命。
  不同于杨贞德略带“质疑”的立场,哲学出身的安靖如在其《人权与中国思想》中,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模式进行了“正名”工作。本书实际是一本研究中国人权观念的通论,但近代部分占有很大篇幅。作者总的思路是,中国本身就存在着一种丰富、复杂和持续的权利观念。从宋代新儒家开始,经过晚清、民国再到当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中国方式,发展和丰富着属于中国的权利话语。在这种话语下,无论梁启超、陈独秀还是高一涵,他们所理解的权利,都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而是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群体、国家密切相关,更多指向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还认为,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同等重要,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公平正义,政治上的权利也毫无意义。将个人权利当做手段而非目的,一般会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但在安靖如看来,这却是中国知识分子根据自身历史经验发展出来的权利话语。这种话语也曾一度和杜威、耶林等西方思想家的权利话语构成奇妙的重合。对这种话语,西方需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中国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与西方主流权利话语对话沟通。
  相对于海外学者带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著作,中国学者的观念思想史研究相对平铺直叙。闾小波的《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对民主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这项研究前人多已做过,但颇为有趣的是作者的思路。西方学界对中国民主思想史的主流研究,谈的只是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罗隆基、储安平一脉的英美自由主义,即使有区别,也只是自由主义内部的左右分歧。但是作者认为从五四开始中国的民主观开始分疏,出现了自由主义的精英民主和革命主义的大众民主两种思路。后者从李大钊、陈独秀一直到毛泽东,走的是通过在体制外组党建军,彻底改造乡村社会,进行广泛政治动员,通过革命运动为实现大众民主而斗争的道路。这种两分法,可能还需要讨论,但对同一观念存在相互对立的理解,确是近代中国思想紧张和多歧性的真实反映。而且,作者最后也承认:“由于后革命国家的综合症,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程度并不如当初预设的那样理想。”   以思潮为中心的思想史
  如许纪霖先生所言,对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观念研究是近年来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势。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潮研究仍在继续。尤其是所谓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三大思潮的发展和互动,仍然是学者们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
  林建华的《1940年代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来源、成因、思想实质和思想特征行了全面梳理。他从思想自由、经济自由、自由与民主、自由与宪政等方面入手,整理相关言论,归纳其中的观点,并对各种观点之间的互动加以分析。其新意之处在于,详细考察了以往被人忽略的抗战后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将其和国共内战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潮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足之处在于,无论在体例上还是观点上都没有创新之处,对自由主义的评价仍然比较谨慎。从其结论“自由主义并非一无是处,一文不值”上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话的对象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教科书式意识形态史学,而绝非学界关于自由主义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没有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只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资料,其工作近似于补缺查漏。
  专著以外,对主义和思潮的研究也常以文集的形式出现。高瑞泉主编的《中国思潮评论》第四辑《自由主义诸问题》,对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在这里,自由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多种脉络和形态。张世保分疏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两种西方来源:哈耶克和拉斯基,并讨论了其各自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晚近的概念。章清认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在1940年代以前,多是一些思想片段,并未有十分明确和集中的主张。到1940年代以后,才有了比较清晰的思想图景,使勾画中国的自由主义力量成为可能。高瑞泉等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儒家的关系,并将考察时段一直延伸至当代。这些文章都是近期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前沿思考和最新成果。
  说到前沿,要提到的是郑大华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近年来,郑大华主持出版了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等多部文集,几乎涵盖了思潮研究的所有方面,其影响力不可小视。这本《前沿问题》可以视为对以往思潮研究的总结和定论。郑大华一直认为学术界对思想史研究缺乏理论上的自觉,也缺乏科学的方法,导致学科界限混淆不清。因此,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思潮研究等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提出见解。其中还涉及思想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包括激进与保守、爱国与卖国、救亡和启蒙、改良和革命、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等等命题。不过,这些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被讨论,并且早已形成固定的讨论思路和言说框架,所不同的可能只是比过去拥有更多的材料,增加更多的个案,评价更加开放而已,很难说仍是“热点”和“难点”。所谓“前沿”的说法,似乎也值得商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振中)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汎森著,王晓冰译,三联书店,2012
  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黄克武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黄道炫、陈铁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个人,杨贞德著,三联书店,2012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美]安靖如著,黄金荣、黄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闾小波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940年代的自由主义思潮,林建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自由主义诸问题,高瑞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郑大华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最近我感冒了,咳嗽不断。这本来是坏事,但却无意间成了我掩饰失误的一种方式。这两天.我就靠它躲过了两劫。昨天下午的语文课太枯燥了,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开始“小鸡啄米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张宏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这恐怕是任何一个有智慧、有远见的革命家都无法漠视的,当然也是研究近代革命的学者难以回避的。然而,中国的农民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革命中的农民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他们何以加入革命?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在国内学者的革命史研究中是相对受到忽视的。张宏卿从政治史、革命史、文化史的角度切入,综合运用社会学、
“报——”传令兵漫画书满脸焦急地冲进王宫,“国王陛下,接边疆急报,一个强大的敌人——言情小说正准备入侵六(1)班!您看…”国王大字典捋了捋胡须,对丞相百科全书道:“丞相,你的看法
暑假,我们来到世界闻名的潜水胜地——帕劳游玩。七色的海水、摇曳的棕榈树、温和的海风、银白的沙滩、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一切都令人流连忘返。我们的旅程原本十分愉快,直
今天是星期六,阳光明媚,我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全家要去参加户外露营了。
自2011年11月初起,本刊邀请全国近40家读书类报刊、网站的媒体同人,对2011年产生广泛影响的人文社科类优秀图书进行年终盘点。在对各位媒体同人的推荐书目进行汇总的基础上,本刊按推荐人次整理出了“2011年度全国读书类媒体人关注的图书”。  读书类媒体人的视角是审视2011年图书市场时一个不可缺少的评价维度。此次入围的图书未必是“最佳”,但一定是2011年图书市场上最具眼球效应,在各大读书类媒体
在纪念侯外庐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发现,侯外庐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一本英文书———《中国哲学史略》(犃狊犺狅狉狋犺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狆犺犻犾狅狊狅狆犺狔)海外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208家,涉及14个国家、地区,这个数据着实令人振奋。  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而言,一本图书如果能够进入传播对象国的图书馆系统,其实就等于该书的国际影响力到达了这个国家。图书馆的收藏数据是衡量图书学术影响的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
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微信时代。在微信时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和朋友圈。在朋友圈中,你可以转发一些科普知识、一些小故事大道理,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小观点,上传自己的
上课了,丁老师满面春风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对大家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记作业。”什么?一上课就布置作业?我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感觉。“第一项:写第一单元的作文。”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