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学生“包”得过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得过死,是目前数学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症结之一。课堂讲解要少一点“包揽”,学习过程要少一点“包办”,释疑解难要少点“包干”。
  关键词:包揽;包办;包干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得过死,是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症结之一。不妨举上几点: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我能学”的独立性被低估、压制了;教师担的责任过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生被教师“包”得过死,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内在潜能然得不到开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课堂讲解要少一点“包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脑去思,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讲解过重,启迪、激励偏轻,总怕学生听不懂,讲得多而碎,担心学生学不会,引得繁而杂。更有甚者把课本里的知识自己先嚼烂了,再一点点喂给学生。教师的“包揽”代替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被动的学习使学生简直成了一个筐,教师传授的知识一一照单往里装。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不懂得勤思,更不能善学,问题意识缺乏,学习兴趣平淡,效果也就不佳。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少一点“包揽”,多一点“放手”,具体做到“三不讲”: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能读懂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通过旧知识迁移能掌握的新知识不讲;学生自己通过互相交流能理解的知识不讲。而依据学生的能力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教师应重点讲、反复讲。一句话,教师讲课要简单一些,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让“我要学”和“我能学”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在教学“被3整除的特征”时,要想发现其特征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时,我并没有对其特征和规律进行详尽的讲解,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操作、实践探究”上,上成一堂实验课。(1)探究前出示要求:每组4张数字卡片,每人任选3张,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算一算这些三位数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被3整除。(2)分类整理:如123、321、132……都能被3整除,124、421、412……都不能被3整除。(3)你的发现: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什么情况下这个数能被3整除,引导学生发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则不能被3整除”。
  在这里,我没有大包大揽地灌输,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入口”,引学生走入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二、 学习过程要少一点“包办”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环环相扣,内在联系紧密,每一个新的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而这个新知识都在为学习更新的知识做着准备。一环没有学懂学会就要产生误差,必然影响到下一环节的学习,長期下来就会形成误差积累,使差生不断产生。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数学老师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学不好,把学生的学习全过程都“包办”下来,从讲解、练习、纠错、评价等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唱主角,“包办”学生的思维, 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效果却事倍功半。有的教师却不然, 他们相信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教学原理和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中理解到一个数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体验到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出的。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研究。
  如教学“质数、合数”一课时,我没有对质数、合数的含义、特征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座号是1~12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座号的约数,然后观察1~12中,哪些数只有一个约数,哪些数有两个约数,哪些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特征,从而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师少一点“包办”,学生多一点空间,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能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三、 释疑解难要少一点“包干”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要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当学生面临困惑、疑难、挫折时,不要怕他“吃不了”,赶紧把答案和结论“喂”给他,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者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去体验、感悟知识的真实内涵。
  如教“长方体”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用品来,学生很快举出了橡皮、铅笔盒、电冰箱、微波炉……然后我拿出一张16K的白纸问:“这张纸是不是长方体?”有部分学生举手回答:“一张纸不是长方体,因为它没有高(厚度)。”这时,我叫一位举手的学生到讲台,让他将旁边的16K纸一张张对齐了往上堆,当堆到20张时,我问这个学生:“这是不是长方体?”他摸了摸头回答说:“是长方体。”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张纸不是长方体,而20张纸堆起来就是长方体,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对我的问题产生了疑惑,都积极地思考着原来是哪儿出了问题。过了几分钟,不少同学举手要求回答,我还是让一位原来答错的学生回答,他说:“如果1张纸没有厚度高是0,那么,20张纸堆起来20×0=0,也是没有高,就不能是长方体,所以原来以为一张纸不是长方体是错误的。”我笑了笑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其实1张纸也是长方体。”
  试想,若在学生做出错误猜测时,教师就“包”下来立刻指正,学生的思维便不会继续深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只会习惯地跟着教师走,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说,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刘庆华,王敏勤.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陈萍.教师专业发展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该文论述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估与洪涝灾害典型调查分析模型》(以下简称“模型”),可以为计算现在或未来不同洪涝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值,太湖
1996年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不少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他们地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今年五月份越赤道气流特别强劲的反常情况,准确地预测了今年全国将大较大
摘 要:数学情感通常被理解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數学产生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恐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使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和喜悦。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数学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
摘 要:学习数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当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因此,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便简述几种有利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期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
洪积扇上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任澍华(西安机械工业部勘察研究院710043)0前言60~70年代建设的三线工厂,多位于山区或平原与丘陵交界区,其中不少厂房建在山口或丘陵地带沟口洪积扇上。由于
结合本次期末试卷特点及未来的全省统一命题的大形式要求,我觉得在今后的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重视揭示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日复一日地布置着单调、机械、重复的练习。即使是应用题,也只是练习本上的“纯”解决问题,严重脱离应用。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能准确无误地估计、推算(而不是猜)出来。这样的作业,学生能有几分兴趣呢?还有几分效果可言呢!  关键词:家庭作业;生活化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数学作业呢?由于小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欢新颖有趣、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作业。因此,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