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汉字“密码”,使课堂更具“语文味”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ai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套“文化密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追溯汉字的来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不仅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轻松,使课堂更精彩,更具“语文味”。
  一、析形索义,辨析易混字
  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重心慢慢从低段的字、词、句转移到段和篇的阅读理解,随着学生们识字能力的增强,字的教学在五六年级慢慢弱化,甚至很多时候有的教师会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学。由于识字量也是相应地增长,其实学生们碰到了更多的易混字或难写字,笔者甚至觉得,在近年的教学中,学生们的错别字有增长趋势。
  按照一般做法,在学生们出现错别字时,老师们会提醒学生易错的笔划或部件,但常常收效甚微,比如“即”和“既”字,一次次的提醒并没有让学生们的书写变得更加准确。其实,“即”字甲骨文字形是,左边表示盛食物的器皿,右边的“卩”表一个跪坐的人形面对着食物,正准备要进食,引申为“接近、靠近”,再用为连词表假设,这便有了“即使”一词;而“既”字甲骨文为,右边的意思正相反,是一个人回过头去,表示吃饱了,引申为完、尽,再虚化为副词。这样出示相应画面和古字形,生动形象,学生们就牢牢记住了两个字的区别。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的生字“寇”时,考虑到以往教学这个字的部件和“冠”字容易混淆,我特意运用了汉字学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寇”字的金文字形,联系“家”字让学生回忆,宝盖头表示房屋,再介绍“元”字其实是人的变形,特别突出头部,而“攴”表示手持武器,这是一个会意字,合起来就是人持武器闯进家里打你的头部,学生立时理解了“寇”字的侵略之意,也没有人写成“冠”字了。高年级的学生逐渐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汉字造字生动形象,表意功能强,教学中追溯字源形象,让其明确字意缘由,比起单纯在黑板上写字对比,说“是此非彼”要有效得多。
  二、见“旁”推义,巧悟词意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常见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较早地出现在教材中,但毕竟由于其构字能力的局限,约占汉字90%的形声字越来越多出现在教材中,再像以前一样逐字教学不可能,阅读教学的繁重任务也不允许我们有专门的识字课时间,因此,高段语文教学更侧重随文识字,进而明词意,理解文章。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金碧辉煌的宫殿”时,我先告诉学生们,“辉”字的偏旁“光”意为人头上有火光照亮,表示有光彩,“煌”字形旁“火”也表示光亮,那么这宫殿装饰了些什么,显得如此耀眼呢?大多人答“是金子”,于是我引导他们注意“碧”字,“碧”字左上角不是“王”,是斜玉旁,整个字表示青绿色的玉石。我再问大家:“以金、玉作为装饰,这样的建筑物给你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回答就不再是金光闪闪了,而明白了“金碧辉煌”是形容事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从而感受到建筑的壮观。在这个貌似“小题大做”的教学片段中,提到了“光”“火”“玉”三个偏旁,既完成了对词语的理解,为下文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作对比埋下伏笔,又为以后学到同样偏旁的字提供了理解字意的依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讲到下文“玲珑”二字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这个词与“玉”有关。当然,这是我和我的班级在接触汉字学后初次遇到这些偏旁,如果学生在低段已学过相应的知识,还可以省些口舌。
  每个人的识字过程中,都在潜在地运用汉字的构形系统,不认识的字都可以推测,借助知识迁移的力量,以一字带一串,能帮助学生们更多、更快、更准确地识字解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究文眼,四两拨千斤
  高段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探究汉字的底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一字破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穷人》一课中,渔夫说道:“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字历来是教学之重,很多老师会让孩子用换词的办法,将“熬”字换成“撑”“挺”“渡”等字理解字义。而运用汉字学知识则可以这样引导:“熬”字从“灬”,本义为“干煎,放火上煮”,引申为“忍耐、坚持”,再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从而理解渔夫面对困难的坚毅和收养两个孤儿的决心。仔细推敲“熬”字,让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句子内涵,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到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2.以一字加深对段落的情感体验
  在《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从“骚扰”一词的“骚”字入手,与“搔”进行比较,“骚”指用刷拭马,人搔痒是用手轻挠,用刷马的力度、方式对人,显然太过分。接着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作者对飞蛾骚扰的不堪忍受,并反问:既然如此讨厌飞蛾,为什么还忍不住放了它?学生们在讨论中逐渐理解了“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言下的深意。
  3.以一字组织全课教学
  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由一个“朝”字引领,我边说边板画,让学生理解“朝”字本义:月亮还没有下山,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是清晨。然后让学生从诗中找出清晨渭城的景象——朝中雨、朝中柳、朝中客舍,与诗中关键字眼“浥”“新”“青”相结合,让学生们在想象中明白了一二行诗的意思,并引出下文送别情景。以一个“朝”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形、意、情自然地串成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像这样的案例很多,我在《桥》的“祭”一词,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烟熏火燎”等教学片段等,都是巧妙抓住文眼,剖析汉字,从而盘活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
  四、引用典故,浸润汉文化
  同样是在《送元二使安西》一文中,讲到“柳”字,有个学生说到“柳”和“留”谐音,认为“柳”表示王维想把朋友留下。我随之介绍了“折柳赠别”的典故——因为柳条随处能活,古人送行便折柳相赠,祝愿朋友此去一切安好。这种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汉唐最盛,因此在古人诗词中甚为常见。这样一介紹,相信孩子们以后再读到其它诗中的“柳”,也能想起今天的故事,而对所读的诗文有不一样的领悟。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扣住文眼“和”字,引入孔子《论语·子路》中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举张艺谋在2008奥运会上展示“和”字为例。汉字字字有学问,字字有典故,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汉字教学,学生们从小就能受到这样的文化熏陶,也能在将来传承这样的民族文化瑰宝。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历史,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汉字训诂学、构形学等相关知识,不仅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不少难题,更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言文字的本质,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东关小学(234200)
其他文献
该文在阐述HTTP协议和分析HTTP服务器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HTTP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原理,描述了其工作流程,分析了其功能、优点、并给出一个用java实现的代理服务器设计。
会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读”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意义,这一认识也为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所认同。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要打破当前简单化的“朗读”设计现象,从平面化朗读变得立体起来,朗读主体更加多元,朗读形式更加丰富,朗读时机更加合理,从而使朗读成为文本理解最有效的方式。  一、情境化朗读,点燃文本理解热情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过程中,大部
期刊
该文分析了HVDC直流侧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直流有源滤波器模型的摩波检测与控制方案,建立了一套实验模型系统,并在高压直流仿真装置上直流侧进行了试验,证明了有源滤波器
该文用普通砼抗弯韧度作为HPC砼韧性评定的主要指标,在不掺纤维或聚合物材料条件下,采用改变粗、细骨料的品种,外加剂引入微孔及粉体效应等,研究改善HPC韧性措施。把砼韧度大幅度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古诗词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学习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感知体验环节,并在多元互动之中建立学科能力。小学生对直观感知情境有特殊接受度,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展开学习调动,能够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学习主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课堂思维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更多考量,不能借助现成的教案问题设
期刊
在全面分析HTTP协议结构及内容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可用于个体化服务的协议(PHTTP),文中给出了个性化协议请求的方法及具体响应码。该协议的提出将使得个性化服务不 再局限于各
该文以Huffman编码、Fano编码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Fano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具体的阐述了其编码过程,并对三种编码方法的编码效率进行了比较。
该文采用HypersilNH〈,2〉柱,示差折光检测器,以重蒸水和乙腈作流动相,以保留时间和标样添加法定性,外标法和内标法定量,测定麦汁和发酵液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麦芽三糖。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继承、理解并借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很难快速掌握,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