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缺什么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亚马逊可谓美国电子商务的大哥大。但是,跟阿里巴巴一比,简直就给比没了。乃至有人说,中国才是互联网的前途所在。对此,我充满疑虑。
  不错,要说购物,中国早晚将是世界第一。但是,互联网并非仅仅是购物。比如最近崛起的“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上公开课程),中国比起美国来,几乎落后了一个时代。“慕课”的崛起,一度有被过分炒作之嫌,似乎“慕课”会取代整个高等教育。如今这种炒作已经过去,但没有人怀疑“慕课”所代表的巨大教育革命。特别是哈佛-MIT在尚未从大衰退中恢复底气之时,就联手进入这个领域,创立了edX的“慕课”平台,使“慕课”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哈佛创建HarvardX,已经有两年的历史,有两个制作室,三十多个雇员,外加许多临时雇员,俨然有一个小系的规模。不仅哈佛的明星教授亲授“慕课”课程,课程的制作也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的“慕课”,技术相当简单,就是教授大课的录像,最多配有若干图片和地图。哈佛则开始将“慕课”好莱坞化,采取各种影像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并有“导演”帮助教授提高对着镜头的“演技”。一般一个课程的制作,要耗资7.5万到15万美元不等。
  再看看“慕课”的受众。2012-2013年,有84.2万学生在哈佛-MIT的edX课程中注册,72%来自海外。其中领先的是印度,占了学生总数的13%;接下来是英国、巴西、加拿大、西班牙。中国和巴西、西班牙都是非英语国家,人口是巴西的6倍多,是西班牙的将近30倍,人均GDP比印度高出1倍多,但居然榜上无名。再看注册学生完成课程的比例,西班牙达14%,希腊、捷克、匈牙利、波兰也有较高的比例。中国仍然排不进。
  如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自己的“慕课”体系比较强大,倒也不值得担忧。可惜的是,中国的“慕课”,几乎还在零起点上徘徊。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实力,也不具备和哈佛、MIT竞争的能力。像哈佛-MIT所提供的“计算机科学入门”这种免费课程,不被中国学子利用,却被大量印度学生利用,日后和人家在高科技上竞争岂不会处于下风?
  网络媒体是互联网的另一大领域。从表面上看,中国在这方面相当热闹。但是,如此壮大的规模、如此强劲的模仿力,却忽视了一些非常初级的技术。对照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媒体就会发现:美国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关键词背后往往有链接,一点击就进入相关的文章、甚至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有时在网上看一篇报道,就涉及的关键词点击几次,看着看着就进入“做学问”的状态、开始读有关的论文。中国互联网上,则基本都是“白文”:一篇文章后面虽然附上几个相关的链接,偶尔有几个关键词的链接,但基本上没有文内交叉索引的功能。我自己应约在中国网站上写的文章,或者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被放在网上后,都是这么处理,看不出互联网的优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首先是读者的阅读水平不高,没有太多刨根问底、把事情搞得水落石出的劲头。第二,美式网络文字的关键词链接格式,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编辑。他们要知道每个话题相关的文献,几乎具备了导师给学生指定参考文献的水平。不用说,这是很大的一笔人力投入。只有在读者提出高要求的情况下,网络媒体才会在这方面投入。中国的读者缺乏这样的需求,谁会烧钱提供这种没有什么人用的服务?第三,所有这些,都要靠文化的整体实力支撑。英文的索引链接有意思,因为相关的研究细致丰富。中文如果没有这么多高质量的文献,做出链接,也链接不到哪里去。
  一句话,中国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商务、一种消费,可谓独步于世。但是,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则和网络时代之前相去不远。这样的网络繁荣,究竟能走多远?
其他文献
《礼书纲目》是江永早期礼书编撰和礼学研究的重要著述,具有考证精详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它的“分章别句”和“分经附记”的编撰体例,已具汉学考据的雏形。它以案语形式
做人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做人更是一项人品大修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宽容待人。因为宽容既是一种品质和美德,又是一种价值与资本。宽容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财富。宽容能带给
选例的基本原则是准确贴切,即选例不出错尤其是不出常识性错误,同时能很好地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原则是典型新颖,也就是选例要能很典型地说明问题而非似是而非,同时应力避
2月21日上午,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广州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广新局,黄埔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布: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暨第八届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定于3月1日至7日在广州市黄
昨夜,天回南。白竹不喜欢回南天,像一只塑料袋把她和整个村子装起来,浸泡在闷湿的水气中,一股在隔夜不洗的宿衣上垢留的汗气和各种腐朽物或牲畜粪便的气味浮荡在鼻孔周围。白
摘要 本文立足于波德里亚消费符号分析的角度,解读吉林省民俗文化地域的符号属性,探索吉林省民俗文化商品化过程中的开发原则与限度,以及基于合理性的适度运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 消费文化 符号化 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那些原来散落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综合性社会人文现象渐渐地被文化管理与开发者作为特殊的文化资源广为开发利用,并日
衰退来得如此迅猛,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这场危机是如何降临的。前一天,我们还是满地牛奶蜂蜜,第二天就变成遍地馊味的牛奶和贫民粮票。下面是这场危机的解释。霍夫伯格,维吉尼亚
噩耗传来,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历程,于2013年12月29日与世长辞。夏先生令人瞩目的学术业绩,值得人们深深悼念。早在1961年,夏先生即出版了他的英文
无数个季节来了又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你是红烛,燃烧生命;你是春蚕,默默无闻;你是冬梅,吟唱出早春之歌。无数个夜晚,无数个通宵,我不知道有多少。你通宵达旦,青丝变华发;你
乐于助人,好处众多。美国的一项研究提醒我们,做好事不仅利人,还能提高自己身体的抗病能力。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