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助词“的”的偏误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助词“的”的偏误现状,归纳出了有关“的”的偏误类型,即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缺失,“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多余,“的”“地”“得”误用,分析了引起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助词“的” 偏误分析 定语
  
  助词“的”的使用非常频繁,能否正确运用“的”,关系到话语交际能否正常进行,即话语交际是否流畅、有效、得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的用法是外国学生很难把握的难点之一。在笔者收集到的泰国学生汉语偏误语料中,“的”的偏误率虽不是最高的,但比较突出,在两万字左右的偏误语料中,“的”的偏误共有107例。有关外国学生使用汉语助词“的”的偏误分析已有一些论文讨论到,但专门针对泰国学生的目前还没有。因泰语中也有一些结构助词,泰国学生由于受其母语的影响,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也就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助词“的”出现的偏误,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偏误类型,以求指出发生各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并试图寻找相关教学对策,对泰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偏误类型分析
  (一)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缺失
  1.形容词作定语
  (1)他是一个很丑人。
  (2)我和张立不是很陌生人。
  (3)我妈妈很讲究买最好蔬菜。
  (4)这药吃怎么?没有用法清楚。
  (5)我喜欢衣服便宜。
  在作定语的形容词后面用不用“的”主要与音节有关,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除了表强调或对比外一般后面不用“的”,[1]但如果形容词带有各种附加成分或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以及各种形容词短语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例(1)—(3)形容词“丑”“陌生”“好”前都有修饰成分“很”“最”,从而构成了形容词短语作定语,因此要在其后加“的”。普通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需要加“的”,如“坚强的战士”“寂静的山林”等,但有些形容词与名词结合得非常紧密,已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短语,这时中间常常不用“的”,如“糊涂虫”“先进分子”“绝对真理”等。例(4)、(5)“清楚”和“便宜”均为双音节形容词,它们与中心语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所以它们作定语修饰名词时应在其后加“的”,而且这两例中形容词的位置也错了,应分别置于中心语“用法”和“衣服”的前面。
  泰语中也有类似功能的结构助词,而且像上述例子中的情况在泰语中也要用结构助词,学生出现偏误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对目的语汉语中形容词作定语时助词“的”的隐现条件掌握不好导致的。
  2.代词作定语
  (6)他跟我说坏话她。
  (7)李强病了,起不来床,他的妈妈看他病情一下,就带他去医院。
  (8)你不用说别事,我也不清楚这件事。
  (9)现在塞车这么厉害,我们得去别地方。
  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一般要用“的”,例(6)、(7)中“她”和“他”分别作“坏话”和“病情”的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要加“的”,例(6)定语的位置也不对,应改为“……她的坏话”。代词“别”作定语除了“别人”“别处”“别国”等以外,后面一般也要用“的”。例(8)、(9)“别”修饰的分别是“事”和“地方”,故要在“别”后加“的”。
  在泰语中,代词作定语一般不需加结构助词,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是“语际干扰”母语负迁移造成的。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来看,据有些学者研究指出:在接受信息——听或读时,翻译成母语再理解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5%;在表达——说、写时,先用母语构思再翻译成汉语的占调查总数的85%。由此可见,借用母语是外国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策略。借用母语来学习目的语,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上面几例就是因为产生负迁移而发生的偏误。
  3.动词作定语
  (10)他们刻图象很漂亮。
  (11)我去看电影,很幽默。
  (12)我要买东西又多又便宜。
  (13)我猜想今天下午下雨很大。
  (14)同学们买字典既好又便宜,同学们都说值得买。
  (15)这是泰国流传舞蹈。
  充任定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如果不用“的”,有时会和后面的名词中心语发生动宾关系,结构与意义就变了。如“唱的歌”与“唱歌”。例(10)—(15)中的划线部分从各句的语义语法来看,都应该是“定中偏正结构”,而不是“动宾结构”。而动词、动词短语作定语时一般要用“的”,只有跨名、动两类的双音节动词作定语时可以不用“的”。如“参考资料”“学习态度”等。例(10)—(14)中的“刻”“看”“买”“下”都为单音节动词作定语,故应在其后加“的”,例(15)“流传”是双音节动词,但它不是名词动词的兼类,因此在作定语时也应加“的”。
  泰语中上述例子的动词作定语也要用结构助词,可见学生出现此类偏误主要还是由目的语“语内干扰”所致,使学生把这些偏正结构理解成了动宾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例子是在动宾结构之间误加了“的”致使句子发生偏误的,例如:
  (16)小张不太怀念的乡下。
  (17)我很怀念的爸爸妈妈。
  (18)我妈妈强迫我打扫的房子。
  (19)后天就要回国了,我要收拾的卧房。
  (20)他不喜欢侵犯的人。
  很明显,这些句子的划线部分都应该是动宾结构整个句子才准确通顺,动宾结构的动词后面是不需要加助词“的”的。而泰语中动宾结构之间也不需要加结构助词。综观学生的上面两类偏误,在母语中都有相应的助词使用规则,可见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考查这些知识点在教材、教学中的体现,我们认为教材对这些语法点解释得不全面是造成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偏误还和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等有关。这些偏误语料都是来自泰国汉语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他们当时没有开设专门的汉语语法课,也没有语法教材,没有系统地学过汉语语法。像他们使用过的《汉语教程》《桥梁》等教材对助词“的”使用条件的介绍只涉及到名词、代词、形容词词组、主谓词组等作定语的一些情况的介绍,很不全面。而汉语的短语类型如定中结构、动宾结构等都没有系统地介绍,致使学生对这些短语结构类型没有明晰的概念,更谈不上区分这些结构了。对于动词作定语的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何时该用“的”,教材没有相关的语法点介绍,教师教学时遇到一例讲一例,也没有系统地归纳介绍,于是学生凭感觉随意使用,而不注意其结构,从而因随意乱用而出现偏误。
  4.短语作定语
  (21)北方有成千上万山。
  (22)现在有成千上万没有做工作。
  (23)我看过了关于汉语书。
  (24)你对他说不好话,怪不得他生气了。
  (25)他一时听到不好事,心里焦急,急忙向出事地点跑去。
  (26)凡是收到帮助老师没有不感动的。
  上面例子的划线部分分别是固定短语(成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宾短语作定语,一般都要在定语后加助词“的”,且例(22)中的中心语“人”也遗漏了,全句应改为“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工作”。泰语里的结构助词大多与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主谓结构组成结构助词短语,表示领属、性质、状态、程度、结果等。也就是说泰语中除主谓结构外其他短语一般不与结构助词结合,例(21)—(26)中的这些短语作定语在泰语中是不需用结构助词的,学生出现此类偏误主要还是受母语影响,因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
  (二)“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
  (27)他说的话很好听,其实他是骗人。
  (28)谁都以为他很有钱,其实他借他朋友。
  汉语中“是……的”句有时用来表示说话人的看法、见解或态度等,谓语对主语来说一般是起解释说明作用的。“是”和“的”都表示语气,有时可以同时省略,有时只省略“是”,省略后意思基本不变。上面两例的划线部分都应该用“是……的”句式,均表示强调,例(27)遗漏了“的”,例(28)遗漏了“是”和“的”,当然这两例中的“是”也可省略。泰语中没有跟汉语“是……的”对应的结构,在作业中我们发现学生或者回避使用这种结构,如例(28),或使用这种结构的简化方式,如例(27),从而造成了偏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看,学生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使用目的语时,回避某些相异的语言形式。故这类偏误的出现主要与学生使用回避的学习策略有关。对于一些学生母语中没有的或与其母语有区别的语言结构方式,往往在学习、理解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要使留学生将这些语言方式内化、自如地运用,更会有更多的困难。
  (三)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多余
  (29)他夸耀新的车。
  (30)他是坏的人,你不用可怜他。
  (31)妈妈得意妹妹,因为她是好的孩子。
  (32)今天我读了一遍的课文。
  (33)你应该好好报答他,他不是帮助你的家吗?
  (34)他的家过着贫困的生活。
  (35)他最喜欢吹捧他的自己,我不太喜欢他说。
  如前所述,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后面不能加“的”,但有的形容词为了强调或对比,可以加“的”。例(29)—(31)中“新”“坏”“好”均为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又没有特别的强调或对比,故后面都不需加“的”。数量短语或数词、量词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后面不能用“的”,表示描写关系时,后面要用“的”,如“一条三斤的鲤鱼”,例(32)“一遍”作定语修饰“课文”,是限制关系而非描写关系,其后的“的”应删除。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一般要用“的”,但如果中心语是对人的称呼或集体、机构的名称以及方位词时,人称代词后一般不用“的”。[1]不过当中心语是集体、机构的名称时还要考虑定语人称代词的音节数目,双音节人称代词后不需要加“的”,如“我们国家”。如果是单音节人称代词,则有两种情况:中心语是单音节时不需要加“的”,如“我家”;中心语是双音节或多音节时就需要加“的”,如“我的国家”“她的理发店”,一般不说“我国家”“她理发店”。
  例(33)、(34)划线部分的定语人称代词“你”“他”都为单音节词,中心语是单音节词“家”,为集体的名称,故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用加“的”,这两句中的“的”都应删除。例(35)“他”和“自己”是复指关系,中间不能加“的”。
  上述偏误例子在泰语中同样都不需要用助词,而是直接组合,可见学生出现这些偏误主要还是由目的语“语内干扰”造成的。目的语规则泛化,即指外国学生从目的语某些语法现象概括出不全面的规则,不恰当地进行类推,扩大到不适用的范围。泰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定中偏正结构,但这些定中结构的习得顺序不同,他们较早习得的是“定语+的+中心语”的结构,如“外面的房子”“我的工作”等。而在学生掌握了这类有“的”的偏正结构后,就会用它去类推其它的成分和语义关系,这样就出现了类推过度的现象。当然,这和教材不全面的语法注释也有关,如学生所用的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中举例介绍了名词、代词、形容词词组、主谓词组作定语要加“的”的情况,也提到了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不加“的”的情况,但对于不加“的”的语法项目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至于哪些情况下不用“的”并没有详细说明。以致学生在学习了之后还是没有明白而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偏误。
  (四)“的”“地”“得”误用
  (36)本来我轻易不掉泪,这一次却忍不住大声的哭了。
  (37)我爸爸管我管的很严肃。
  (38)他以前做过这个工作,怪不得他做的很好。
  (39)他常常喝酒,以致于他得身体不好。
  在现代汉语中,有过“的”“地”分合的有关讨论,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的”“地”分开使用。“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三者的区别是:定语+的+中心语(主要为名词);状语+地+动/形;动/形+得+补语。例(36)“哭”作分句的谓语,是动词,前面有形容词短语“大声”修饰,“大声”只能作状语,状语和动词之间要用“地”来连接,而不是“的”。例(37)、(38)“的”前面是动词“管”“做”,后面是形容词性短语“很严肃”“很好”,作动词的补语,这种情况下只能用补语标志“得”,而不能用“的”。例(39)“得”前不是动词而是代词“他”,“得”后是名词“身体”,那么句中的“他”和“身体”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如前所述,人称代词作定语表领属关系一般要加“的”,故应将例(39)中的“得”改成“的”。
  泰语中也有类似“的”“地”“得”用法的几个助词,当然功能上不与汉语中的这三个助词完全对应,但在泰语中,泰国人使用这几个助词是不会混淆的。但以汉语为母语的一些中国人使用“的”“地”“得”时却容易混淆,对定语、状语、补语不能仔细辨别。因此泰国学生出现这类偏误主要还是目的语“语内干扰”造成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学过“的”“地”“得”的用法,但很多学生没掌握好它们的区别,不能很好地区分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再加上不能准确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只好凭主观判断,滥用“的”“地”“得”,因此,偏误就在所难免了。
  二、意义及教学建议
  (一)意义
  我们的分析研究可为对泰汉语教师提供泰国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助词“的”的偏误类型,帮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解释纠正有关的偏误。教师了解了泰国学生学习“的”的难点,便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少走弯路。对“的”的偏误类型、使用频率进行归纳总结还有利于在编写教材时对有关“的”的语法项目的处理,确定其各个微语法点合理的出现顺序,设计合理的练习等,编写出更加适用、更有针对性的教材(如专门的对泰汉语教材),切实促进对泰汉语教学。
  (二)教学建议
  1.分散难点,循序渐进
  如果把一个语法项目的各种形式规则都集中起来教,就会相互干扰,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增加发生偏误的几率。而对于“的”的微语法点,很多教材都提到了,但不全面,欠严密。基于此,我们建议教材可这样安排: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等作定语加“的”的项目可放在教材的第一册;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等作定语不加“的”的项目可放在第二册;各类短语作定语加“的”的项目可分别放在第二册、第三册;“的”“地”“得”在第一、二册分开介绍,在全介绍完后再进行总结、比较;“是……的”格式可出现在第二册;而“的”字词组可放在第三册。每个微语法点依课文内容依次出现,安排在相应课文(言语材料)的后面,对每种情形应举例说明,课文后面还应设相应练习。还有一些特殊用例应遇到一例讲一例,对于这些特殊用例,因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而应加强学生的记忆。
  2.编制泰文注释的汉语教材
  为使教材更有针对性,可编制泰文注释的汉语教材,这样将有利于泰国学生的学习。目前也有个别版本的对泰汉语教材,但很少,不成系统,致使泰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效不高,教师使用时也觉得缺乏系统性。在编译对泰汉语教材时,对有关“的”的微语法点项目可参照上述顺序安排,而对于助词“的”的相关语法项目最好能和泰语的相关助词作对比分析,揭示出泰国学生学汉语“的”时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3.对教师的建议
  对泰汉语教师应整体把握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助词“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其偏误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虽然上面我们分析了有关“的”的很多偏误,但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不要“有错必纠”,这样会使学生不敢大胆地用目的语交际。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重在“引导”,在批改作业时,可只把偏误处标记出来,让学生自己纠正,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修改,加深其印象。
  以上是我们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类所作的偏误分析,关于“的”的偏误可能还有一些类型,因收集的语料有限,所以未能对其偏误做穷尽式的分析。希望本文所作的分析能为对泰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8Y40685])
  
  附 注:
  ①本文所用的偏误例出自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汉语专业大二、大三学
  生的书面作业,作业形式有造句、课后练习中的补充句子、选词填空、回答问题等。由于条件限制,笔者当时只收集了书面偏误语料,而没有收集泰国学生口语中的偏误实例。在所收集的107例有关“的”的偏误例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缺失有49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多余有18例,“的”字结构中“的”的缺失有5例,“的”、“地”、“得”混用有8例,“是……的”格式中“的”缺失有4例,动宾短语中“的”多余有9例,无法归类的有14例。本文都是选取其中的典型例来分析。
  ②本文所用偏误例句有的句子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偏误,本文只讨论
  有关“的”的偏误,其他偏误不作讨论。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
  [2]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世界汉语教学
  [J],1999,(4).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罗青松.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A].第六届国际
  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周小兵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2007.
  [7]曲凤荣.结构助词“的”出现的条件.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2,
  (10).
  [8]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9]陈灼.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6.
  
  (卿雪华 云南 昆明学院初等教育系 650031;王周炎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650092)
其他文献
11月9日,EFI主办的陶瓷喷墨技术交流会在山东举行。大会以"创新与突破"为主题,150多名观众共同见证了EFI技术带来的精彩。EFI陶瓷油墨研发经理Fernando Javier Tomas Badenes为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转发给你们
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十一五”粮食工作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新旧转换、结构迅速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现
小学英语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统计过程中存在统计数据失真,经济工作者很难实事求是地对经济状况进行评价以及进一步开展工作,并且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本文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对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提供者、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常会遇到关于弹力和静摩擦力存在的判定问题,这是大家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怎样才能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呢?常用的方法是——假设推理法。
功的定义式“W=Fscosα”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不少同学应用存在多种误解,本文将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来说明如何正确理解“W=Fscosα”,以便准确运用。
音节音量测量方法是一种测量音节综合声学数据的简易方法,它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参考英国语言学家巴维尔先生的V值公式,获得语音频率、振幅、时长的多维数值,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是国家统计局的派出机构,为正厅级事业单位。2005年11月8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调查队、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社会经
遂宁市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后,形成了以国有粮库和国有控股粮食收购企业为主体,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各种经济成份的收购、批发、零售企业为补充的粮食流通新格局,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