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11日
可能是生源较差的缘故吧,在我们学校,学生读到初三,一个由五十几人组成的班级中学困生的人数往往多达十五六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心理上缺乏自信,厌学情绪较强,课堂上纪律涣散、情绪低落,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想我有责任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快乐。
经过调查和访谈,我发现:尖子生和中等生不惧怕课堂,他们会积极参与课堂;学困生最惧怕老师,他们宁愿独守在孤角上,静静地看其他学生当主角,而自己懒于思考、懒于学习。怎样帮助学困生?这是我以后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是不是每天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呢?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想起一句话:“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着,更不能痛苦地教着,要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内在的蕴藏的活动,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是呀,为何不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去寻求帮助学困生的良方呢?
2007年10月9日
怎样帮助学困生的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有一次,我在实验室上完课觉得很疲劳,就走进旁边陈水琴老师的办公室休息一下。在闲聊中,我和陈老师谈起了学困生的问题。一提起这个问题,陈老师就打开了话闸子,她把以前带学困生的经验毫不保留地说了出来。听了之后,我非常兴奋,果然不错,“姜还是老得辣”。何不应用这些方法去尝试一下呢?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007年10月15日
为了尽快了解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我制定了“科学学科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又制定了“科学学困生动态目标教学跟踪辅导记录表”,在三(2)班召开了学困生的座谈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多方了解,我基本弄清了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并制定了帮困策略。当然,在对这些学困生调查和开座谈会之前,我没有称他们为“学困生”。我知道这样说会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我总称他们为“潜能生”。意思是说,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未开发出来,老师想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学科学的良方。这时,我看到这些学生脸上露出好奇和兴奋的表情。
2007年10月17日
看着一张张“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上写得满满的内容,我知道这些学困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视我为可信赖的朋友,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自从我对学困生进行关注之后,我发觉,好多学困生在上科学课时不再低着头听课或者开小差,他们眼睛里透露出自信、渴望成功的神情。我不时用我关爱的眼神与他们交流,用我的手在他们的肩膀上拍几下,上课时多给他们提问的机会。课后,他们的科学作业完成得特别快,也改掉了以前不交作业或拖欠作业的坏习惯。我也不甘落后,及时批改他们的作业,并写上鼓励或提醒的语言。学生很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关注教师的语言评价,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在老师的关爱中又逐渐恢复起来。我为他们奋起直追的精神所感动。
其实,我觉得我没做什么事,就是我给他们倾注了一点点关爱,在课堂上尽量通过我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向学困生传递对他们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我没有花很多时间给他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我觉得我做得很少,学生却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2007年10月22日
初三年级的第一次月考结束了,初三(2)班的科学成绩以前在年级里是较差的。我是中途接班的,这个班差生面很广,上课总是死气沉沉,课堂提问好像就这么两三个尖子生承包了似的。因此,我把这个班当做实验班来研究。按照陈老师的方法,我作了适当的改正。我仔细分析了学困生的情况,把学困生分成四类:学习能力暂缺型、学习态度不端正型、学习方法欠佳型和学习意志不坚定型。其实,有几个学困生的智力和科学思维还是非常好的,成绩落后往往是由学习态度不好造成的。因此,我对四类学生分层次分组并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攀高组(科学成绩达180分以上);争优组(争取160分以上);争进组(争取145分以上);达标组(争取120分以上)。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我给他们规定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且在学习新知识前把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各层次目标、知识点制成表格发给他们,让他们学习有目标,并要求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后两组我还创设了“四优”活动:“优先提问”“作业、试卷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评价”。在他们作业本的封面上、试卷上都有特别代码“P”,即“朋友”的“朋”的开头字母,意思是这些学困生都是我的朋友,我一看到这些代码就应该提供以上“优惠”政策。当然,“分层次教学”和“四优”政策,是学困生和我的共同秘密,不能泄露给其他学生。通过这些“虚张声势”方法和手段,我尽量让学困生知道我在关注他们。试行一段时间后,在第二次的月考中初三(2)班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优秀率、合格率与另一个班几乎相等,而且两次月考试卷的难度差不多,甚至这次更难。我心里暗暗地高兴,其实我觉得,为这些学困生我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把“他们”放在我的眼里,放在我的“心中”,在我的言语里有“他们”。看来,我领略到了“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的内涵,即要将“情感策略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7年11月15日
下一步,我要拓宽“帮困”的面。同时,也想在另一个班中再作尝试,以便检验这些方法的正确性。
可能是生源较差的缘故吧,在我们学校,学生读到初三,一个由五十几人组成的班级中学困生的人数往往多达十五六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心理上缺乏自信,厌学情绪较强,课堂上纪律涣散、情绪低落,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想我有责任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快乐。
经过调查和访谈,我发现:尖子生和中等生不惧怕课堂,他们会积极参与课堂;学困生最惧怕老师,他们宁愿独守在孤角上,静静地看其他学生当主角,而自己懒于思考、懒于学习。怎样帮助学困生?这是我以后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是不是每天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呢?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想起一句话:“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着,更不能痛苦地教着,要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内在的蕴藏的活动,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是呀,为何不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去寻求帮助学困生的良方呢?
2007年10月9日
怎样帮助学困生的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有一次,我在实验室上完课觉得很疲劳,就走进旁边陈水琴老师的办公室休息一下。在闲聊中,我和陈老师谈起了学困生的问题。一提起这个问题,陈老师就打开了话闸子,她把以前带学困生的经验毫不保留地说了出来。听了之后,我非常兴奋,果然不错,“姜还是老得辣”。何不应用这些方法去尝试一下呢?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007年10月15日
为了尽快了解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我制定了“科学学科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又制定了“科学学困生动态目标教学跟踪辅导记录表”,在三(2)班召开了学困生的座谈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多方了解,我基本弄清了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并制定了帮困策略。当然,在对这些学困生调查和开座谈会之前,我没有称他们为“学困生”。我知道这样说会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我总称他们为“潜能生”。意思是说,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未开发出来,老师想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学科学的良方。这时,我看到这些学生脸上露出好奇和兴奋的表情。
2007年10月17日
看着一张张“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上写得满满的内容,我知道这些学困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视我为可信赖的朋友,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自从我对学困生进行关注之后,我发觉,好多学困生在上科学课时不再低着头听课或者开小差,他们眼睛里透露出自信、渴望成功的神情。我不时用我关爱的眼神与他们交流,用我的手在他们的肩膀上拍几下,上课时多给他们提问的机会。课后,他们的科学作业完成得特别快,也改掉了以前不交作业或拖欠作业的坏习惯。我也不甘落后,及时批改他们的作业,并写上鼓励或提醒的语言。学生很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关注教师的语言评价,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在老师的关爱中又逐渐恢复起来。我为他们奋起直追的精神所感动。
其实,我觉得我没做什么事,就是我给他们倾注了一点点关爱,在课堂上尽量通过我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向学困生传递对他们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我没有花很多时间给他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我觉得我做得很少,学生却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2007年10月22日
初三年级的第一次月考结束了,初三(2)班的科学成绩以前在年级里是较差的。我是中途接班的,这个班差生面很广,上课总是死气沉沉,课堂提问好像就这么两三个尖子生承包了似的。因此,我把这个班当做实验班来研究。按照陈老师的方法,我作了适当的改正。我仔细分析了学困生的情况,把学困生分成四类:学习能力暂缺型、学习态度不端正型、学习方法欠佳型和学习意志不坚定型。其实,有几个学困生的智力和科学思维还是非常好的,成绩落后往往是由学习态度不好造成的。因此,我对四类学生分层次分组并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攀高组(科学成绩达180分以上);争优组(争取160分以上);争进组(争取145分以上);达标组(争取120分以上)。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我给他们规定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且在学习新知识前把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各层次目标、知识点制成表格发给他们,让他们学习有目标,并要求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后两组我还创设了“四优”活动:“优先提问”“作业、试卷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评价”。在他们作业本的封面上、试卷上都有特别代码“P”,即“朋友”的“朋”的开头字母,意思是这些学困生都是我的朋友,我一看到这些代码就应该提供以上“优惠”政策。当然,“分层次教学”和“四优”政策,是学困生和我的共同秘密,不能泄露给其他学生。通过这些“虚张声势”方法和手段,我尽量让学困生知道我在关注他们。试行一段时间后,在第二次的月考中初三(2)班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优秀率、合格率与另一个班几乎相等,而且两次月考试卷的难度差不多,甚至这次更难。我心里暗暗地高兴,其实我觉得,为这些学困生我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把“他们”放在我的眼里,放在我的“心中”,在我的言语里有“他们”。看来,我领略到了“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的内涵,即要将“情感策略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7年11月15日
下一步,我要拓宽“帮困”的面。同时,也想在另一个班中再作尝试,以便检验这些方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