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单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氪激光引导的棕色挪威大鼠(BN)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观察3周内CNV的生长情况,对贝伐单抗治疗试验性CNV的疗效做初步探讨.方法 对4组48只BN大鼠单眼进行氪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周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有CNV形成,药物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l贝伐单抗(25 μg/1 μl),对照组则在光凝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平衡盐溶液1 μl.注射后1、2、3周行FFA检查,造影早期计算CNV面积.在上述各时间点各处死大鼠6只,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对FⅧ-Rag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在EN大鼠CNV动物模型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l贝伐单抗(25 μg/1 μl)后,1、2、3周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CNV面积及荧光渗漏明显降低(P<0.01),FⅧ-Rag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其中给贝伐单抗后第2周新生血管面积为(0.920±0.634)mm2,FⅧ-Rag蛋白表达量为35.57±10.52,对照组分别为(2.489±0.590)mm2和175.37±25.20,表明CNV的形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可以抑制氪激光诱导的BN大鼠CNV的形成和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抗抑郁植物药圣·约翰草提取物对并存抑郁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的影响. 方法 将并存抑郁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5组,圣·约翰草提取物组(26例)、劳拉西泮组(22例)、心理组(24例)、物理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均治疗12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 (1)治疗12周
期刊
期刊
摘要:电力工程与其他工程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由于规模的扩大,加之地形的多变,电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这种状况下,企业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最终带动电力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上升。因此,如何对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针对性解决就成了亟待相关研究人员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质量,要積极整合具体管控措施,秉持精细化管理原则,
近20年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调脂治疗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益.国际上对血脂异常的防治都制订了相应的指南,调脂治疗达标也成为专家共识.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达标的要求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需要我们不断认识思考。
期刊
我们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通过建立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内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力改革的推进,我国电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电网的运行和维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力系统正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升级换代,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联网、电网智能化系统、自动化技术缺乏,设备老旧,安全隐患频发,为了更好地减少此类安全事故,有必要弄清当前状况完善运行状况,改善现有的管理模式。除了确保用电安全外,还应创建科学的操作和维护方法,实现更高的用电规范。  关键词:配电网;运行
现代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为血管内皮完整性的破坏,其中内皮细胞凋亡与增生的不平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吸烟、高脂血症、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均可导致内皮细胞过度凋亡、血管内膜解剖结构的破坏及血管功能的紊乱.目前,对细胞凋亡及抗凋亡机制的研究较多,抗氧化、抑制氧自由基是研究的热点.脑心通为中药复方制剂,我们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采用H2O2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模型
期刊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视频眼震电图(VNG)对1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和1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眼球扫视运动、平稳追踪运动(SPEM)测试,比较两组间扫视潜伏期、扫视精确度和平稳追踪增益值(SPEMGain)的差异.结果 PD组眼球扫视运动的潜伏期(291.23±46.25)ms,较对照组的(244.45±23.11)ms显著延长.P
目的 对比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按照OGTT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年龄29~75岁,平均(48.4±15.3)岁;空腹血糖受损组(血糖受损组):33例.年龄38~72岁,平均(50.8±9.8)岁;糖耐量受损组:34例,年龄33~74岁,平均(54.5±1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