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将美育渗透入诗歌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我国古典文化传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美育的渗透应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帮助学生逐渐提升审美情感能力以及审美想象能力。
品味意象,感受意境美
美的事物常常能激发审美主体的积极审美体验,为学生带来心灵的愉悦。诗歌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而教师则可以此为契机,开展美育教学,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品味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构成要素,能够使学生形成对于诗歌情感的初步体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语言、实物或者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诗歌意象,帮助学生还原诗歌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和谐自然的审美情调,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品味意象,感受意境美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对于领略诗歌意境具有重要作用,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审美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单纯分析教材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诗歌中蕴藏的意境美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够有效还原,填补学生的理解空白。以《蒹葭》为例,在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基础解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出诗歌情境以及自己体会出的人物心情。有的学生这样描写:“我顺着水流而下,追逐你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你站在水中央,像极了出水芙蓉,仿佛,你站在遥远的时光身后,眼波流转,与我相视。你那灵动的眼神与沉醉的神态使我着迷,似乎在向我述说这什么。你那回眸一笑,犹如花开,倾国又倾城。我离你只有几步的距离,我原以为伸出手就可以触及的你容颜,可是只是似乎,你是我心中最恬淡的美景。”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写出了丰富优美的语言,提升其审美能力。
指导诵读,体味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写作风格与精妙之处。感官是审美的基础,而视觉与听觉则是审美的重要载体,而感官的审美能力也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的。让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审美能力,成为美育实现的重要方式。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感人的力量。
好的诵读应当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诵读赋予课本上的文字以生命,构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而使学生置身于诗歌之中,领略诗歌的独特美感。依据诗歌内容与主题,或者大声诵读,或者轻声低吟,或者个别诵读,都能够帮助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鉴赏字句,品味内容美
鉴赏诗歌是品味诗歌美感的中心环节。诗歌的流传与古人的严谨治学密不可分。诗人的轶事是对这一点的很好印证,如“推敲”“春意闹”太守,以及“一字师”等。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才选择使用的。这些字句的精巧之处,只有仔细品味鉴赏,才能感受到。
词句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些词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一经诗歌作者引用,就平添了几分魅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标点格式,体会诗歌的精妙。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基础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针对自己喜欢词句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喜欢“舞”这个字,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舞蹈的轻盈灵动,也仿佛看见了绵延秀丽的群山;有的学生说喜欢“素”字,因为从中体会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与美丽;也有的学生说喜欢诗歌中的“封”字,因为一个“封”字道出了万里山河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壮丽景象。在对比、品味、推敲、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诗歌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艺术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面。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表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形式四个方面。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抒情、描写等,五言诗与七言诗大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方式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而间接抒情又包含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多种形式。直接抒情的诗歌通常大气豪迈,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李白的诗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曹操的《观沧海》是借物抒情的典型,而高适的《别董大》则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歌常用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渲染、对比、想象联想等方式,由物及人,由情到景,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古典诗歌常用开门见山的结构形式,也有曲笔入题,或者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结束语
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心情,诵读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美感,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从遣词造句、诗歌结构以及内容主题等挖掘诗歌内涵。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应由浅入深,带给学生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苑双语学校)
品味意象,感受意境美
美的事物常常能激发审美主体的积极审美体验,为学生带来心灵的愉悦。诗歌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而教师则可以此为契机,开展美育教学,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品味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构成要素,能够使学生形成对于诗歌情感的初步体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语言、实物或者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诗歌意象,帮助学生还原诗歌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和谐自然的审美情调,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品味意象,感受意境美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对于领略诗歌意境具有重要作用,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审美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单纯分析教材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诗歌中蕴藏的意境美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够有效还原,填补学生的理解空白。以《蒹葭》为例,在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基础解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出诗歌情境以及自己体会出的人物心情。有的学生这样描写:“我顺着水流而下,追逐你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你站在水中央,像极了出水芙蓉,仿佛,你站在遥远的时光身后,眼波流转,与我相视。你那灵动的眼神与沉醉的神态使我着迷,似乎在向我述说这什么。你那回眸一笑,犹如花开,倾国又倾城。我离你只有几步的距离,我原以为伸出手就可以触及的你容颜,可是只是似乎,你是我心中最恬淡的美景。”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写出了丰富优美的语言,提升其审美能力。
指导诵读,体味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写作风格与精妙之处。感官是审美的基础,而视觉与听觉则是审美的重要载体,而感官的审美能力也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的。让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审美能力,成为美育实现的重要方式。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感人的力量。
好的诵读应当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诵读赋予课本上的文字以生命,构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而使学生置身于诗歌之中,领略诗歌的独特美感。依据诗歌内容与主题,或者大声诵读,或者轻声低吟,或者个别诵读,都能够帮助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鉴赏字句,品味内容美
鉴赏诗歌是品味诗歌美感的中心环节。诗歌的流传与古人的严谨治学密不可分。诗人的轶事是对这一点的很好印证,如“推敲”“春意闹”太守,以及“一字师”等。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才选择使用的。这些字句的精巧之处,只有仔细品味鉴赏,才能感受到。
词句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些词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一经诗歌作者引用,就平添了几分魅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标点格式,体会诗歌的精妙。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基础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针对自己喜欢词句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喜欢“舞”这个字,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舞蹈的轻盈灵动,也仿佛看见了绵延秀丽的群山;有的学生说喜欢“素”字,因为从中体会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与美丽;也有的学生说喜欢诗歌中的“封”字,因为一个“封”字道出了万里山河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壮丽景象。在对比、品味、推敲、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诗歌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艺术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面。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表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形式四个方面。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抒情、描写等,五言诗与七言诗大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方式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而间接抒情又包含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多种形式。直接抒情的诗歌通常大气豪迈,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李白的诗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曹操的《观沧海》是借物抒情的典型,而高适的《别董大》则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歌常用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渲染、对比、想象联想等方式,由物及人,由情到景,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古典诗歌常用开门见山的结构形式,也有曲笔入题,或者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结束语
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心情,诵读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美感,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从遣词造句、诗歌结构以及内容主题等挖掘诗歌内涵。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应由浅入深,带给学生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苑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