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821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的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也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师资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有效探究 影响因素 学生实际 教学内容 教师水平
  
  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在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后,很多教师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践新课改精神。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尝试。笔者以为,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种因素。
  
  一、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学生实际
  
  高考新大纲和新课标对探究要求是一致的,我认为有效的策略应当着眼于新课标的精神,依托教材,切合学生实际状况,以课堂教学为主,落实探究目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展示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1.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学生的学段。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段,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就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放太多的时间去进行某一科的探究。所以选题要尽量小一些、具体一些,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这样,既熟悉情况。又容易收集材料。另外,高一、高二、高三的学习任务不同,在高一、高二可以较多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进行一些稍有深度、有难度的探究,在设计的内容上可以宽泛些,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可在探讨之列。可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写成小论文。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但高三阶段,学生更关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这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和阅读方法、解题方法有关的探究。如阅读方面,在高三可以要求学生把高一、高二掌握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的探究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有用、有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如果老师能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
  2.设计探究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面对相同的课文,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区’别:探究完成的时间也应有所不同,不能统一交卷。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和程度较深的探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就不宜进行同一层次的内容探究。同一个老师,往往同时担任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有些老师就不管学生的差异,都设置同一个探究的问题。如果问题太简单。学习能力较强的班就索然无味;如果问题太复杂,那么学习能力较差的那个班就无从入手。这样不顾学生情况实际的探究不但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需要,而且会打击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或信心。这样的探究,不切实际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过多过深过难,让学生无所适从,哪里还有什么研究、探索、发现的乐趣?在这种状态下探究,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3.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但是,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是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考证问题,这就必然要查找相关的资料。而资料的来源大多是图书和网络。首先是藏书因人而异,其次是电脑非人人均有。城镇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乡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比如,老师在学生学习了《滕王阁序》后,针对课后相关资料,提出这样的探究题:“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但是死时的年龄众说纷纭,有说十几岁,有说27岁。请你查找资料。考证一下。”应该说这道题设计得很好,但要形成自己证明材料的观点,必须要查找相关的资料,没有网络和丰富的藏书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做什么事都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探究性学习尤其如此。
  
  二、有效地实施探究要考虑教学的内容
  
  在语文学习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有效探究。探究的内容应是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根据教材特点,确立探究问题。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值得学生去探究;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有能力探究:三是容易获得探究信息。以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项羽之死》为例,它可以设计:人们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从课文里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悲剧英雄的特点?这个问题考虑了上述的三个因素:分析项羽的形象是本单元和本课的重点,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可以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诗歌和散文在刻画人物上的不同,值得探究。项羽是一个英雄?他的很多表现尤其是《鸿门宴》中的行为好像并不见得是;项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怎么会是悲剧人物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感兴趣的。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人物描写手法和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是有能力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只有选择他们饶有兴趣而又疑惑不解并且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运用知识去联想、比较、归纳、演绎,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2.根据知识的特点,确立探究的内容。语文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一门学科,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维护正常思维。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语文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其文本所折射出的情感、主题、思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它既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包括了情感、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探究是极为重要的。人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非生而知之者。有很多基础性、系统性的知识必须要通过老师的讲授才能理解,才能掌握。例如修辞知识、写作知识、文体知识、逻辑知识、语法等等,教师应当采用讲授式教学,重视学生接受性学习。讲授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在教师讲授中接受到自己所不能认识和难于理解的知识点,从而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解决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
  
  三、进行有效的探究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探究型课程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而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资源。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阶段的中国,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教学设施充足而先进。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很多,可以满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而在基层学校,特别是教育现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依靠学校的资源,更易受教学设备的影响。对他们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也不容易解决。
  学校的师资水平对开展有效探究影响也很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预案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拓展性、跳跃性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知识水平提出很大挑战。但各学校教师的实际水平程度不一,也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所以实施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老师要量力而为,选择自己能驾驭的内容来指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让探究产生预期的效果。
其他文献
要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凝聚人心,实现奋斗目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讲授一堂课来说,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也将这句话作为讲授一节课的信条,并在备课中绞尽脑汁来
以上海港为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对港口吞吐量的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港口货物吞吐量具有3-4个月、准6个月、准1年、准2年、准6年的显著变化周期。分析后认为港口
期刊
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作为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我们高职院校中打造化学课的高效州堂应做到: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促进课堂的高效
1 病例介绍 某男,17岁.出生时即发现左内眦与鼻根间有一管状突出物,有分泌物溢出.1岁时在外院诊断为'皮赘',予以单纯切除.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就业培训质量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水平,从发展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就业培训的现存问题,以高校为平台,发挥社会各方优势,整合资源,找出多元化的大学生就业培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