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提问”提升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剖析。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提的原则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了解提问对象
  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
  二、提问要有目标
  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
  三、提问要适时
  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
  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四、提问要适量
  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1.提问的总量要合适。
  2.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
  五、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六、巧问 曲折生姿
  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七、浅问 化难为易
  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人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八、幽默转移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或是张冠李戴时,教师不妨运用幽默的力量,巧妙替学生解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加师生间的亲密感。
  九、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陷入困境时,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勝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思考。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巧妙地替他们解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的需要,当然,教师们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解围艺术的运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
其他文献
针对陨石样品的特殊性,本实验室对陨石样品的Cr同位素和Re-0s同位素的TIMS测定方法进行了化学流程和质谱技术的改进,建立了石陨石的Cr同位素单柱分离流程,和铁陨石的双柱分离流
会议
文章利用配备有能谱的扫描电镜LEO1450VP对样品进行岩相学方面的观察以及背散射电子图像的拍照工作;利用电子探针JEOL-8100对样品中的矿物和角砾全岩进行主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会议
文章对来源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的299块陨石样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299块陨石的岩石学及矿物化学研究,表明这些陨石分别属于普通球拉陨石、灶神星陨石、碳质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应转变发展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从多角度入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烘托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培育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和逻
本试验通过定期测定以M_7,MM_(106),M_4为中间砧,山定子为基砧的紅星苹果树叶片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表明:年周期内不同中间砧红星树叶片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季节性变化很大,而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开展鉴赏活动的需要,因此本文从创建审美教育情境、优化鉴赏内容、在实践中培养鉴赏能力、推行音乐鉴赏与美舞相融合等方
本文对10块陨石的主要矿物成分进行了电子探针测定和岩石矿物学研究.这10块陨石中除了一块较原始的3型陨石,其余9块均经历了较强的冲击变质作用,属于平衡型球粒陨石:包括5块5型
数形结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数学解题的重要方法.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初中学科特性,采取有效对策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开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在“数”
为了解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1979年9月我们对县城镇第二小学学生进行身长、体重两项生长发育指标的调查,并作为今后开展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追踪观察的基础数据。一、调查对
文章选取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中发现一块Eucrite陨石,介绍其典型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并对其后期的热变质特征及其原因讲行讨论。研究表明,该陨石的热变质过程可能为:eucrites母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