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聚散系统交互作用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nshuxu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正视眼和早发性近视眼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值)、刺激性集合性调节/集合比值(CA/C值)、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9~14岁早发性近视患者27例为早发性近视组,另选取20例正视者作为正视组,在双眼视状态使用精工自动红外验光仪和改良式Thorington法分别测量25 cm处5个调节刺激水平和6个聚散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和隐斜量,计算2组的刺激性AC/A、刺激性CA/C、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值。数据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分别为(4.07±1.47)Δ/D、(5.13±1.95)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值之间均呈正相关(正视组:r=0.903,P<0.001;早发性近视组:r=0.880,P<0.001)。正视组的反应性AC/A和反应性CA/C呈负相关(r=-0.450,P=0.04),早发性近视组这2个参数间无相关性(r=-0.367,P=0.06)。

结论:

早发性近视眼的反应性AC/A高于正视眼。AC/A和CA/C之间的负相关性只见于正视眼的反应性比率之间,提示单AC/A值不能全面评估调节系统和聚散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大鼠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能否通过调节自噬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单纯随机抽样分成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及高脂喂养组(n=26)。采用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继续高脂喂养8周,单纯随机抽样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n=10)和UC-MSCs治疗组(MSCs组,n=10)。C
目的:分析过去10余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手术原因及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2005-2010年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年龄、性别和接受PKP相关的临床诊断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2个时间段的PKP的手术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7年间,共行PKP 855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健康青年人眼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2016级、2017级硕士研究生28例(28眼),其中男14例,女14例,所有受试者均在同一跑步机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速度为7~9 km/h。采用iCare-pro眼压计测量右眼眼压,臂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根据公式"眼灌注压=2/3平均动脉压-眼压"计算。分别收集运动前,运动期10、20、30 min,休息10
目的:探讨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中不同的掀瓣时机之间静态眼球自旋(SCC)定位识别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05例(410眼),其中行FS-LASIK的患者183例(366眼)为FS-LASIK组,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的患者22例(44眼)为Tr
目的:比较儿童进展性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功能特征,探讨调节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68例儿童,进展性近视组[(等效球镜度(SE)≤-0.75 D)]与正视组(+0.50 D≥SE≥-0.50 D)各34例,测量内容包括主观调节幅度、远距调节灵活度及调节刺激-反应曲线(ASR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调节功能
目的:以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分析医学图像人工智能系统对于自发荧光图像识别的能力,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图像,按是否患有糖尿病标准,纳入正常组102例(200眼),糖尿病组105例(200眼)。受检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等检查。采用基于二维格子复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外斜视首位,但关于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最佳时机等仍存在争议,笔者将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表现、疾病分型、视功能特点和控制程度等方面进行概述。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间运动视觉功能相关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6-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5例(25眼)作为弱视组,年龄6~15岁,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2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6~14岁,采用水平左向、右向移动垂直正弦光栅,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图像获取数据。受试者完
目的:探讨近视初发阶段公立小学学生近视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提供思路。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杭州市拱墅区1 004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近视相关问卷调查以及眼部参数检查。研究对象在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0.5 D归入近视组,SE>-0.5 D归入非近视组;组间参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同时以近视/未近视组为因变量分别与其他协变量
目的:抽样调查甘肃省城乡中小学生的近视状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抽取甘肃省兰州、天水、庆阳、武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11 4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眼科检查,如选用室内灯箱式E字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双眼视力,使用Topcon公司的电脑验光仪进行验光及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