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来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研究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mGluR1及mGluR5在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细胞膜蛋白和总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Ⅰ组mGluRs在纹状体神经元细胞膜/细胞内分布改变是否参与P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PD组〔以6-羟多巴(6-OHDA)单侧脑内注射法制备;n=10〕和Sham组(操作方法相同,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6-OHDA;n=10).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大鼠纹状体损伤侧和非损伤侧mGluR1及mGluR5总蛋白和膜蛋白水平变化,以及其下游重要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水平,比较两组损伤侧与非损伤侧上述各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am组非损伤侧、Sham组损伤侧、PD组非损伤测及PD组损伤侧mGluR1总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9,P=0.805),PD组损伤侧mGluR1膜蛋白表达较PD组非损伤侧、Sham组损伤侧和Sham组非损伤侧均明显增高(均P<0.05);PD组损伤侧mGluR5总蛋白水平和膜蛋白水平均较相应PD组非损伤侧、Sham组损伤侧及Sham组非损伤侧均明显增高(均P<0.05);与PD组非损伤侧、Sham组损伤侧和Sham组非损伤侧比较,PD组损伤侧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JN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PD大鼠纹状体Ⅰ组mGluRs的变化以膜蛋白的表达异常增加为主,可能与其在细胞膜/细胞内分布的改变相关,并且改变可能影响下游ERK1/2和JNK磷酸化水平,推测纹状体神经元Ⅰ组mGluRs分布的变化可能与PD发病机制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日常步态特征及其变异性.方法 纳入28例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及20名认知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内置传感器可穿戴式步态数据采集鞋(简称“步态鞋”)测量,动态采集受试者的步态数据,每天至少采集1 h,连续2周.采集步态参数包括步行频率、步行速度、跨步长度和跨步时间,以及跨步长度和跨步时间的变异率等.结果 aMCI组的步行速度〔(0.97±0.11)m/s比(1.15±0.06)m/s〕、跨步长度〔(0.97±0.11)m比(1.19±0.06)m〕均低于正常
目的 探讨SETX基因突变相关的共济失调伴眼动失用2型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总结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门诊收治的一来自非近亲结婚家系的共济失调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先证者表现为进行性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动失用、轻度认知功能减退,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肌电图检查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头颅磁共振平扫可见明显小脑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5591_5592delAA(p
目的 分析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认知障碍门诊就诊并随访的DLB患者,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按就诊前1年内是否有跌倒分为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例DLB患者,其中男91例(49.2%)、女94例(50.8%),平均年龄(72.04±8.12)岁.DLB患者就诊前1年内出现跌倒的比例为27.0%(5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系列综合征,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使我们对VCI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为VCI的早期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本文对VCI及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影像学技术临床应用,特别是脑小血管病以及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磁图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期望能有助于临床对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更好的认识与理解.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睡眠障碍不仅是AD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且也是AD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失眠、日间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及日落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与AD之间似乎存在双向关系,其机制与AD脑内病理蛋白沉积、昼夜节律紊乱、神经递质系统失衡等有关.目前AD尚无有效干预靶点,而睡眠障碍作为AD的可控危险因素,早期、正确的治疗睡眠障碍有助于延缓AD的疾病进
随着全球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患病率快速增长,其中以年龄相关性CSVD最常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现有研究显示,CSV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提示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SV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CSVD防治策略进行了广泛探索.本文对近年来年龄相关性CSVD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壮年人群,高复发、高致残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相关,需要早诊断及长期预防复发治疗.随着我国《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版)的颁布,NMOSD的正确诊疗率显著提高.2020年发布了基于住院登记信息的流行病学数据;同时国际上完成了多项针对AQP4-IgG阳性NMOSD的RCT研究,均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强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病率及患病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与认知障碍相关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可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现就有关SARS-CoV-2感染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为COVID-19防控期间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17 岁.因“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模糊3 月余,再发加重4 h”于 2020-12-09 来诊,以“头晕待查”入作者医院.患者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呈发作性,每次持续时间约 1~2h 后可自行缓解,偶有头痛,无听力下降、耳鸣,无意识不清,无肢体抽搐,间歇期完全正常,发作间期约 10 d.既往无高血压、癫痫、外伤病史,患者母亲(图 1 A)及姐姐(图 1 B)身体皮肤均有牛奶咖啡斑(cafe-au-lait macules,CALMs).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组2019年3~6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PD患者,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第二版(PDSS-2)、贝克抑郁量表(BD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8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8)分别调查PD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分析PD患者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6%(46/100),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