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查问卷分析民办本科高校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调查发现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三因子得分依次降低,且存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医学生;学习倦怠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关注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谓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低沉、行为回避、成就感低的消极心理状态,及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行为。近年来研究发现,医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1-2],但有关民办本科高校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还没有。本文旨在这一领域进行调查分析,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协和学院450名医学类本科生(含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发放问卷443份,有效问卷412份,有效回收率93%。其中,男生141名,女生254名;大学一、二、三年级人数分别为131名、127名、137名。
(二)研究方法
采用连榕等人在Maslach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本量表分为“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三个因子,共20个项目[3]。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
(三)研究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
二、调查结果
(一)醫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情绪低落因子(1.82±0.53)明显低于行为不当因子(2.60±0.62)和成就感低因子(2.52±0.7)(P<0.01),而成就感低因子低于行为不当因子(P<0.01),故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表现最突出的方面是行为不当,其次是成就感低,再其次是情绪低落。说明学生在玩手机、逃课、旷课等方面表现突出,长此以往,学生在完成作业、考试等方面会出现焦躁等情绪低落及成就感低的表现。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1.不同年级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①在情绪低落因子上,二年级(1.81±0.41)、三年级(1.80±0.50)明显高于一年级(1.71±0.32)(P<0.01),可能与一年级新生为90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负担加重有关;②在行为不当因子上,一年级(2.61±0.51)、二年级(2.63±0.49)明显高于三年级 (2.55±0.60)(P<0.01),可能与医学类课程设置有关,一年级课程大都是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基本都是专业课,学生的重视程度加重。③在成就感因子低上,三年级(2.60±0.71)明显高于一年级(2.49±0.68)、二年级(2.53±0.62)(P<0.01),同样与课程负担重,加上基础知识不牢有关。④在学习倦怠总分上,二年级(2.57±0.52)明显高于一年级(2.32±0.77)、三年级(2.51±0.63)(P<0.01),可能与二年级已经熟悉了环境,而课业负担也不是很重,没有外物的刺激和压力,加上自我控制力不好有关。
2.不同性别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女生在情绪低落方面明显高于男生(P<0.01),可能与女生较男生敏感有关。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是否独生子女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倦怠总分(2.46±0.67)高于非独生子女(2.32±0.58),尤其在成就感低方面(P<0.01),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被宠溺,家长给予的都是唯一的、最好的,故在其对事物的期望值比较高有关。
4.家庭经济状况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为非贫困、一般贫困、特困三类。调查发现:①学习倦怠总分方面,非贫困生、一般贫困生显著高于特困生,非贫困与特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与特困生家庭负担重,责任心、进取心更强有关,再加上学校、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更加关注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②非贫困生在成就感低方面显著高于一般贫困生、特困生(P<0.01),可能与非贫困生家庭条件优越,对事物的要求值普遍较高,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
三、对策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三因子得分依次降低,并存在着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议如下:
(一)加强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加。大多数学生控制力差,晚上不睡玩手机,早上不起迟到旷课,课上手机聊天玩游戏,加强教学管理可增加外部约束力。宿舍管理不仅要定点熄灯,也要屏蔽网络,督促学生良好睡眠;上课查出勤情况,并按要求将手机放在指定位置,这些表现要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授课教师应随时抽查、提问学生,使学生重视课堂教学。
(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职业认同感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医学生课程多、内容繁琐,培养兴趣是关键。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组织入学医学宣誓等;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启发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穿白大褂,树立职业形象;增加人文课程,将医学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渗透到日常学习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活跃大学生活
校园活动不应只针对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的一年级学生,也应对课业负担较重的二、三年级学生,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医学知识竞赛;实验室开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让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动起来,纠正不良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加成就感。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倦怠,是需要教学管理多方位去关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望为民办本科高校制定医学生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叶钰侨,陆爱桃,张心怡,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经济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有调节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7,10(4):79-85.
[2]刘璐,陈佳萍,陆慧,等.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4(1):39-41.
[3]周丽欣.高职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师生心理,2014:13-16.
作者简介:和静,山东协和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德育课题“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研究对策”,项目编号2017-xd-033。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医学生;学习倦怠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关注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谓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低沉、行为回避、成就感低的消极心理状态,及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行为。近年来研究发现,医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1-2],但有关民办本科高校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还没有。本文旨在这一领域进行调查分析,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协和学院450名医学类本科生(含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发放问卷443份,有效问卷412份,有效回收率93%。其中,男生141名,女生254名;大学一、二、三年级人数分别为131名、127名、137名。
(二)研究方法
采用连榕等人在Maslach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本量表分为“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三个因子,共20个项目[3]。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
(三)研究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
二、调查结果
(一)醫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情绪低落因子(1.82±0.53)明显低于行为不当因子(2.60±0.62)和成就感低因子(2.52±0.7)(P<0.01),而成就感低因子低于行为不当因子(P<0.01),故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表现最突出的方面是行为不当,其次是成就感低,再其次是情绪低落。说明学生在玩手机、逃课、旷课等方面表现突出,长此以往,学生在完成作业、考试等方面会出现焦躁等情绪低落及成就感低的表现。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1.不同年级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①在情绪低落因子上,二年级(1.81±0.41)、三年级(1.80±0.50)明显高于一年级(1.71±0.32)(P<0.01),可能与一年级新生为90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负担加重有关;②在行为不当因子上,一年级(2.61±0.51)、二年级(2.63±0.49)明显高于三年级 (2.55±0.60)(P<0.01),可能与医学类课程设置有关,一年级课程大都是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基本都是专业课,学生的重视程度加重。③在成就感因子低上,三年级(2.60±0.71)明显高于一年级(2.49±0.68)、二年级(2.53±0.62)(P<0.01),同样与课程负担重,加上基础知识不牢有关。④在学习倦怠总分上,二年级(2.57±0.52)明显高于一年级(2.32±0.77)、三年级(2.51±0.63)(P<0.01),可能与二年级已经熟悉了环境,而课业负担也不是很重,没有外物的刺激和压力,加上自我控制力不好有关。
2.不同性别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女生在情绪低落方面明显高于男生(P<0.01),可能与女生较男生敏感有关。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是否独生子女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倦怠总分(2.46±0.67)高于非独生子女(2.32±0.58),尤其在成就感低方面(P<0.01),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被宠溺,家长给予的都是唯一的、最好的,故在其对事物的期望值比较高有关。
4.家庭经济状况对医学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为非贫困、一般贫困、特困三类。调查发现:①学习倦怠总分方面,非贫困生、一般贫困生显著高于特困生,非贫困与特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与特困生家庭负担重,责任心、进取心更强有关,再加上学校、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更加关注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②非贫困生在成就感低方面显著高于一般贫困生、特困生(P<0.01),可能与非贫困生家庭条件优越,对事物的要求值普遍较高,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
三、对策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三因子得分依次降低,并存在着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议如下:
(一)加强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加。大多数学生控制力差,晚上不睡玩手机,早上不起迟到旷课,课上手机聊天玩游戏,加强教学管理可增加外部约束力。宿舍管理不仅要定点熄灯,也要屏蔽网络,督促学生良好睡眠;上课查出勤情况,并按要求将手机放在指定位置,这些表现要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授课教师应随时抽查、提问学生,使学生重视课堂教学。
(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职业认同感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医学生课程多、内容繁琐,培养兴趣是关键。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组织入学医学宣誓等;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启发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穿白大褂,树立职业形象;增加人文课程,将医学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渗透到日常学习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活跃大学生活
校园活动不应只针对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的一年级学生,也应对课业负担较重的二、三年级学生,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医学知识竞赛;实验室开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让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动起来,纠正不良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加成就感。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倦怠,是需要教学管理多方位去关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望为民办本科高校制定医学生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叶钰侨,陆爱桃,张心怡,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经济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有调节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7,10(4):79-85.
[2]刘璐,陈佳萍,陆慧,等.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4(1):39-41.
[3]周丽欣.高职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师生心理,2014:13-16.
作者简介:和静,山东协和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德育课题“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研究对策”,项目编号2017-xd-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