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基于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与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合作办学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开展环境质量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 情境教学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22-01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于1999年开办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职专业,至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约600位专业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与浙江省“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的贡献。
我院于2009年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建设至今,已初有成效。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为职业岗位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课程性质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水、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实验、计算),为解决水、大气环境治理工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工具。
2.课程基本理念
在教学观念方面,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树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和基础课程教学局部优化协调统一的观念;树立加强素质教育,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鼓励个性特长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观念。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建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精讲多练,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早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3.课程改革思路
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型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课时32,实验32学时)。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使每个学习情境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深度融合,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中真正的做到“教、学、做”一体。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专业综合素质。
4.改革措施
1)实训项目设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以实训、实习项目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实际设计情境,设计具体的实训项目。水质监测(包括采样、测定、评价和报告总结,共16课时)、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包括采样、测定、评价和报告总结,共8课时)、校园噪声监测(包括定点、监测、评价和报告总结,共8课时)。
2)监测方案制定与讨论: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教师下发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的监测对象,前期查找国标,完成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间对比讨论、互评打分和教师引导,达到修改方案的目的。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模拟仿真软件操作:我院和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可实现对监测对象水质典型常规指标的实时监控(图1),进一步树立水质的四维概念,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自学教辅资料:在传统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基础上,结合国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学生需查找、自学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指标及其限量阈值,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的质量现状评价。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给每个实验制定详细的评定标准,以环境监测员考核标准的尺度来培养学生,实现毕业与顶岗的零距离对接。
5)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利用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利用校企共建的“学生宿舍楼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系统”和“土壤渗滤+湿地植物微动力水处理系统”研发平台,锻炼学生的采样、测定、结果计算与分析等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监测的重要性;同时,在各个水处理系统中,通过真实监测不同工艺下的水质变化,为后期的水污染治理等课程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具象、感性的基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下,只有不断探索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同时,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得校企合作一直发挥学院、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效应。
参考文献:
[1]刘际洲,梁晶,史永纯.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监测课程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37.
[2]郭如美.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研究,科技视界,2014,2:37.
作者简介:
陈秀琴(197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职教育工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 情境教学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22-01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于1999年开办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职专业,至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约600位专业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与浙江省“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的贡献。
我院于2009年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建设至今,已初有成效。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为职业岗位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课程性质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水、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实验、计算),为解决水、大气环境治理工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工具。
2.课程基本理念
在教学观念方面,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树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和基础课程教学局部优化协调统一的观念;树立加强素质教育,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鼓励个性特长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观念。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建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精讲多练,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早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3.课程改革思路
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型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课时32,实验32学时)。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使每个学习情境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深度融合,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中真正的做到“教、学、做”一体。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专业综合素质。
4.改革措施
1)实训项目设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以实训、实习项目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实际设计情境,设计具体的实训项目。水质监测(包括采样、测定、评价和报告总结,共16课时)、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包括采样、测定、评价和报告总结,共8课时)、校园噪声监测(包括定点、监测、评价和报告总结,共8课时)。
2)监测方案制定与讨论: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教师下发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的监测对象,前期查找国标,完成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间对比讨论、互评打分和教师引导,达到修改方案的目的。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模拟仿真软件操作:我院和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可实现对监测对象水质典型常规指标的实时监控(图1),进一步树立水质的四维概念,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自学教辅资料:在传统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基础上,结合国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学生需查找、自学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指标及其限量阈值,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的质量现状评价。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给每个实验制定详细的评定标准,以环境监测员考核标准的尺度来培养学生,实现毕业与顶岗的零距离对接。
5)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利用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利用校企共建的“学生宿舍楼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系统”和“土壤渗滤+湿地植物微动力水处理系统”研发平台,锻炼学生的采样、测定、结果计算与分析等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监测的重要性;同时,在各个水处理系统中,通过真实监测不同工艺下的水质变化,为后期的水污染治理等课程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具象、感性的基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下,只有不断探索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同时,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得校企合作一直发挥学院、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效应。
参考文献:
[1]刘际洲,梁晶,史永纯.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监测课程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37.
[2]郭如美.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研究,科技视界,2014,2:37.
作者简介:
陈秀琴(197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