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对相关文本独特的见解。要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充分地展示,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鼓励其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成功体验。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对相关文本独特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阅读教学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珍视”,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很容易被教师固有的思维、机械的教学所同化;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有可能是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信息,决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是借助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一种思维再创造,但由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思维发展程度、审美观点的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不应忽略学生的这种差异。那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呢?笔者经过几年教学的实践探索,有了些许的体会:
  一、 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是前提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给学生留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引导分析《杨修之死》中的杨修这个人物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及与杨修有关的著作质疑求异,给予学生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充分空间。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解读出自己真实的理解和感受。教学参考书认为:杨修是个恃才狂放,好耍小聪明,狂妄轻率的谋士。可我的学生通过质疑求异后认为:杨修并不是一个狂妄轻率的谋士,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臣,他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他才华学识超群出众,在揣摩、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是曹家兄弟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教师既不能简单机械地把自己阅读文本的感受或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也不能简单地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尖子生回答,全班总结”这种模式的解读来代替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思考,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提供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发现、探讨、争辩中张扬个性,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中体验情感碰撞的乐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 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阅读质量。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要珍视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方法上应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真正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多年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多角度理解,既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艺术形象的再创造,达到阅读视野的不断拓展。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传统篇目,教参认为,小说的主旨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我引导学生通过与于勒、菲利普夫妇、“我”等不同角色的对话,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旨,果然学生提出了不少独特看法,如:①表现小人物生活的心酸。②表现当时社会人们对像于勒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漠不关心。③通过对父母的描写,揭露了人性虚伪的一面等。学生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可能出现千差万别的变异。我想,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老师的珍视、鼓励下必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使其获得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基础。
  三、 培养成功体验是关键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学生是自我意识和能动性极强的鲜活个体。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思考的角度也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從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分析《曹刿论战》一文“鲁庄公”的形象时,有位学生根据:“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这些句子,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莽夫。对这位学生语文能力偏差,我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横加干涉,尊重阅读个体的独特感受,只是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支持他求新、求异,肯定他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让他感受到被肯定及成功的快乐。然后进一步启发他从战前所做准备上进行分析,通过对“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分析,最后得出鲁庄公不但不是莽夫,还可算得上是一位贤君。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这种体验很关键,它能不断地激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就是最大的成功。
  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耐心。在具体施教过程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才能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真正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
  张志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方法,也是积累词汇量的最佳捷径。在新课程改提出的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激发小学生
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所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并做到让学生既感到新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语言文字情感表达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小学,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作文课上,学生急得脸红耳赤,
[教学目标]rn知识目标:能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追求rn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制定追求目标的计划,并付诸行动.rn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追求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并树立不断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约五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古诗词学习也是中学教育时期的主要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来进行相关诗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感悟世界,探讨人生的意识,从而真正体会出诗词中描绘的境遇与感情,实现古诗词学习的高效性。  关键词:审美观;中学;古诗词  一、 引言  美是人类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正是通过审美观的建立,才使得人们对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来实现,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200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仍然改变不了广大居民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