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二月二,龙抬头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二,春来到。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这个节日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活动,奏响了春天的序曲。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农历二月正是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时节。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围绕这个节日,不同地方的人们有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其中有不少都寄寓着对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生活顺利的期盼。
  二月初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追根溯源,还得从中国古代天文学说起。古人认为天空中有二十八星宿,其中亢、氐、房、心、尾、箕、角七宿刚好组成一个龙形,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黄昏时分,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下,而龙角就已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龙抬头”。通俗点解释,就是二月初二这天,天气回暖,春雷萌动,冬眠的龙被春雷惊醒,一跃而起,蛰伏的动物蠢蠢欲动,人们也结束了年节的休息和娱乐活动,投入到新一年的农耕劳作中。因此,在我国的不少地方,二月二标志着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开始。
  踏青与挑菜
  早在唐宋时代,人们便以二月二日为节日,孙思邈《千金月令》载:“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不病不老”。更为流行的是在这一天踏青郊游、采摘时蔬,称为“挑菜”。唐代诗人韩棕在其《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说:“旧苑新晴草假苔,人还香在踏青回。”唐代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至宋代,人们还称二月二为踏青节、挑菜节,元代沿袭此俗。史学家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写道:“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便是记载众人出门踏青,美人美景辉映的盛况。
  早春时节气温回升,春雨初落,在室内休养了一个冬季的人们趁着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大好时节,出门郊游玩乐,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怡情养性,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剃龙头
  元代以后,人们才逐渐把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与“龙”有关的风俗,其中,“二月二,剃龙头”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过去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和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在春节前剃头之后,便要等到二月二日这天才可理发。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神清气爽,焕发生机,像龙一样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腾云驾雾,飞黄腾达。
  引龙与打囤
  我国北方地区在二月二日有引龙、打囤的风俗。引龙是用灶灰、草木灰、糠或石灰在地上画成一条龙形,一般是从大门外引入屋内。打囤的习俗与引龙有相似之处,也是用簸箕盛灰,用一木棒敲打其边沿,使灰徐徐落下,形成一个圆圈,即“囤”或“仓”。再在圈内放上五谷杂粮,取囤高仓满之意,即俗语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引龙和打囤的寓意一是请龙回来,降下甘霖,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没,可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和人们身体健康。
  驱虫防疫
  二月二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惊蛰意为冬季蛰伏地下的昆虫被春雷惊醒,纷纷爬出泥土,开始活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正是此意。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要采取熏虫、击瓦、照梁等等措施驱赶这些毒虫,保佑平安健康。
  煎饼熏虫是最常见的习俗。煎饼的原料各地不同,有的用正月里剩下的年糕,称为祭余糕,也有的用萝卜丝或豆芽和面摊饼,以油煎炸,用油烟熏床炕,将害虫熏走。由于萝卜丝和豆芽形似蜈蚣爪子,以之煎饼食用,更合除虫之意。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无处藏”这条俗语说的是将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点燃,照房梁和墙壁以驱散害虫。与之相似的习俗还有用筷子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或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还有的地方用木棒敲打房梁、瓦片和床沿。这些习俗意在用光亮或声音把龙唤醒,惊扰老鼠和虫蚁,使其四散奔逃,远离人的居处。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人们在二月二日用蔓菁煮汤,洒遍屋内各个角落,谓之“禁百虫”。也有的村子集合村民,到各家门口,向院内洒米汤,意为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和厕所则用石灰撒成一条线,谓之除瘟。晋东南地区的人们在这天会画一个药葫芦,内有蛇、蝎、蜈蚣、蚰蜒、蜘蛛五毒,将此画贴在墙上,谓之“辟百虫”。
  以上是种种用恐吓、攘除的方法驱散毒虫的习俗,有的地方则要“祭百虫”,用丰盛的祭品贿赂百虫之神,祈求身体健康,农业丰收。人们用陈年的粮食捏成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蒸熟后插在竹竿上,送到田边或祖坟,进献给百虫之神。
  这些形形色色的驱虫习俗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对于除虫防疫也确有积极的意义,是传统民俗中独具特色的卫生保健措施。
  饮食习俗
  我国的节日民俗中,饮食是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部分。 二月二的传统饮食有炒豆、春饼、猪头肉、芥菜饭、年糕等等,人们还喜欢把食品的名称中加上“龙”字,迎合龙抬头的吉祥之意,如水饺叫“龙耳”,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猪头肉叫“龙头”,十分有趣。
  二月二吃炒豆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风俗。炒豆的原料有的地方用黄豆,有的地方用玉米,也有把黄豆和玉米掺在一起炒的。做法是挑选个儿大饱满的豆子或玉米,先用糖水浸泡一段时间,晾干后放入锅中炒。炒的火候要掌握好,过了则有焦糊味,不够则没有脆香。人们将这种炒好的豆子称为“蝎子爪”,认为食用了炒豆之后可以避免蚊虫蛰咬。
  为什么要在二月初二炒豆呢?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恼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令执掌天河的玉龙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玉龙怜悯人类,偷偷降下大雨,结果被玉帝发现,将他压在大山之下,山上立了一块碑,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救龙王,开始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翻晒金黄的玉米(一说黄豆)时,猛然发现,玉米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庭院中炒豆,到处弥漫着豆子的甜香。玉帝也只好饶恕了龙王,将他放回天宫,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二月二炒豆的习俗也世代沿袭下来。
  温州地区流行在二月二吃芥菜饭,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古时候,老百姓生活水平较低,饮食结构单一,再加上医药的匮乏,疥疮等皮肤病盛行,很难治愈。芥菜随处可见且价格低廉,富含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常吃能够提高免疫力,对皮肤也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一户农民家里。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张姓青年,他家境贫困却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到家里吃顿便饭。准备做饭时,他才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了,也没有什么菜肴。他灵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摘了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煮成一锅白绿相间、青翠可人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日吃惯了山珍海味,闻到这芥菜扑鼻的清香,顿时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对芥菜饭赞不绝口,还问张姓青年这饭是怎么做的。张姓青年答道:“这是芥菜饭,吃了不生疥疮。”由于这天恰好是二月初二,因此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河北的一些地方还流行二月二煎灯盏、吃枣花的习俗。俗语谓““二月二,吃灯盏,吃了灯盏不发眼”,“二月二,吃枣花,吃了枣花不长疮“。所谓灯盏是把黄米面加面粉蒸熟,搓成灯盏的形状,加捻,注入香油点燃。这灯盏在过年时点灯用,到了二月二就用油煎了吃。此时香油已经渗入面里,用油煎后外焦里粘,香味扑鼻。民间认为吃了灯盏眼睛不会发炎。枣花并不是枣树的花,而是把面搓成条,再绕着一个个红枣盘成花型,上锅蒸熟。老人认为吃了枣花可以一年不生疮,虽然不一定科学,却不失为一种香甜可口、独具特色的小吃。
  南方的一些地方有在二月二吃年糕的习俗,这年糕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掌腰糕”。据说吃了掌腰糕,可以使人腰膝强健,能够胜任繁重的田间劳动。当地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中就讲到这种习俗:“二月二春正烧,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此外,二月二被认为是土地神的生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沿用古代祭社(即土地神)的习俗,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并饮酒。所饮之酒称为社酒,传说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故又称“治聋酒”。
  今天久居于水泥森林中的人们,纵使不必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即便无法外出郊游,踏青挑菜,至少可以在这一天走出房门,在和煦的轻风中感受早春的气息。
其他文献
前些时,著名演员甄子丹,赵文卓因抢戏结仇的传闻,被媒体炒翻了天。抢戏,在娱乐圈里是很普遍的现象,身为艺人,谁不想让自己多露脸,谁不想多表演几个镜头?当然,抢戏要适可而止,抢戏一多就乱了规矩,所以,抢戏过份的人又被成为“戏霸”,演员不愿与他合作,导演也不敢用他。  抢戏的本质,无非就是想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因而,实际上,抢戏现象的各个领域都有。有的抢戏,不顾剧情,不顾人物,一味地卖弄,既搅了别人的戏
有这样一个人,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家里很穷,乳名叫“驴娃儿”,从小哪都没去过,10岁前连自己的村子都没出过,每天要做的就是帮助父亲撒肥、锄地、浇水、养猪、放羊、割草、捡柴禾。虽然父亲一字不识,但他有一名贤明的母亲,母亲坚持让他上完了高小,但村里没有初中,母亲绞尽脑汁打算让驴娃儿的三姐领他来到北京的大姐处,然后在三舅和两年前已到香港定居的二姐的帮助下去香港读书。这样的决定在当年是一件大事,
青春总是一阵风  转眼满怀激情  了无影踪  一派花团锦簇  变作了满地的落红  爱情恍如一出戏  那美丽的相逢  浪漫的情衷  不觉就剧终  成了一帘幽远的梦  啊,怀想怅恨无穷  细细品味  却几多平和、从容  当终于领悟——  这就是人生啊  是必然要經历的  心灵的阵痛  漂泊人生  荏苒岁月,漂泊人生  苦乐年华  当青春凋谢了花  追寻付出了代价  这颗心,便不再有  不切实际的想法 
说的是从前的一个诗人吧,按说自家院子里有了芭蕉,该是多么诗意的一个存在,可是偏不,他终于埋怨起风吹芭蕉的“沙沙”,雨打芭蕉的“啪嗒啪嗒”,说这些声响吵得他不能静心入梦,于是提笔写道: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你看,诗人毕竟是诗人啊,连心中埋怨也写得这样美,可惜浪漫归浪漫,要谈懂生活会生活,这个诗人还差那么一段距离,起码我怀疑:连雨打芭蕉声都不能让他静心入梦,他的心也未免太骚动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随之而来的就是百鸟远迁、繁华落尽,任何一草一木的变化,都象征着一个季节的到来。  四季轮回虽说是老天爷给定下来的死规矩,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否则,为什么会有常青之树呢?古松苍柏千年,若非受土壤虫害之变,人为之摧,又有谁见过它们会有落尽青翠之时?  我家屋后就有两棵樟树,说不上是百年老樟吧,但最起码也是几十年了,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曾说,此树在他小时候是没有的,后来不知道什
亦舒妈妈在报上看见琼瑶的信息,对亦舒说:“人家也写言情小说,怎么版税收入就比你高呢?”亦舒回答:“她钱赚得是比我多,可我比她漂亮,我穿牛仔裤比她好看。”  妙呀,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各有其他手指不具有的用处,整个手也只是人体机构的一部分,何况人呢?近年,各种排行榜和选秀节目相继登台问世,弄得人心浮动,招来了无数的烦恼和不安。亦舒说的“不与人比”,心里怎么想的,旁人如何得知?  国学大师钱穆爱围棋,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电脑网络教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平台。学生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
金钗,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材。它们大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据说还需要能听到溪流声的环境里才可以生长。神农架境内出产的金钗,其药效甚佳,因此也声名远扬。  在苍茫无边的神农架境内,分布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落。在过去,有很多人家都是以采挖草药为生。广阔的原始森林,为那些淳朴的药农提供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他们一辈又一辈,依靠采挖草药而生存下来。尽管这样,金钗对每一位药农来说,仍好像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冬夏令营课程设计原理,在充分了解STEAM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目标、围绕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设定、环境创设、课程策略、课程实施、课程工具、课程评价九个要素,形成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九个关键步骤之后,再分别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方面来阐述和探究整个STEAM教育在冬夏令营课程设计中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STEAM;STEMx;跨学科;多元化;课程设计  
编者按:A-STEM(人文引领的STEM)是STEM教育的一个变式,是基于深圳市龙岗区域定位和现状提出的有特色的STEM教育新样式。本期我们邀请到参与A-STEM课程实验的五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A-STEM课程在信息技术、科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深圳市龙岗区人文引领的STEM(A-STEM)提到,重构国家课程,为国家课程赋能,提倡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主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