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不同岩性区典型灌丛群落特征

来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丛植被是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岩性、海拔与灌丛群落结构的关系,对于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群落学调查及方差分析,研究洱海流域典型灌丛对岩石特征、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显示:洱海流域7个岩性区13块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115种,共划分出8个群系、13个群落.海拔3 000 m以下范围岩石除变粒岩-片麻岩外都有分布,灌丛植被以暖温性灌丛为主,以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等为优势种;海拔3 000 m以上范围主要分布石灰岩、变粒岩-片麻岩、泥灰岩,灌丛植被以寒温性灌丛为主,以帽斗栎(Quercus guyavadfolia)、腋花杜鹃(Rhododendron racemosum)、密枝杜鹃(Rhododendron fastigiatum)、棕背杜鹃(Rhododendron alutaceum)等为优势种.不同岩性间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7-17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1.523 3-2.540 3之间,岩性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海拔间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5-13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1.360 8-2.429 7之间,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群落间Jaccard关联系数介于0-0.777 8之间,Euclidean距离系数介于19.199 8-82.400 3之间,不同岩性、海拔间群落相似性程度差异均较明显.本研究表明岩性对洱海流域灌丛植被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但对群落相似性、优势种种类及数量的影响较大,而海拔对以上各方面的影响均较大,其中由海拔梯度变化导致气温、降水的梯度性变化是关键因素,同时可能还与原生植被、土壤及人为干扰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With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personal computing devices are better adapted for and further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ves and homes.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society also results in an increasing desire to control who and what has access to
凋落物输入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自肥"机制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以该地区典型森林为对象,通过进行凋落物输入控制试验,研究3种森林类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不同时期(添加时间)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碳(C)、氮(N)和磷(P)分解相关的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森林类型中凋
次生演替已成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迹地上的主要演替方式之一.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现有次生演替序列草地、灌丛、次生桦木林、原始针叶林为对象,研究川西亚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持水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草地、灌丛和次生桦木林与原始针叶林相比,土壤容重差异性显著,分别增加了52.17%、44.93%、17.39%,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显著,分别减少了13.61%、11.6
为充分挖掘川西亚高山地区观赏类植物资源优势、促进高海拔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生态修复的乡土物种产业化发展,基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综合考虑植物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价值和开发价值,确定17个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针对该区域较为常见的50种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资源化利用价值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Ⅰ级(>4.0)植物6种,以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为代表,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可优先作为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和景观植物进行开发
亚高山森林自采伐后,迹地上灌木迅速扩张形成的"灌丛岛"对土壤肥力、幼苗更新等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上灌丛岛土壤持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亚高山采伐迹地上4种典型灌丛(高山柳、鲜卑花、绣线菊和杜鹃)为研究对象,以草丛为对照,测定灌丛岛下土壤持水性能,并结合灌丛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采伐迹地上灌丛岛的形成明显影响土壤持水性能,杜鹃和高山柳灌丛土壤持水量与草丛差异显著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跃组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凋落物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其季节性输入可能会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如何响应凋落物输入的季节变化,选取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森林类型(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采用凋落物原位控制实验,分别于凋落物输入的枝条高峰期、非生理性高峰期、生殖高峰期和叶高峰期进行样品采集,对比这4个关键时期的
植物群落是森林美学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彩叶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重要的森林景观美学资源,分析彩叶林群落的分类、排序和物种多样性,可以为了解彩叶林群落景观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基于34个彩叶林群落调查数据,选用双向指示种法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Ward聚类对彩叶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排序分析彩叶林群落类型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采用Kruskal-Walli
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W.C.Cheng&L.K.Fu)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树种,同时也是我国红豆杉属中分布最广和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物种.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大量砍伐,云南红豆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生长缓慢且天然更新困难,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对云南红豆杉天然资源的保护和药用人工林的培育对于云南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云南红豆杉资源分布现状及种群和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云南红豆杉的濒危是由其自身繁殖机制引起的天然更新困难、对环境的适应能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土壤碳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彩叶林为川西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探索川西地区常见彩叶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采用尼龙分解袋法研究常见彩叶物种葛罗枫(Acer grosseri)、落叶松(Larix kaempferi)、青榨槭(Acer davidii)、元宝枫(Acer truncatum)、黄栌(Cotinus coggygria)、红桦(Betula albosine
森林土壤作为森林涵养水源的主要场所,可能通过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寒地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持水差异,以地处高山峡谷区的6种不同类型亚高山彩叶林为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在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间,通过生长季和冻融季节前、后采样监测不同林分土壤的持水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川西亚高山彩叶林群落土壤现存贮水量在生长季、冻融前和冻融后分别为25.13-287.55